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歌,怎么有一种“穿越”的感觉?

用基于怀疑的创新性思维来学习九年级上册语文


我在加拿大教儿子学初中语文


学诗歌,怎么有一种“穿越”的感觉?



第六讲:如何从五首“诗”里面捞点“干货”出来?


学诗歌,怎么有一种“穿越”的感觉?



我: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九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了。

儿子:怎么好像有穿越的感觉?从未来穿越到过去的!

我:不太习惯是吗?也许是创造性的思维起作用了呢?

儿子:没准儿真的是呢!这第一单元是关于“诗”的,我们怎么学更好呢?传统方式:字、词、句、段、文?似乎显得无聊一些。还是跟着感觉走?

我: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这个单元是“活动·探究”,以自学为主!但是自学不能走形式,呆板地学习,遵循学习规律,明确学习目标,应该做到活学活用,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了。

儿子:那具体该如何去做呢?


用答试卷的方法来对第一单元进行浏览


学诗歌,怎么有一种“穿越”的感觉?



我:我问你,你在进行考试的时候,试卷发下来你先应该干什么?

儿子:写名字和班级啊!

我:废话嘛,我的意思是答卷开始的第一步!

儿子:哈哈,开玩笑!那肯定是先浏览一下这个试卷,看看整体上都有哪些内容。

我: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儿子:当然是明确题型,难易程度,确定先后顺序,注意整体节奏和衔接等等。

我:非常好!那对于这个第一单元的“诗”,我们也建议这么做!

儿子:你的意思是,先整体都浏览一遍,掌握整体内容,确定学习重点和节奏?

我:太对了!明确这个单元都涉及到了哪些内容!

儿子:

总结一下就是:

五篇诗作(古今中外五位名家)

三个任务

两个语法点

我:你个人认为这个单元想让我们学会什么?

儿子:

1.了解五位诗人的创作特点以及包含的感情;

2.学会如何鉴赏诗歌,如何创造诗歌;

我:你认为想要达到这个目的,怎么学合适?按照页码一页一页学过去吗?

儿子:当然不是!我的步骤是:

1.先明确本单元预习中布置的任务;然后浏览五首诗作;

2.学习单元后面的《名著导读》,知道如何读诗,如何解读诗人;

3.重点学习每一篇诗作,包括创作背景,写作手法,写作风格,诗情画意;

4.大声朗读数遍五首诗作,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妙处”;

5.学习课后的技巧点拨“怎样写诗”,尝试自己创作一篇;

6.最后来学习关于“单句和复句”的语法知识;


我:非常好!我很赞同你这样的学习安排。证明你的思路是清晰的,给自己找到了一条比较顺畅的学诗之路。这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不拘泥于教材的编写程序和顺序,而是根据学习目的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重新进行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安排。

只有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计算出达到目标的最佳路径,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不仅仅是学习的方法,更是做事的方法。


儿子:那我就开始进入第一个环节了,明确本单元的任务。这个相对简单:单元提示中是有的。

我:是有的,但是也要注意细节。抓住它的关键词。

儿子:

任务一:学习鉴赏。这个鉴赏有点儿意思:鉴别,分别,欣赏;

涵泳品味。1.潜游。2.浸润;沉浸。3.深入领会。

把握意蕴,体会魅力。

任务二:朗读:注意重音、停顿、节奏等;把握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任务三:尝试创作,抒发情感,注意句式和节奏。

我:浏览一下这五首诗,谈谈你的初步感受。

儿子:《沁园春·雪》有气魄,有志向;

《我爱这土地》直接、有力;

《乡愁》 虽短小,但深沉而浓烈;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轻快、明亮、有爱;

《我看》生动,丰满,情景交融;

我:很好,那如何欣赏一首诗呢?有什么规律没有?

