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美没有实用价值,为什么还要欣赏美?

《谈美》这本书是朱光潜先生写作于危急存亡的年头,在那样的年代,还有谈美的必要性吗?朱光潜先生说,社会糟糕,是因为人心太坏。

“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在各个时代,我们都有人心净化、人生美化的需求,我们这个时代同样需要这样一本教人如何“免俗”的书。

既然美没有实用价值,为什么还要欣赏美?

美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看到后,为什么有的人觉得美有的人不觉得美?美是否有一个标准?美的事物有哪些特点?这些问题都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阅读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先生非常诚恳,虽然他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但是文字非常朴实,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感。在书的开篇他就提到:

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强要你全盘接收。这是一条思路,你应该趁着这条路自己去想。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我所说的只是一种看法,你不妨有你自己的看法。

在阅读过程中,就像和一位老友对话,在谈论一个话题时,可以有分歧,但有很多“我也这样觉得”的瞬间。先生在书中说“ 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他的文字也像是艺术作品。

我姑且摘出几点阅读过程中对我有启发的地方。

第一节《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

不同的人在看待同一个事物时,会从实用、科学、美感这些角度来观察。美感是无用的,但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在于这种高尚的企求,比如美就是人们的追求。实用和科学要依附于其它东西而存在,但美却可以独立存在,从这个角度来看,美是事物最重要的价值。

第二节《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

恰当的距离产生美。“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我认为这句话很好地解答了一个近几年比较热门的问题,比如看《英国病人》《泰坦尼克号》时,有一些刺耳的声音说“这是在歌颂出轨的人”“杰克就是个小三”。其实,道德是用来约束实际人生的,艺术创作是远离人生的,不该用生活中的道德来批判影视创作。

既然美没有实用价值,为什么还要欣赏美?

第三节《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

“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朱先生早年研究过心理学,在这里能隐约看出来,因为“移情”是个专业的心理学术语。它讲的是,当我们欣赏美的时候,会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通俗地说,就是靠近美的事物,自己也会变美,人和物都会沉浸于美中,美会陶冶情操就是来源于此。

第四节《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英国姑娘的“美”和希腊女神雕像的“美”前者会让人有快感,后者让人有美感,他们有什么区别呢?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占有欲,当时当看到鲜活的漂亮姑娘时人是会有占有欲的。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美感带来的快感当时是意识不到的,因此当时人是沉浸在美中的。因此,引起快感的东西不一定是充满美感的。

既然美没有实用价值,为什么还要欣赏美?

第五节《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

读这一章时,有种时刻在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感觉……

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比如我们看到桌子上的茶杯,觉得它很美,很可能是因为它唤起了我们和初恋一起喝茶时的记忆。那么,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作者认为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以分开欣赏的。比如看到一幅关于森林的画,不太可能只欣赏笔触、色彩的美而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片森林。

第六节《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

考证和批评并不是欣赏。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我们只说“我觉得它好”还不够,我们还应说出我何以觉得它好的道理。说出道理就是一般人所谓批评的态度了。

这个是我们当下互联网中的一个被忽略的地方。因为评论的门槛太低,在互联网上每个人似乎都能说几句,但是说出“美丑”“好恶”的道理,却很难。

考证和批评虽然不是欣赏,但是欣赏的过程中一定要带有考证和批评。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第七节《 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

这里提到一个让我醍醐灌顶的视角——“自然美”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

我们欣赏美的过程,就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也就是把所见之物人情化和理想化,这个过程中,“自然”已经不存在了。

既然美没有实用价值,为什么还要欣赏美?

美是无用的,那我们为何还要追求美?

我在第十五节《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这一节中看到了作者的人生哲学: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儿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我特别喜欢下面这句话:

“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

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就是在欣赏这本书,在欣赏的过程中,感慨能读到这样的文字真好啊。我也要把自己的人生,过成这样的艺术,因为我的生命,就是我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希腊   人心   英国   美感   快感   情趣   趣味   事物   批评   道理   道德   自然   价值   经验   人生   艺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