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黏人?黏人的3个时期、3种原因、4项对策,一文说透

黏人的宝宝,让妈妈们又爱又无奈,宝宝对妈妈的依恋有时会让宝妈们心里暖暖的,这种依恋是浓烈的情感连接,宝宝把妈妈看成是他的整个世界!但是有时黏人的宝宝也会成为宝妈甜蜜的负担,尤其在宝妈身心俱疲时,多么渴望能有一小会个人的空间,追忆一下生娃前的自由与洒脱。

孩子黏人?黏人的3个时期、3种原因、4项对策,一文说透

1、宝宝特别黏人的三个时期:

宝宝在成长中,一般有三个时期特别粘人。第一个黏人时期发生在9个月龄左右,因宝宝对事物恒定性有了认识,即意识到消失仍然存在,因此每当妈妈消失在自己眼前的时候,宝宝就会用哭闹等方式吸引妈妈回来陪伴自己,变得十分黏人。

孩子黏人?黏人的3个时期、3种原因、4项对策,一文说透

第二个黏人时期发生在1岁半左右,因宝宝在这个阶段开始萌发自主意识,渴望独立,但自己的能力却时常无法满足需求,达不成愿望,所以变得十分矛盾,情绪也十分不稳定,离开妈妈会产生焦虑的心理和反抗行为,此外这个阶段宝宝的黏人程度也达到高峰期。

孩子黏人?黏人的3个时期、3种原因、4项对策,一文说透

第三个黏人时期发生在刚读幼儿园的阶段,由于作息的调整,以及所处环境、照料人都是陌生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十分思念妈妈,因此很排斥上幼儿园,对妈妈十分依恋,回到家时总黏在妈妈身边。

孩子黏人?黏人的3个时期、3种原因、4项对策,一文说透

2、黏人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无影响?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依恋研究专家玛丽美茵研究发现,儿童的依恋模式大致分为三种:

(1)安全型依恋

这种依恋模式的孩子会把母亲当成自己的安全基地,母亲跟自己分离时有可能会哭,有可能不哭,如果他哭不是因为害怕,而是更愿意跟母亲待在一起。这种孩子性格比较平静和自信,更容易信赖他人。这样孩子的父母,大多都会及时察觉到孩子的需求,并且及时满足孩子。这就让孩子知道,自己在需要的时候就会有人出现,内心时刻相信事情会往好的方面发展。

孩子黏人?黏人的3个时期、3种原因、4项对策,一文说透

(2)焦虑型依恋

焦虑型依恋的孩子是在用焦虑掩饰被抛弃的恐惧,这样的人大多是因为父母对自己的回应方式不敏感、不及时、不持续或者时好时坏,所以长期处于被忽略或者被抛弃的恐惧当中。这样的孩子胆小、易怒,看起来焦虑、紧张,时刻担心自己被抛弃,对世界充满敌意。

孩子黏人?黏人的3个时期、3种原因、4项对策,一文说透

(3)回避型依恋

这样的孩子对待自己的抚养者和陌生人态度都一样,妈妈在时无所谓,妈妈走了也漠不关心,当抚养者抱他们时,他们常常持拒绝态度。这类孩子大多从小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和关怀,很小的时候就练就了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有什么事情不愿意让人帮助,也不愿意依赖别人。

孩子黏人?黏人的3个时期、3种原因、4项对策,一文说透

这样看来,黏人孩子的依恋模式属于前两种,如果孩子属于安全型依恋,宝妈们就不用过于担心和焦虑,孩子其实自己也会有克服分离焦虑的能力。但如果孩子属于焦虑型依恋,宝妈们则要反思过往的相处方式,并加以调整,让孩子拥有更多的安全感,从而避免过分的黏人,并形成良好积极的性格特质。

3、孩子黏人原因及对策:

黏人的原因有分离焦虑、缺乏安全感、独立意识弱等,因此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爱,强化其安全感,降低分离焦虑;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让孩子更有力量应对独处;与孩子分离时运用合适的技巧,减少孩子的负面情绪;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并确保稳定不频繁变更的依恋对象。

孩子黏人?黏人的3个时期、3种原因、4项对策,一文说透

(1)给予足够的关爱和鼓励:

1岁内的宝宝对周围人的信任和安全感来自于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情况,如果宝宝每次发出需求的信号(如哼唧、啼哭),照料人都能及时捕捉到并安抚宝宝,也准确地满足了宝宝的需求,那么长此以往宝宝会觉得照料人值得信任,所处的环境也是安全的,这会让宝宝形成良好的安全感。

千万不要被“不哭才抱、哭就不抱”的歪理论误导,这种抚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宝宝会缺少安全感,对人也缺少信任,拥有的是回避型的依恋方式,长大后心理或人格可能会出现问题。

孩子黏人?黏人的3个时期、3种原因、4项对策,一文说透

亲子间的亲密感就如同银行存款一样,亲密的记忆储存的多了,亲子关系会更紧密。因此,父母平时多向孩子表达爱,爱的表达不仅仅靠语言,同时亲密的肢体接触会更有温度,如拥抱亲吻孩子,都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满满的爱。爱的记忆多了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更有能力和力量来克服和父母分别时的伤感和恐惧,更不会产生被抛弃感。

