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人都在鸡娃时,我却选择躺平

似乎是从今年起,“鸡娃”和“内卷”这两个字频繁出现在社交网络上,似乎大家都陷入了,要不要给孩子报奥数班,35岁会不会失业的焦虑中。在整个社会大环境都如此焦虑的前提下,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我也想谈谈我最近的思考,没有逻辑,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

拼勤奋不如拼智力

我以后会鸡娃吗?不敢给出断言。孩子还没成长到可以进入赛道的年龄,所以目前阶段还没什么感受,但是万一以后我由于焦虑给孩子报早教班呢,所以说不准。

当所有人都在鸡娃时,我却选择躺平

但比较确定的是,我不会像《虎妈战歌》中那样因为不练琴就在下雪天把2岁多的孩子关在院子,对自己都没有那么拼过,也不会对孩子那样。

我自己出生在一个缺乏教育资源的环境中,从小到大没有上过补习班,高中之前没做过教材配套之外的习题册,甚至高中之前接触到的课外书都寥寥无几。

在这种背景下,我本该会有两个极端想法:把自己小时候没机会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全都堆在孩子身上;觉得自己没有被鸡也照常长大了,所以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但我却没有走向任何一个极端,原因是——我亲自见证过天赋对一个人学习的影响有多大。

是我自己见证了自己。

初二时开始神经衰弱,我的学习生涯就被分为两个部分,头疼前和头疼后。头疼前最明显的特点是记忆力不错,无论什么文章读过两遍就会背。精力也比较充沛,晚上睡觉偶尔失眠,当时还没有手机,只能在黑暗中躺着,就在心里默背英语和语文课文。

学习对我来说是件挺轻松的事,不需要花费太多功夫,就能稳居全班前三。当时我以为是自己注重学习方法的结果,之后的转折告诉我,一切都是因为我天分好罢了,跟学习方法关系不大。

当所有人都在鸡娃时,我却选择躺平

初二莫名其妙开始头疼、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这之后不说背书,就连坐在书桌前安心看书已经是件困难的事。所幸基础还可以,所以中招考试考了全校第一,也是全乡第二,但这是我最后的荣耀了。从此之后,无论是学业还是人生,都变成了hard模式。

这段经历很明显的对比,让我深深地意识到,比起后天的勤奋和学习环境,人的智商和精力带来的区别更大。

出于这个原因,我一直觉得,人的天分设定了上限,无论后天多么勤奋,也突破不了这个天花板。作为家长,能做的只有提供好的学习环境,最大化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其它的无能为力。

通过家长自己的努力,能把一个60分的学生变成70分,但无法让一个60分的学生变成90分。

虽然不会在行为上设限,但在我心里,早都默认孩子长大以后会像我和老程一样,成为一个普通社畜了。我和老程都是普通本科毕业,说不定还有一半的几率不如我俩。

虽然抱有这样的想法,但不会因此就给孩子心理暗示,觉得他以后的人生上限已经确定,我还是会积极做很多事情去教育他的。

当所有人都在鸡娃时,我却选择躺平

该报班吗?

回想起来,贫困是我从小到大从来没去过补习班的主要原因。直到高中,我也没上过补习班,高一高二周末都是休2天,当时我一个月回家一次。双休在学校无所事事,我和其它留校的同学会去打乒乓球、去书店、去公园,这些娱乐活动都不要花钱。还好当时都没有手机,我们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消磨。

将来孩子长大,我会给他报班吗?还不知道。

我不赞成盲目地报班,对一部分家长来说,报班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表现,认为自己出了钱就不用再对孩子的学业负责。但我又不是绝对地反对报班,如果孩子天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在课堂之外多学习一些知识也无妨。

有的人会说现在的孩子好可怜,天天要上补习班。其实也没那么惨,因为孩子只会和周围的人比较,不会跟家长的童年比较。当所有小孩都报班时,他们会以为这是正常人生的一部分,不报班那个反倒是异类了。作为大人,会觉得这是畸形的状态,但孩子还不具备上帝视角分析这件事的能力,只觉得身边人都这样这就是正常的。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宿命吧。

家长要做的是,在维护孩子心理健康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潜能。这句话谈何容易。

文化课的补习班和兴趣爱好班,我可能会给他报兴趣班吧,无论是乐器还是画画之类的,在工作之外有个爱好,能让孩子长大后短暂地逃离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麻烦。

