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维提高拖延者的效率

一说起自己是拖延症患者通常大家都会羞愧难当,励志要消灭拖延症。遇到刺激的时候去寻找各种各样的关于自律方面的书和文章,还有买课程,加入自律的社区,打卡。等到刺激过去心情平静以后,买的书永远只看到序言,文章还好好的躺在电脑里,课程除了前几节会看,打卡不了了之。继续一边拖延一边自责。

2011年搞笑诺贝尔奖文学奖获得者约翰·佩里的这本《拖拉一点也无妨》首先能够让拖延者也看的完,因为很简短4.2万字,文风很幽默,很萌,看起来也没有负担。很多关于自律之类的书,看起来会给人压力。本着让自己变得更自律的初衷去看书,寻找提高自律方案,结果方案本身就需要一定的自律精神去坚持。让不自律的人变得自律本身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结果通常是自律的人依旧自律,不自律的人依旧持续性懒惰,拖延。

逆向思维提高拖延者的效率

封面

哲学家也是拖延者的约翰·佩里佩里教授,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拖延症,并且为像他自己那样的结构化拖延者正名。

《拖拉一点也无妨》首先像我们介绍了结构化拖延者为什么那么喜欢拖延。再提供了一些提高结构拖延者效率的小建议。

1

结构化拖延者

结构化拖延者是指那些,没有做成某事却做成了别的事的拖延者。

芝加哥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人们宁可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也不愿傻等。

结构化拖延者往往不会什么都不做,而是做别的事,来减轻他没有做他认为此刻该做却没有做的事情所带来的愧疚感。

我发现我有时写不出来书评就不愿写,我就会去干一些别的事情,比如拖地,打扫卫生,然后再回来写书评。或者有时会开始看一本新书。我以前会因为这样仍为自己的拖延心存愧疚,现在看来也不是只有我会这样,心理负担就好多了。

2

拖延与完美主义

很多所谓的完美主义,并不是说为了把事情做到完美,而是怕自己做不到完美,就干脆不做。

就像中岛敦在《山月记》中说的那样

我不敢下苦工琢磨自己,怕知道自己并非珠玉;心中又存着一丝希冀,并不肯甘心于瓦砾为伍。

现实中哪有那么多完美的事,那么何不允许自己不完美,然后开始做呢。毕竟完成都做不到,又谈何完美呢。

可以问问自己,不完美的好处和不好的地方? 我真的愿意把事情做到完美?为此我愿意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呢? 先允许自己完成的不那么差劲,进而要求自己做的更好。放下心中的枷锁,开始做也许事情没那么难了。

就像我开始写作,总觉得自己写的东西,自己都觉得很垃圾,甚至写不出来。可是谁一开始就能够写好呢,不开始做怎么可能会做好呢。慢慢的写了几篇书评,虽然写的也不够好,但是慢慢的也能够写出两三千字来了。

3

列清单

有时候去购物明明就想买包茶叶,结果回来的时候买了一大堆零食,却把茶叶给忘记了。人的脑子真的不可轻信,很容易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分去了注意力。

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无数的琐事要做。事情那么多不列出来,难免记不住有什么事情要做的。无关紧要的事,忘记了也就忘记了,但是有的事忘记了可能丢了工作,可能伤了友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把大的任务分解成小任务,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划掉一项,看到那长长的待办清单和划掉的任务,是不是有满满的成就感。

不管怎么样,把清单上你能够轻而易举完成的事,完成以后你就不得不开始做那些你不是那么想做的事了。比如写报告你不想写,但你又不得不写,因为快到交稿期限了,所以你只得写了。不知道是谁说的“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我深以为然。

佩里教授的这份清单不但包括待办清单还包括“不要做”清单。

这份呢叫“预防性清单”,把那些能够让你分心,伤心的事情列下来提醒自己,不要去做。

4

把喜欢做的事和你的任务放在一起

比如你有颗想跑步的心,可你的身体不配合。比如你跟自己说要看新的电影和综艺不想跑步啊。那么为什么不两件事一起进行呢。给自己定条规矩,只有在锻炼的时候才能看综艺。

拖地的时候听书啊,写作的时候听音乐啊。把诱惑和好习惯捆绑在一起。

《拖延一点也无妨》并非是提倡拖延,而是根据结构化拖延者的心理,合理安排任务,调整心态,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芝加哥大学   诺贝尔奖   约翰   无关紧要   拖拉   愧疚   清单   茶叶   书评   负担   效率   思维   教授   事情   主义   心中   完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