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要是活在当今,能当总理

用基于怀疑的创新性思维来学习九年级上册语文


我在加拿大教儿子学初中语文


第十四讲:这个人要是活在当今,能当总理


这个人要是活在当今,能当总理



教材的编辑们真是精妙啊,居然为了他做了铺垫


我:随着学习的进展,古文单元如约而至!这个单元了不得,篇篇经典。开篇第一课就是震铄古今的《岳阳楼记》。而它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名臣:范仲淹。

儿子:范仲淹,不陌生,不过好像有个事儿挺巧,刚刚一闪而过,好像在哪儿提到过他。

我:哈哈哈,刚刚学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里面嘛,提到了他的一段轶事。你可以把书翻到41页,有个小故事《范仲淹断齑画粥》。

儿子:对对对,就是这个事儿。没想到他小时候这么苦!

我:不不不,不是小时候,是求学阶段。而且成年了。这个人在北宋时期是个很了不起来的人,可以说文武双全,有才华还是实干家,写文章是好手,带兵也很牛。不妨好好了解一下他,顺便再看看这篇《岳阳楼记》的写作背景。

儿子: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谥文正,好弹琴,尤其《履霜》一曲,人称范履霜,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二十一岁于淄州邹平县长白山醴泉寺寄住,每天只煮一锅粥,并与腌制后的虀菜(酱菜)分为四份,早晚吃两份,史称“断虀画糜”或“断虀画粥”,读书三年。

宋夏战争爆发后,于康定元年(1040年),奉调前往西北前线,镇守边境,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范仲淹到任后采取“积极防御、屯田久守”的方针,使西北军事防务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境局势大为改观。最终迫使西夏议和,西北边疆得以重现和平。

范仲淹文武兼备,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岳阳楼记》写于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按照宋代人的习惯,写“记”以及散文一类的文章,本人并不一定要身在其地,主要是通过这种文章记录事情、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古时,邀人作记通常要附带一份所记之物的样本,也就是画卷或相关文献之类的资料,以供作记之人参考。滕子京虽然被贬岳州,但他在任期间,做了三件政绩工程,希望能够取得朝廷的谅解。重修岳阳楼便是其中之一,完成于庆历五年(1045)。滕子京为了提高其政绩工程的知名度,赠给范仲淹《洞庭晚秋图》,并向他求作《岳阳楼记》。

儿子:我在想,是不是教材编辑们故意为之?马上要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了,提前在综合性学习环节安排一个范仲淹的小故事,故意让学生们引起注意和兴趣?

我:我的看法是:当然了,就是这样的!可见,编一部教材,是多么有智慧的事情!

儿子:既然如此,说明教材的编辑们对这篇文章十分重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学习哪些内容,才能让我们达到甚至超过教材编辑们的期望呢?

我: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我给你一个思路,你看看是否合适于你。

1.翻看单元的阅读提示,课前的预习,课后的思考探究,确立学习的知识点或重点;

2.这篇文章是什么体裁?到底是写什么的?为什么这么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进而思考,我们钻研和琢磨古文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儿子:对对对,太对了,你的第三点正好是我的困惑。

我:哈哈,那太好了,如果你能从这篇文章里或者说从范仲淹的故事里得到一些启示,那就非常幸运和幸福了。


儿子:恩,我先明确知识点吧!

1.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并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

2.本文题为《岳阳楼记》,但并未具体描写岳阳楼本身,这是为什么呢?

3.把握好重音和停顿,读出感情和气势;

4.第3、4段如何描写景色,衬托怎样的心境?

5.这篇文章是散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对偶,要背诵;

6.文章中如何融合写景、抒情和议论,体现了作者怎么样的政治情怀?


我:正如你所总结的,学习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从知识点上有所收获,还要从其背后的文学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等方面去挖掘。为什么我们在学习之前要了解背景?也是这个目的!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出发点。一个人写了一篇文章能够千年传诵,实在是了不起的事儿,一定有它的价值所在。这个人也必定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人,不只是以他为榜样来学习,更是以史为鉴,完善自我。


这个人文武兼备,放到今天绝对是要当总理的。



这个人要是活在当今,能当总理



所谓“文以载道”,我们看看他老人家为我们阐述了什么“道”!



首先应该明确“记”这种体裁。记: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但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政治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念)。像范仲淹这样的政治家,处在被贬官的情况下,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文章一样,都是借景言情,借景言志的。

我们看这篇文章一共分五段。你不妨看看这五段都是什么内容?不用太深究,先大致了解一下。

儿子:1.第一段,大概交代了时代背景;

2.第二段,写洞庭湖岳阳楼大观,转折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为下文写景做铺垫;

3.第三段,排比对偶大集合。着重写淫雨霏霏之下的景色,如果此时登楼,感极而悲者矣;有点儿悲,有点儿灰暗;

4.第四段,继续大量的排比和对偶。着重写晴空万里之下的景色,如果此时登楼,宠辱皆忘,喜洋洋;有点儿喜,有点儿霍亮;

5.第五段,发感慨,引出议论。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明作者壮志未酬,知音难觅而又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心怀天下者忘己忧。


我:对了!在没有完全解读课文之前,我们就已经掌握了基本脉络。也就是说整个骨架已经立起来了。剩下的字词句逐一分析,就会明白它们的妙处了。


这个人要是活在当今,能当总理




本课的学习思维训练:


1.捋清课文的思路,找到着眼点,是解读好古文,尤其是本文的关键,所以在解读字词句之前要先明白各段的大意和作者的心思;

2.这样一篇融合了写景,抒情,议论的好文章到底是凭什么流传千古的?岳阳楼的名气?洞庭湖的胜景?还是范仲淹的眼界境界?还是以上原因都有?

3.写景到底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好在哪里?当这些答案付出水面,就意味着读懂了范仲淹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邓州   岳阳楼   洞庭湖   排比   对偶   北宋   古文   政绩   课文   有点儿   议论   总理   儿子   教材   编辑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