儿子:课后有指导:

读现代诗歌(包括汉译外国诗),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它与散文不同,一般是分行写的,有些押韵,有些不押韵。

分行造成了诗句的独立和诗意的空白,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表现力。押韵使诗歌具有音韵美,诗句在形式上和谐呼应,抑扬顿挫,便于诵读和记忆。但艾青的诗除外;

二,品味诗歌的语言。诗更为精炼优美,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语言,加以“陌生化”处理,使诗歌的语言“能量”更大,表意更为新颖别致。

三,把握诗歌的意象。意象是诗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诗人总会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意象,传达出独特的情感。比如《乡愁》选择了邮票、船票等赋予了相思的内涵。

四,体味诗歌的感情。“如果逐一去掉诗歌的要素,那么最后剩下的、不能再去掉的一定是情感”。可以说,抒发情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区别。(这句话可以质疑:是不是只有诗歌才能抒情?)

五,体会诗歌的理性美。诗歌在情感美的背后,往往蕴藏着理性美。如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表面上写林中之路,实际上是在写人生之路,借助特有的意象,以拟人的手法,清新的语言,道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


我:简单总结一下就是:形式、语言、意象、情感、理想。正是因为让这五个因素完美统一在一起是非常难的事情,所以好的诗和好的诗人才如此难得。本册教材选取的这五位诗人及其代表作,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他们的背景。

儿子:

《沁园春·雪》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该词的创作有2种说法:

第一种:1936年2月,毛泽东等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突破阎军防线后,踏雪沿官道山行进,顺利到达山西省石楼县留村,并在此写下了著名诗篇《沁园春·雪》;

第二种:1936年2月,毛泽东率红军抗日,来到西北高原。在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附近的袁家沟,写下壮丽的《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我爱这土地》 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

(终于理解了为什么诗人眼里常含泪水?)


《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诗中通过“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全诗语言浅白直率,情感深切。


该诗写于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 [5] 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诗。 [6]

《乡愁》是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乡愁四韵》《罗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

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民国时期诗人林徽因于1934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首先是写出“四月天”这一意象,以春风轻灵、春光明媚、春色多变等四月天的季候特征;第二节至第四节则分别以四月天中各种不同的具象来比喻生活中的各种画面;最后诗人直抒情意,概言“你”就是“爱”,就是“暖”,就是“希望”。全诗以诸多意象为喻,书写细腻柔丽的情愫,表现出轻盈优雅之美,同时其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音乐感、绘画感与英国古典商籁体诗歌对韵律的追求完美结合,是一首可以不断吟诵、不断生长出新意的天籁之作。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4月的《学文》1卷1期上。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二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

梁从诫先生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对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梁先生说得很客观。故这首诗一方面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另一方面,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为孩子写一首这样轻快灵动的诗也是绝对可能的。

(如果有兴趣,可以课文去了解徐志摩和林徽因的轶事)


《我看》作者穆旦。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诗人、翻译家。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受到政治迫害,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穆旦早在四十年代就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他的诗在上海诗人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四十年代初期,闻一多遍选《现代诗钞》时,选入了他诗作十一首,数量之多仅次于徐志摩一首。


穆旦给人感受最深的不光是他的诗,还有他在逃避不了的坎坷命运中的奋斗,或者说是他面对命运的不同常人的选择。有时人的命运是不可选择的,个人的命运也无法把握,但是他可以选择人生的态度。在《我看》这首诗中,我们清晰体会到感情的自然强烈化,或者说生命潜在本能的能动发扬。


学诗歌,怎么有一种“穿越”的感觉?



本课的学习思维训练:


1.这个单元的五首诗,似分实连,按照常规的套路一课一课分析是不明智的,最好是对比着学,但是在学之前一定要明确学习的思路,以及学习目的和为什么这么学?

2.充分领略诗歌的魅力和风采之时,更要懂得深刻的道理:是诗人抒发情感的需要;

对于诗歌创造背景的关注,是理解诗歌和诗人的最好的基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诗歌   目的   押韵   诗作   乡愁   意象   抒情   诗人   单元   节奏   儿子   感情   语言   感觉   情感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