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孩子学走路时,父母易踩的三大雷区,这些行为对孩子不利

伴随孩子的大运动发展,他们渐渐有了站起来的意识,这让家长们感到很兴奋,这预示着孩子迎来了大运动发展的又一重大的里程碑,孩子能独自站立、行走也意味着不再需要家长像从前那么多的抱着,更是孩子迎来独立意识的一次重大转折。

正因为独立走路充满意义,所以家长在这件事上过于关注和帮助,一不小心就踩到了雷区。

雷区一:认为越早学会走路越好,家长急着干预。

有些家长认为,越早学会走路的孩子身体能力更好、也更聪明,但没有任何科学研究来证实这样的观点。美国儿科学会指出,9-18个月开始独立行走都是正常的。

盘点孩子学走路时,父母易踩的三大雷区,这些行为对孩子不利

1、为什么有些孩子走路早,有些却很晚?

这与两大方面有关,一是孩子身体准备和兴趣发展,二是所处的环境。

首先,从孩子自身因素看,站立和行走的前提是孩子具备一定的核心肌肉力量、下肢支撑力、感官统合等能力,有些孩子肌肉力量较弱,所以很难支撑起身体直立后所受到的重力。而且,对于孩子来说,每项技能都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练习后才会习得,如语言、大运动、精细运动、认知能力等,所以孩子在一个技能上感兴趣,便会投入更多的时间练习,直到孩子觉得掌握了,才会开始练习下一个技能,因此晚走的孩子也许是在其他技能上表现的更好。

其次,从孩子所在的环境因素看,也许此前,家长并没有意识主动地给孩子锻炼核心肌肉力量、下肢力量。也许在孩子本该自主活动的时间里,却更多的被抱着、躺着或坐着,又或者大人的某种行为(如:没提供爬的有效场地、认为孩子好动调皮而经常语言阻止等)限制、减少了孩子的活动和发展肌肉力量的机会。

盘点孩子学走路时,父母易踩的三大雷区,这些行为对孩子不利

2、家长着急干预孩子学习走路的表现有哪些?

第一种家长:行动派。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有站起来的意识后,便开始扶站、扶走,每天牵着孩子的胳膊往前拖动孩子的身体,孩子倒是可以缓缓挪步了,但家长的腰杆也要累断了。

其实,扶走不仅让家长累,同时对孩子更不利。被扶走的孩子,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平衡能力,当行走时,过于依靠家长提供的外力,让孩子的大脑接收了错误信号,因此缺少了自行调节身体平衡的锻炼机会。所以,有些被扶走的孩子在独走时习惯垫脚走路,奔跑后更容易摔倒,也会让孩子内心产生依赖感,更加黏人,并没因独立行走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信。

盘点孩子学走路时,父母易踩的三大雷区,这些行为对孩子不利

第二种家长:指挥家。这类家长虽然没有扶走,但是会用语言指挥孩子,每当孩子站起来,很久才迈出一步时,家长便会觉得孩子是胆小,于是便空洞的鼓励孩子“没事的,勇敢点,向前迈另一支腿,快点,你是安全的,不会摔倒的......”

其实,这种空洞的鼓励对孩子没有丝毫的帮助,还会干扰孩子自己的节奏,让孩子变得更焦虑,当失败后也会更加沮丧,丧失力量感。孩子之所以走的缓慢,并不是因为胆小,大人习以为常的动作,都是孩子需要花很长时间练习才会获得的,所以每一个动作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孩子在迈步的过程是大脑和身体建立信息沟通的过程,信息会通过脚的感觉传递给大脑,大脑对信息进行判断和处理后,再给脚下达一个指令,这样才能建立起对周围环境、自己身体能力正确的判断力,从而形成自己的安全意识。家长的语言,有时便会打断孩子分析与判断的过程,对孩子掌握新技能有害无利。

盘点孩子学走路时,父母易踩的三大雷区,这些行为对孩子不利

3、正确做法是:尊重孩子自己的节奏,不干预、不催促。

在孩子独立行走时,家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眼到、心到,控制住自己的嘴巴和想要帮助的冲动。当孩子走完一段路程后,我们和孩子回顾一下这个过程,告诉他在行走时扶着桌子、沙发会更安全,如果感觉到要摔倒时,可以屁股先坐下。并且,家长需要演示一下,让孩子更加形象地了解你所说的内容,然后接着自己继续练习。

作为家长,我们要充分地尊重孩子自己的节奏,不仅体现在走路的技能上,在孩子对应的敏感期开展相应的教育和启蒙,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效果。尊重孩子自己的节奏就是尊重孩子身心与认知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结果也会让孩子获得更多成功,积累更多的积极正面的体验,从而增强孩子的力量感和自信心