孩子黏人?黏人的3个时期、3种原因、4项对策,一文说透

孩子1岁后开始萌发自主意识,父母要尊重孩子独立的意识,支持孩子自主尝试与探索的行为,并要时常鼓励孩子“做不到只是暂时的”、要多多尝试,不要包办代劳和嫌孩子制造麻烦。

父母还要及时对宝宝的独立尝试行为给予肯定和赞扬,赞赏他是大宝宝了,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了,以此更加激发孩子独立的意识和行为。孩子独立的意识增强后,也会减少黏人的现象,每次再黏妈妈时,妈妈可表现出对宝宝能够独立的信任和鼓励,给孩子更多的力量感。

一般孩子1.5岁后,妈妈要学会每天给孩子留有一段独自玩耍的时间,这不仅可提高孩子的独处能力,同时更好的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孩子黏人?黏人的3个时期、3种原因、4项对策,一文说透

(2)不要偷偷离开,否则加重分离焦虑,变得更黏人,离开需要有技巧:

首先,提前告知:妈妈每次离家前要和宝宝做说明,并告诉他何时回来(宝宝还没时间概念,应描述具体事件,如洗完澡就后回来了),且信守承诺,孩子因此才会坚信离别是暂时的,妈妈还会回来的。

其次,管理情绪和制造仪式感:离别时,妈妈首先不要表现出难过、不忍的情绪,否则会增加孩子的悲伤感,可以面带微笑的离开。让离别具有仪式感,如拥抱或亲吻告别、让孩子给予帮助或赋予责任(帮助拿包、照顾好奶奶)等方式,转移孩子对离别这件事的注意力。妈妈离家出门要干脆利落,不要拖泥带水,三步一回头或听见宝宝哭了又折返回来都是不利的做法。

千万别偷偷离开,这会让孩子没有心理准备,妈妈回来后孩子反而会变得更加黏人,因为孩子害怕不在妈妈身边,妈妈就会突然消失。

孩子黏人?黏人的3个时期、3种原因、4项对策,一文说透

第三,给孩子准备一个安抚物:对于1岁内的宝宝,带有妈妈体味和气息的安抚物是睡觉神器,安抚物可以是妈妈的一件衣服、毯子、安抚巾等(但小月龄的宝宝慎选安抚物,否则容易造成窒息),给孩子准备安抚物不仅助于独立入睡,当孩子思念妈妈时,安抚物也能舒缓孩子的情绪,会让孩子觉得妈妈仿佛就在身边。对于大一点的宝宝,可以为其准备一些家人的照片、他最喜欢的玩偶充当安抚物,每当思念妈妈时,看看照片、抱抱玩偶,就会觉得妈妈陪伴或有玩偶陪伴,自己并不孤单。

孩子黏人?黏人的3个时期、3种原因、4项对策,一文说透

最后,巧用游戏:日常和宝宝多玩些渐进式分离的游戏,如躲猫猫游戏,逐渐延长分离时间、逐渐延展分离的空间。对于2岁后的孩子,可以玩些挑战任务游戏,如挑战独自爬楼梯、快速适应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玩耍等,让孩子觉得分离是一个游戏,而且自己要更有勇气完成挑战。也可以玩赋予孩子任务的游戏,如在家照顾最喜爱的玩偶、帮忙照看弟弟妹妹,责任感会有助于孩子更好的战胜分离的情绪。

孩子黏人?黏人的3个时期、3种原因、4项对策,一文说透

(3)高质量的陪伴,并确保稳定的依恋对象:

孩子有时黏人是为了寻求关注,当感到自己被关注和重视时,孩子就像充满电了一样,变得不再那么黏人。所以当孩子黏你时,不要觉得孩子烦,理解他,并放下手头的事情,心无旁骛的陪伴孩子,和他玩一会,孩子玩着玩着也许就会自己玩了,或者你告诉他自己又要继续工作时,孩子的接受度会更高。

陪伴重在质,平时父母要尽量多的高质量陪伴孩子,如果你的确很忙,每天请抽出15分钟来高质量陪伴孩子,放下手机、不想工作的事情,和孩子一起尽情的玩耍,让孩子感受到愉快和欢乐。

高质量陪伴下的孩子,不仅不会胆小、黏人,反而会更加独立、自信,因为他们心中有满满的爱,有十足的安全感,知道家是温暖的港湾,相信事情总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即使情况再糟,爸爸妈妈都会永远爱他。

孩子黏人?黏人的3个时期、3种原因、4项对策,一文说透

孩子依恋对象多为日常接触最多的照料人,依恋对象应少和孩子分开,美国幼儿心理教育学家研究指出,孩子与依恋对象分离3个月以上会导致严重的心里缺陷。李玫瑾教授也提出,如果孩子从小很少受到妈妈照顾,没有与妈妈形成依恋关系,长大后妈妈的管教就很难发挥效果。

因此有条件的职场妈妈最好每天都能见到孩子、陪伴孩子,可以让孩子有两个依恋对象,除了自己外,孩子还有一位常照料人,这样自己离开时孩子还有一位依恋对象能做替补,不至于产生激烈的负面情绪。


爱因子,持续为您更新科学的早教理念和方法,让我们的育儿道路充满科学与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人时   孩子   都会   焦虑   对策   安全感   情绪   时期   意识   对象   独立   父母   需求   原因   能力   妈妈   宝宝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