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为什么大学生爱贷款?多半有以下5种心理,你中枪了吗?

校园贷是指一些网络贷款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贷款业务。

校园消费贷款平台的风控措施差别较大,个别平台存在学生身份被冒用的风险。此外,部分为学生提供现金借款的平台难以控制借款流向,可能导致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过度消费。

那么大学生群体为什么深陷校园贷吗?从心理分析主要有这些原因。

1. 从众的心理

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现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 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从众发生的原因多是在情境不确定情况下, 寻求行为参照行成的。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的普及, “网贷消费”已经在大学校园风行开来。

大学校园人群集中度高, 与社会联系较为紧密, 但校园与社会信息相比具有不对称性和模糊性。相对闭塞的校园和来自周围群体的压力, 大学生极易产生从众行为。

2015年腾讯科技一份对不同地域8000名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过网络贷款行为的学生比例为21%, 没用过但有兴趣使用的比例为50%。

据2016《中国校园消费金融市场专题研究报告》显示, 67.5%的大学生表示使用过分期消费并会继续使用, 24.3%的大学生表示每月使用3次以上分期消费。

校园贷:为什么大学生爱贷款?多半有以下5种心理,你中枪了吗?

2. 非理性的消费心理

大学生在经济上是弱势群体, 早期借贷多用于缴纳学费或应急之用。然而, 近期一份调查显示, 当下大学生贷款多用于玩游戏、赌博、买高档商品, 如i Phone, 化妆品、美容;甚至还有些用于旅游、谈恋爱。

腾讯科技《企鹅智库》栏目做了一项《大学生分期网贷真实需要报告》, 共收到12033份反馈, 其中7932份来自在校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利用网络分期还款购买电子产品的比例高达62.2%。

少有学生的网贷是用来缴学费或救急用的, 大学生的网贷消费并非为了购买生活必需品。据速途研究院的调查可知, 大学生分期网贷消费金额是5000元的占比较高, 占38.6%, 这一贷款金额对学生来说, 负担较重。由此可见, 大学生这种网贷消费的观念极为不理性。

校园贷:为什么大学生爱贷款?多半有以下5种心理,你中枪了吗?

3. 法律意识淡薄

某高校大一新生网贷案例:当被问及贷款利率是多少时, 学生表示不会计算;贷款是否属于高利贷, 也毫无概念;甚至连每期还款金额都没有, 还款期数都不清楚。

也有多数学生不知道高利贷是违法行为, 还坚持还款, 以致达天文数字, 还款金额超出贷款金额的数十倍。也有同学在走投无路时, 都不会寻求法律援助,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 对还款能力过度自信

多数学生在网上贷款时也清楚还款期限、反复计算每期还款的额度、预估还款的能力。事实是:一般是两三期后便难以履约如期偿还。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做出投资判断和决策中存在过度自信特征。在做决策时过度自信, 会过度注意并搜集那些支持其信念的信息, 而忽略不支持其信念的信息, 对未来事件有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

大学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没有与劳动力的直接联系, 所以无法准确地完成金钱与时间和劳动力付出之间的换算, 缺乏对预支目的和期限的清晰认识,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是盲目的。

在评估还款能力时, 倾向于搜集能够按时还款的有限证据, 忽视显而易见却对还款不利的信息, 过度自信, 以至于后来无法如期偿还。

校园贷:为什么大学生爱贷款?多半有以下5种心理,你中枪了吗?

5. 爱慕虚荣的心理

时下社会物质极大丰富, 校园贷为经济弱势的大学生过度消费、超前消费提供了便利, 滋养并培育了大学生超前消费的习惯。

校园贷门槛低, 超前消费盛行, 仍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 对网贷消费方式的新奇偏爱、攀比虚荣、使贪欲不断膨胀;甚至有学生对恶意欠款不以为然、对过度消费不以为耻;

甚至负债累累, 仍把拆东墙补西墙的还贷方式视同儿戏。这背后是好逸恶劳、贪婪攀比、爱慕虚荣、快速致富的心理在作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贷款   大学生   校园   高利贷   腾讯   超前   虚荣   金额   信念   群体   自信   能力   心理   学生   平台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