盘点孩子学走路时,父母易踩的三大雷区,这些行为对孩子不利

雷区二:借助学步车让孩子练习走路

1、学步车对孩子走路会产生危害。

由于有些孩子身高腿长有限,在使用学步车时,更容易脚尖着地向前走,所以长此以往,形成踮脚走路的习惯。学步车也如同上文提到的扶走一样,都属于借助外力,因此这会造成孩子该有的平衡能力差,削弱该有的安全意识,导致孩子独立走路的时间比不使用学步车的孩子要晚1.5个月

2、学步车会给孩子带来危险。

学步车一般的材质为塑料,车身整体较轻,所以更容易滑动,因此在孩子玩习惯后,会出现较快的速度,父母反应速度跟不上,产生更多风险(如从楼梯摔下、被热水烫伤等)。

盘点孩子学走路时,父母易踩的三大雷区,这些行为对孩子不利

雷区三:认为摔倒是正常的,却忽略了提供正确的环境和安全教育。

在孩子学习走路时,绝大多数家长的心态都是磕磕碰碰都是正常的,摔倒是学会走路的必经过程。的确,道理是对的,但是如果孩子可以更高效、更安全的学会走路,岂不是更好,也会减少孩子受伤的风险和几率。免得孩子受伤后,大人内疚心疼,孩子痛苦、影响饮食和正常生长,甚至留下一辈子的伤疤。

如果孩子在学习走路时,经常摔倒,要从内因外因两大方面来分析排除,内因涉及到孩子肌肉与骨骼力量、感统能力(尤其是平衡能力和视觉),这是比较大的话题,今天不分析,有需要的伙伴可以私信我。外因主要涉及环境和安全教育,这两方面要这样做会更有利于孩子的行走安全:

1、正确的环境包括:穿着利于行走的鞋子和适当衣物、安全的行走空间

鞋子选择:软薄底、软面、宽脚、低帮。如果是厚和硬底的鞋子,会阻隔孩子脚上的触感,很难感受到地面的高低起伏等情况,所以大脑就无法指挥身体及时地找到平衡感,因此要选择软薄底;鞋面尽量选软皮或棉布的,利于孩子行走时脚趾的弯曲;宽脚的鞋子会让孩子的脚掌更稳地着地,对脚掌生长发育也有好处;低帮的鞋子更有利于脚踝及关节的活动。

盘点孩子学走路时,父母易踩的三大雷区,这些行为对孩子不利

衣物选择:这点主要针对冬天学习走路的孩子,尤其是长辈带娃,喜欢给孩子多穿,如果衣物穿着过多,会影响独站,这将给身体带来更大的重力。同时,也会影响孩子走路的姿势和流畅性,笨重的衣物会使得孩子身体变得更加笨拙、缺乏灵活性。

安全的行走空间:孩子刚开始学步时,不平坦的地面(如褶皱的地毯)、小小的地面高差都会让孩子摔倒,因此要给孩子尽量提供合适的行走空间,尽量促进孩子多走。同时,家长要在孩子能够行走的空间内,排除一切不安全的隐患,如:不想被孩子打开的柜子要上安全锁、尖锐的桌角要包上防护套、把刀具等危险物品放到更高处等。最好的安全排查方法就是,家长蹲下来,以孩子的身高和视角在他所能行走的范围内走一次,看看有什么风险。

盘点孩子学走路时,父母易踩的三大雷区,这些行为对孩子不利

2、安全教育包括:识别风险和具体的应对风险的措施

教会孩子在其认知范围内的风险识别及应对方法,如发现前方的障碍物会绕行、走下坡路时要缓慢减速、走路时要学会低头看路、会避开有水渍的地方、上下楼梯时要手抓稳栏杆且一只脚落稳再迈另一只脚、当觉得不安全时及时用手扶着身边的固定物体或屁股着地坐下等。注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接受的是简单的信息,父母讲述时要简单凝练、有步骤。

盘点孩子学走路时,父母易踩的三大雷区,这些行为对孩子不利

父母在陪伴孩子时,不是低头玩手机,而是要用眼睛盯着孩子,能观察到孩子存在的问题,和他一起总结经验教训,防范于未然,渐渐的让孩子形成属于自己的经验,这才能让孩子更安全的探索世界,我们也才能放心让孩子独立玩耍。

安全教育无小事,家长都要重视起来,并贯彻在孩子成长的始终!


爱因子,一个持续分享早期教育及家庭教育的实践者,欢迎关注、留言互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雷区   孩子   衣物   不利   肌肉   鞋子   大脑   家长   独立   正确   技能   父母   身体   力量   风险   过程   能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