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指南」幼儿行为管理—让孩子远离暴力


「幼师指南」幼儿行为管理—让孩子远离暴力


幼儿行为管理

让孩子远离暴力

在班级里,有一种孩子最让咱们老师“头疼”、“不放心”,这群孩子往往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他们总是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这种暴力行为,一方面表现在幼儿的行动暴力上,轻则动手动脚,重则用器械伤害其他人;另一方面表现在幼儿的语言暴力上,动辄出言“打死你”,“咬死你”等。

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在幼儿尚小的时候就打上标签,这会对他们一生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我们只有积极了解幼儿暴力行为背后真正地“导火索”,才能帮助他们矫正不良行为。


#幼儿产生暴力行为的原因#

01 婴幼儿特殊生理期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幼儿正在经历口欲期,正处于出牙期,时常会觉得“牙痒痒”,他们此时多用嘴唇探索周围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幼儿常会把玩具等放在嘴巴里咬的原因,所以幼儿在与同伴玩耍的时候会发生“咬人”事件。


02 不能有效的用语言进行沟通

有的幼儿的语言发育相对迟缓,当自己有需求的时候,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达,只好直接付诸于行动,用行动来代替自己的语言,一场“战争”不免爆发。


03 受家庭暴力影响

充满暴力的家庭环境,会导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受历史文化影响,“棍棒底下出孝子”依然是很多家长崇尚的教育思想,虽然很多家长不使用“棍棒”了,但是威胁恐吓时常发生。一方面,幼儿会模仿这种不良的行为,另一方面,经常的批评挨打,会使幼儿产生扭曲的人格,从而产生不良行为。


04 受暴力动画片影响

充满暴力的动画片也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影响。虽然有时候,动画片里传播的是正义的行为,比如警察用武力制服小偷,但是幼儿在这个年龄段自我为中心,无法很好的辨别是非,他们会将武力视为解决人机冲突的有效手段从而助长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05 溺爱

幼儿如果一直受到溺爱,就不会懂得体谅他人,唯我独尊,一旦别人侵害到他们的利益,他们就会变得不友好,从而引起冲突。


#如何矫正暴力行为?#

01 以身作则

“ 场景重现:

自由活动时,老师觉得班上的幼儿太过于吵闹,在多次提醒下效果甚微,就用力拍了几下桌子,并吼到:“都给我小声点!”。但在安静了一会儿后,幼儿又大声吵闹了起来,老师又拍桌子......某一天,在玩角色游戏时,幼儿也拍着桌子模仿老师的动作。老师立即意识到了错误,于是把食指放在嘴间发出“嘘”,并小声的说:“请大家小点声音,我听不到欣欣说话了”,不一会儿,大家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周围安静了下来。

身教永远重于言传,老师的行为让幼儿明白,吵架、打闹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所以在幼儿园中,老师要以身作则,不要出现过激、不当的行为。

02 重在赏识教育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通过外界的肯定来认知自己的行为。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虽然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也同样有许多行为值得表扬,往往只因为教师的主观看法及幼儿的消极行为而被忽略了,所以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一定不能带上“有色”的眼镜看孩子, 并且不过于强调幼儿的消极行为,而是积极鼓励正确的行为,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少批评,多表扬”。


03 讲究批评的艺术

幼儿的行为自制能力和心智尚未成熟,难免会犯错。遇到问题,老师应该采取正面的语言进行适当的批评指正,而不是冷嘲热讽、拐弯抹角,也不能随意辱骂、意气用事。

例如子豪小朋友经常在户外排队时推其他的幼儿,有一次,子豪规规矩矩的在排队,老师就可抓住契机说:“子豪小朋友真棒,我相信他等会儿到户外玩的时候也会表现的这么绅士”。


04 过滤不良动画

看起来似乎天真无邪的动画片其实经常充斥着喊叫、威胁、推搡和打人的情节,老师一定要把好关,积极的与家长沟通,并告知家长哪些适合孩子看,哪些不适合。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所以只有当我们的幼儿远离暴力的阴霾,才能让他们改正不良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暴力   幼儿   幼师   棍棒   溺爱   性行为   会儿   动画片   人格   不良行为   批评   家长   语言   老师   孩子   环境   指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