当所有人都在鸡娃时,我却选择躺平

在学业上我没有什么计划,也许将来他可能更擅长数学、物理,也可能喜欢哲学、文学,都可以,我不会因为文史哲难就业就劝他不要去学这一领域。

早教班就不考虑了,顺其自然发展吧,人生是段长跑,不在乎几个月。

目前市面上比较火的思维课之类的,应该也不会考虑,毕竟不是有钱人。

奥数这种,看天分,如果将来他真的有天赋,觉得学着没压力就报一些,不感兴趣就算了。

英语课会考虑报一下,这是唯一一项我想要着重培养的技能,最好能学到native speaker的地步,因为多一种语言,就多一扇观察世界的窗。

日常生活中,我计划着重往几个方面引导一下。

培养运动的习惯,我自己很喜欢运动,运动让人快乐,以后会和孩子一起运动。

培养阅读的习惯,同样是我自己的爱好,让孩子在阅读的氛围中长大,耳濡目染地养成习惯吧。

从小要做家务。生的是男孩,必须让他认为家务是自己应该做的事,不分男女。如果是女孩,其实也需要有照顾好自己的能力,但由于社会固有观念的影响,我偏偏要极端一些,让她不要学做家务。这样即使以后结婚了,也不必承担家务,大不了花钱请钟点工。

比成绩更重要的事情

我可以列举出来很多比成绩重要的事情,这些也是我希望自己能够拥有的特质。

比如健康的体魄。日常生活中要规律饮食、保持运动。还需要充沛的精力,但这一点是天生的。

比如自我调节能力。豁达一点,幽默一点,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一切的前提。

比如自制力。小时候虽然没上补习班,但我是那种作业要周五晚上写到十来点,周末两天尽情玩耍的人。不需要家长督促,自己就能完成作业,希望孩子以后也能这样吧。

比如专注力。专注力是稀缺资源,现在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越来越快,以后更是。所以我希望孩子在自制力形成之前,晚一点接触电子产品。

比如爱自己。无论是何种状态,胖或瘦,失业或是离婚,都要爱自己

比如尊重人。因为是男孩,所以一定会从小就教他尊重女性,毕竟他妈妈是个女权主义者。

还有对世界的好奇心。对未知的东西好奇,愿意主动去求索,能够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当然还有善良,这一点我相信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孩子很善良以后总被人欺负怎么办?我没有答案。但无论如何,都要保持善良,即使善良得不到回报,即使自己的善良换来别人的恶意。

列下这些,是希望自己以后为孩子的成绩抓狂时,能回来看看自己的初心,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学业也重要,但只是其中一个维度,不是评价孩子唯一的标准。

逃离赛道的可能性

我遇到一些没有孩子的朋友,他们会说,现在的孩子实在太辛苦了,将来我有孩子了,只要开心就行了。

当所有人都在鸡娃时,我却选择躺平

看似不作为,其实这对父母来说要求很高。这需要家长保持绝对的不焦虑,不因为身边所有人都在为鸡娃而动摇。一般情况下,有了孩子,就默认加入了这场赛道,不是你不想跑就能不跑的。剧场效应,前排的人都站起来,后排的人不站起来就什么都看不到。

以前流行一种快乐教育的说法,就像字面意思那样。但是这是一种很狭隘的观点,因为它假设快乐是可以被定义,而且被定义为玩耍就是快乐。其实快乐有很多种,学习也会让人快乐,比如我小时候就很喜欢上学,也喜欢看书。

也有人确实能做到不被这种鸡娃的气氛感染到,但或者是有极强的个人能力,比如郑渊洁没把孩子送到学校而是自己在家教的,或者是有不错的财力,比如初中阶段就送到国外。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考试依旧是唯一的选择。

我是被教育改变命运的人,如果不是从小成绩不错,一路上到大学,可能在农村那种环境,早早嫁人生好几个孩子了。再加上我不善言辞,不会为人处世,可能这一生都不会过得很好。

所以我喜欢读书,喜欢上学,也喜欢学习,希望孩子长大后,也能这么幸运地热爱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补习班   赛道   天分   焦虑   家务   学业   善良   所有人   将来   家长   成绩   能力   环境   孩子   喜欢   快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