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是悦读 | 父母请不要吝啬对孩子的鼓励

鼓励是教养孩子最重要的部分。可能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鼓励。


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是个气馁的孩子。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发展,孩子就不能得到归属感。


然而,我们目前的教养方法却持续让人失望和沮丧。在孩子眼里,大人们显得极度巨大、高效迅速、无所不能。当孩子有了这些感受,只有他们与生俱来的成长勇气支持着他们不放弃成长。孩子的这种勇气太棒了!设想我们和一群巨人同处一室,我们能不能做到像孩子们那样持续给自己勇气?


虽然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会觉得自己能力甚微,可是他们用惊人的成长愿望和勇气,克服自己这种渺小羸弱的感受。他们渴望成为家庭内平等的一分子。然而当他们在努力尝试给自己这个定位时,不断遇到挫折和困难。正是我们目前普遍的养育方式让他们沮丧气馁。


闻是悦读 | 父母请不要吝啬对孩子的鼓励


我们常常无心地通过讲话语气,行为动作,让孩子们觉得自己无能、没用、做不了大事情,并且他们低我们一等。而即使孩子们感到面临这样的状况,他们通常还是会通过不断努力,找到自己的定位。


我们通常没有给孩子不同的途径和机会,让他们找到自己强项和长处,反而我们常常以大人的偏见——我们不相信孩子有能力——站在他们的对立面。


为了让我们的行为和偏见显得有道理,成人还会武断地规定所谓适龄行为的标准。一个两岁的孩子试图帮忙清理餐桌时,我们立刻从他们手里把盘子抢过来:“别动,宝贝,你会把盘子打碎的”为了不打碎盘子,我们却打碎了孩子发展自我能力的信心。


我们的行为阻碍了孩子发掘自己能力和优点的努力。我们高高在上,认为自己更聪明、更厉害、更有能力。当一个幼儿自己穿上了鞋,我们却说:“你看,你把左右脚穿反了”当小宝宝第一次尝试自己吃饭,结果把自己弄成大花脸,把餐椅、围兜和衣服都弄脏了,我们会大喊:“看你搞得这么脏!”然后把勺子从他手里拿过来,喂他吃。


这些行为向孩子展示的,是他多么弱小无能,而我们多么聪明能干。当孩子通过拒绝张嘴吃饭,来表达他的反抗和不满时,我们却对他生气。渐渐地,我们打碎了孩子想通过发展能力而为自己定位的意图。


闻是悦读 | 父母请不要吝啬对孩子的鼓励


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感受,孩子却因此受挫。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我们会以孩子还比较弱小为由拒绝他们——这样的态度和行为让孩子感到气馁。


我们对孩子的行为能力缺乏信心,想当然地认为“等他大一点就会了”,传达出的意思就是孩子现在太小、能力不够、不完善、不够好。


那么当孩子犯了错误或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时,我们要尽量避免使用那些让孩子觉得他是失败者的言语和行为。我们要学会将事情和人分开——“事情没成功是可以的”、“很遗憾结果没像你想象的那么理想”。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每次的“失败”,只是孩子的经验和技巧还不够,完全与孩子的个人价值观无关。


真正有勇气的人,不怕犯错误或有缺点,并且他的勇气不会因为错误和缺点而减少。这种“能够接受缺点的勇气”,大人和孩子都需要。没有这样的勇气,就会感到受挫和气馁。


闻是悦读 | 父母请不要吝啬对孩子的鼓励


鼓励孩子,一半指的是避免羞辱或过度保护的行为,从而令他们气馁。如果我们的行为让孩子感到对自己缺乏信心,就容易造成孩子气馁。另外一半指的是学会鼓励孩子。只要我们表达出对孩子勇气和自我认知信念的支持,我们就鼓励了孩子。


如何做到这一点,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需要家长认真地思考。我们需要细心观察,经常扪心自问:“我的这个方式,对我孩子的自我认知有什么影响?”


我们可以从孩子的行为中,判断孩子是否自信。一个怀疑自己能力和价值的孩子,会表现不端。这样的孩子不是在参与、贡献中寻求自身价值,他心里的气馁会让他的行为转向对他人无益、让他人愤怒。因为他在心里坚信自己不够好,没有能力做出贡献。而不良行为虽然不好,却能够让他得到关注。


正所谓“挨打总比忽视强”,做个出名的“坏孩子”也是与众不同。这样的孩子,心里相信,他无法通过和他人合作获得成功和价值感。


因此,鼓励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重点在于给孩子自尊和成就感。人类从婴儿期开始,就需要通过成就来找到自己的定位。


闻是悦读 | 父母请不要吝啬对孩子的鼓励


作为孤立的一部分,赞美则要谨慎使用。它可能有危险性。如果孩子将赞美看成是给自己的奖赏,那么少了赞美就会让孩子觉得被贬低,那么他可能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这样的孩子做事情是为了得到赞美,而不是因为自己做出贡献和努力而心生满足。


因此,这样的行为容易强化只有得到赞美才有价值的错误观念,导致挫败和气馁。在这种情况里,最好用一些简单的话语鼓励,例如:“我很高兴你会做这件事”,“真不错”,“谢谢你所做的”,“看,你能做到”。


父母的爱最好通过不断鼓励孩子学习独立来表现。我们需要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并贯穿整个童年。我们需要对孩子表达出不间断的信心和信任,这是一种能够帮助孩子克服童年任何问题的态度,孩子们需要发自内心的勇气,让我们帮助孩子们发展这种勇气,并保持终身。


——摘自鲁道夫•德雷克斯、微姬•索尔兹《孩子: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孩子   气馁   教养   失败者   弱小   盘子   吝啬   勇气   信心   贡献   父母   事情   错误   自我   努力   能力   价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