事儿挺大,还很重要,所以要“宣言”

用基于怀疑的创新性思维来学习九年级上册语文


我在加拿大教儿子学初中语文


事儿挺大,还很重要,所以要“宣言”



第五讲:事儿很大,很重要,所以要用“宣言”来大声疾呼!


我:关于创造性思维,上一讲似乎没有谈够,今天不妨接着来探讨。上一篇是美国的实业家讲的,似乎实践性更强,其实不然,我国的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八十年前就振聋发聩地发表了“创造宣言”,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指明了方向,直到今天我读完都有极为巨大的指导意义。

儿子:啊?这么厉害?不过好像真的与众不同啊,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非常有气势。

我:是啊,不然为什么叫“创造宣言”呢?要是一般的文章干脆叫“谈创造”或者是“论创造”就行了。叫“宣言”那就有点儿使劲喊的意思了。所以,本文的写作特点肯定脱离不开两个方面:一,内容上谈的是“创造”;二,体裁上是宣言。

儿子:那我们就要仅仅围绕这两方面做文章,看看创造说的是什么?宣言的写法有什么特点?

我:对喽!议论文,还要看它是立论文啊?还是驳论文啊?先读两遍课文,扫盲工作做一做。

儿子:

【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标题的含义】 “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辞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所以肯定要使用很多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方法,否则气势出不来。)【读准字音】 崇拜(chóng) 伤痕(hén) 中伤(zhòng) 塑像(sù) 遁词(dùn) 哑口无言(yǎ) 鲁钝(dùn) 自暴自弃(qì) 走投无路(tóu) 玄奘(zàng) 懦夫(nuò) 屋檐(yán)樵夫(qiáo) 豢养(huàn) 陡然(dǒu) 烟囱(cōng) 繁殖(zhí) 灌溉(guàn)懒惰 lǎn duò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鲁钝:愚笨,不敏锐。道统:是儒家传道系统的一种说法。懦夫:软弱无所作为的人。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投:投奔。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离 :离开。


事儿挺大,还很重要,所以要“宣言”



我:这篇文章看似很长,也有很多引用,还有很多历史人物及其事迹出现,其实脉络还是很清晰的。你读完了,觉得是立论还是驳论啊?

儿子:当然是驳论了!

我:没有自己的观点吗?

儿子:驳论完了,就提出自己的观点了,非常鲜明!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我:那陶行知先生是通过怎么样的思路来谈“创造”的呢?

儿子:

第一部分(1~3):由艺术家造石像谈起,引出教育家的创造不同于前两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这一部分其实已经要点破创造的主旨了。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点明在创造中,教育者有多关键。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材。

可见,创造性有多么重要!

另外,还提出了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这本身就是最成功的创造。这个观念对于今天来说,都是非常适用的。但是,仍然任重而道远。第二部分(4~10 ):作者罗列出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以一连串的不可争辩的实例,一一予以反驳,从中确立起“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这五种错误观点是:①环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 ,等死而已。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不识字的慧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 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第三部分(11~15):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东山樵夫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第四部分(16):作者以排比的手法,发出创造宣言。


其实排比句式处处可见,热烈的感情一直都在,驳论文如果没有饱满的激情是无法形成宣言的。

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总结:运用排比,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国际歌》。总结:运用排比,强调 在单调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3.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总结:运用排比,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就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创造出来的。总结:运用排比,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总结:运用排比,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潜能。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总结:运用排比,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 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 ,繁殖创造之森林。总结:运用排比,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 成就的取得。8.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总结:运用比喻、排比,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我:你感觉感情最饱满,最浓烈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

儿子:“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为什么?很简单啊,就是为了最后的宣言做铺垫嘛!在高潮中喊出宣言,更有震撼力。

说实话,这个“创造宣言”真的需要在当今社会再多喊喊。

我:为什么?

儿子:让那些没有自信力,或者盲目自信的东山的樵夫们醒醒,重新回到正确的创造观念上来,那样的话,不仅是我们的教育,各行各业都会一片生机,呈现全新的面貌。

我:这个见识了不得,也正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

也是我们提前学习第五单元的意义所在!

方向比方法更重要,在正确的路上散步比在错误的路上狂奔要好!

其实,这里面还有更深的哲理在,我摘录到这里,先不讲,我们一起慢慢领悟:


事儿挺大,还很重要,所以要“宣言”



一切创新创造的总方法都可总结为“体、用、相”三个字,即把传统说的“体、相、用”的顺序颠倒过来。


体相用是指事物的三个层面。万事万物都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叫体,体就是本体;第二个层面叫相,相就是形象;第三个层面叫用,就是作用。

比如,这个椅子是不锈钢做的,那么体是不锈钢,相是椅子,用是用来坐的;这个碗是陶瓷做的,那么体是陶瓷,相是碗,用是盛饭;这个盘子也是陶瓷做的,那么体还是陶瓷,相是盘子,用是装菜。因此,体相用很好理解。

虽然“体相用”是事物本身的顺序,但是想创新就要按“体用相”的顺序。我们之所以无法创新,是被相所障碍,这也叫着相。这是由于人有思维,它提醒我们用眼、耳、鼻、舌、身、意去判断事物。

比如,我们需要门,就把木头做成门的形象,门的作用就是把通道堵住,这就是“体用相”。我们很多时候都被相所障碍,执着于过去所学的各种形象。

因此,虽然时代在改变,社会在前进,我们做事的形象和方法却没有变,为什么?因为我们不知道怎么变。

因此,创新最重要的就是把握本体,勇于打破过往旧有的形式。

以苹果为例,我们想吸收苹果的营养,第一步就需要打破苹果的相。比如,我们吃苹果,拿起时是苹果的样子,嚼碎后就进入胃里,消化后再进入血液,苹果就彻底消失了,虽不见苹果,但它的营养已融在血液里了。

这就悟到,把一个事物真正消化了,它就跟以前完全不同了,就看不到它原本的形象了。所以,我们学一种思想、一种文化,真正学到炉火纯青的时候,我们就不再执着它是什么了。

我们只需要看看当下的用是什么,直接奔着用然后设一个相就可以了。

我们的心要活在体中,随时观察作用,然后随心生相、随用生相,这就是创造。

第一活在本体中,就是活在爱、慈悲、利人的念头中;第二观察作用,作用就是困惑需求向往;第三是随心生相,让相即生即灭,生了还要让它灭,不着相。

相即生即灭,万千的相会根据用而自动生出来,我们只需要活在一个不变的本体里。

本体就是爱、慈悲和帮助这个世界。

所以必须要有本体,本体是以不变应万变,那应万变靠的则是用,从用生万千相就是在应万变。

故以不变应万变讲的就是体相用。


事儿挺大,还很重要,所以要“宣言”



本课的学习思维训练:


1.创造这个词太大,含义很深很广,拓展太多不好,不拓展还不行,基于本文的特点:抓住两个重点:“陶行知的创造”和“他的宣言”;

2.创造的定义,以及创造的方法;宣言的特点和宣言的方法;掌握起来就清晰顺畅了;

3.有能力的前提下,要把作者提到的论据中的人或事搞清楚,这样更容易理解课文;

4.刀削斧凿要砍对地方,分出创造的脉络,找到宣言的特点,扫清字词典故的障碍,则此文无惑。(关于体相用的解释,纯属课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东山   宣言   排比   樵夫   走投无路   生路   本体   比喻   事儿   层面   儿子   观点   形象   苹果   方法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