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不理解你时,带他看看你工作的艰辛,行为沟通法胜过语言

今天写这篇文章,是有位哥哥的儿子正值青春期,父子俩沟通很少,因为哥哥每天忙于生计,经历着社会底层人民的辛苦,为让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一个人默默的扛下生活的所有重担。

儿子却对爸爸不太满意因而非常冷漠,觉得爸爸不关心、不爱自己。每当儿子不懂事、不理解他时,哥哥会把生活的艰难和困苦都掩藏于心,话到嘴边还是咽回去,他觉得,自己给孩子的关爱原本就很少,如果再把生活的压力也给到孩子,这对孩子来说太残酷了。

生活中,有多少父母也体会过这样的辛酸,忙于生计和照顾家庭难两全,因此对孩子心存愧疚。而孩子被保护的很好,不知道生存是残酷的,只知道父母对自己的爱不够多。于是,与父母更加疏远,甚至更加的叛逆,企图用这样的方式报复父母。

当孩子不理解你时,带他看看你工作的艰辛,行为沟通法胜过语言

面对父母的含辛茹苦、孩子对爱的强烈渴望,谁都没错,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1、作为家长,学会让孩子接触客观而真实的世界

父母之爱,有些则为之计深远,有些则为之遮风雨,有些则为之扛重担......爱的形式各有不同。其中,总有些父母会觉得,不该在孩子本应天真无忧的年龄、在其幼小的心灵上烙上生活残酷的印记,总希望孩子能在美好祥和的氛围下积极、快乐的长大。

于是,孩子渐渐地会觉得什么都是应该的:父母应该给我更多陪伴和爱,我就该有这个玩具,我就该和其他孩子一样有足够的零花钱,这个机会就该给我。一旦自己某种想法没被满足,就会觉得别人是欠他的,这个世界都是欠他的,因此现在社会上有那么多成年人成为了喷子和巨婴。

当孩子不理解你时,带他看看你工作的艰辛,行为沟通法胜过语言

父母不该为孩子扛下所有!要让他们从小开始,适当的接触客观而真实的世界,因为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如果小时候被保护的很好,在他接触社会的时候,就会形成强烈的反差,反而难以适应,心态由此会失衡。

孩子就生活在这个客观而真实的世界,为什么要在其心理上竖起金钟罩与世隔绝呢?适当的接触客观而真实的世界,是允许孩子看到作为普通人的父母生活的不易;看到人在自然灾难中是那样渺小和无助,看到生命在疾病面前是那么脆弱和珍贵;看到没有那么多的岁月静好,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这些,不会把孩子打垮,一个孩子的心灵是要经历这样的磨砺,从柔软的沙粒锤炼成坚硬的岩石。这样的磨砺,会让孩子更加的体谅父母、珍爱生命、感恩他人!带他去看真实的世界,并不是一把扯下生活的遮羞布,看到刺骨的悲凉,关键是父母用什么心态来解读周遭的世界,是否能点燃孩子内心希望的火把,并赋予其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当孩子不理解你时,带他看看你工作的艰辛,行为沟通法胜过语言

所以从今天起,渐渐收起自己的羽翼,让孩子也见世面、经风雨,向他谈及你眼中、他所在的这个客观而真实的世界。

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哥哥,很多父亲都在家中话语很少,很少与孩子进行沟通,父爱如座沉默而寂静的大山!如果你是一位不爱表达的父母,让孩子更好的理解你、看世界的方式就是:让他跟随你,亲历你的生活,跟随你的足迹。

可以把他带到身边,让他看看你的工作环境,感受一下你的辛苦和压力(如果现实不允许,可以向其展示你工作时的视频),体会生活的不易和你为了操持家庭的付出和努力。在这过程中,你甚至可以不说一句话,孩子眼中便已看到了所有,内心早已受到了触动,这将改变他对你的刻板印象。

当孩子不理解你时,带他看看你工作的艰辛,行为沟通法胜过语言

当我年少时,偶然间看到爸爸为别人忙碌的搬货时,我顿时心疼起了爸爸,他瘦弱的身躯和那沉重的货物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爸爸的工作并不像他在家描述的那样轻松,原来爸爸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工人。

当我高中时,我开始骑自行车上学,当有次我在积雪融化后但又结成冰的路面上小心翼翼地骑行,但最后还是摔倒时,我才知道妈妈上班的路上是存在多么大的风险,妈妈上班的路可比我上学的路远的多,而这样的天气会持续整个冬天。

亲眼看到的比用语言描绘的触动更大,自己眼见的比别人诉说更有感染力,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不全要通过语言,语言有时会让孩子觉得是无休的唠叨和乏味的管教,不但听不进,反而会激怒家长,引起更多恶语相向的场面。所以,行为沟通也是一种重要的沟通形式,可以是上文提到的带他感受生活和真实的世界,让孩子自己对生活形成认识;也可以是和孩子共同做一件事,如骑行、打球、做公益、做家务等,让孩子在这种行为中感受到爱、关注、陪伴以及你要传递的价值观。

当孩子不理解你时,带他看看你工作的艰辛,行为沟通法胜过语言

我认为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富豪爸爸霍启刚,他带着儿子给家人做饭,是在展现家庭的责任和对家人的关爱;他带着儿子在水田里插秧,是在展现对劳动的尊重和对粮食的敬畏;他带着儿子给大街上的乞丐发棉被,是在展现对弱者的关怀和人性中的博爱。这些画面会让孩子在几十年后回忆起来更加鲜活,胜过一切空洞的说教。

2、作为儿女,学会让父母感知血气方刚的少年强

虽然我没有青少年的读者,但这部分内容我还是很想写出来,因为我觉得家庭教育不能总要求父母,今天很多家庭教育理念,过多的指出是家长错误的养育方式形成了很多问题少年,都在教父母如何做父母,却没教孩子应该如何做孩子。

少年强则国强,我希望我们当今的青少年首先思考如何做好儿女,作为儿女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到了能够理解父母、理解生活不易的年龄。所以,不能一味的苛求父母的给予,一味的指责父母的不足。我们有没有去关怀正逐渐年迈的父母,我们有没有去帮父母去分担家庭的重担,我们有没有去辅导父母接触更新的科技应用。

当孩子不理解你时,带他看看你工作的艰辛,行为沟通法胜过语言

说回沟通,沟通从来都是双向的,不能只是父母一方改变。作为孩子,尤其是10岁以后的孩子,在认知发展上已经到了可以像大人一样和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了,所以孩子也要学会主动沟通,向父母分享自己的开心和不开心,让父母更好的了解我们,拉近彼此心理的距离。

青少年,你的血气方刚,可以应用在追求学习成绩上,可以应用在比赛角逐中,甚至可以应用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不可以呈现在对父母的苛责和要求上,因为父母都会在其能力范围内给我们最好!

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也都是第一次做孩子,我们都没办法保证在自己的角色中做到最好,我们惟有相互理解与尊重、相互支持与倚靠!


我是爱因子,一个持续分享家庭教育的工作者!欢迎您的关注与留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孩子   血气方刚   重担   儿女   青少年   客观   艰辛   残酷   爸爸   儿子   哥哥   家长   父母   语言   真实   家庭   工作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