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是悦读 | 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

如我们所知,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目的,是朝着某个目标前进的。每个人都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这样做?”这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动机很迷惑。而我们知道,自己的行为有动机,只是往往对这个动机没有主动意识,孩子也一样。如果我们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向,必须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否则我们几乎难以改变他们的行为。


01、孩子对归属感有强烈需求

孩子是社会的产物,他最强烈的心理动机就是希望有归属感,这是他的基本需求。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定位。


从婴儿期开始,他就忙着用各种方法确定他是家里的一分子。通过观察和一次次行为的成功,他能够确定——不是通过言语方式,但是很明确——“噢!这样能让我有归属感,这样能让我受到关注。”


他选择用这些方式去满足他的基本需求。这个方式便成为既定目标,进而形成他的行为的基础,也就是他的动机。期望有归属感是他的基本需求,而他计划满足基本需求的方式,就成为他的既定目标。


在讨论孩子为获得极重要的归属感而采用的不同的具体方式之前,我们必须先对孩子有全面的了解,包括孩子如何观察、他的环境怎样,以及在家中的地位等。

闻是悦读 | 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


02、孩子是如何观察和思考的

孩子是观察的专家,但在对观察到的事情进行解释理解时,却容易产生错误。然后他们常常在寻找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感时,使用的就是这些错误的理解和定论。


三岁的贝丝本来是个快乐可爱的孩子,她成长得很快。一岁前学会走路,十八个月就不再用尿布,两岁时能清楚地说出正确的语句。可是忽然,她开始用哼唧、啼哭和哀声提出要求,还经常尿裤子、拉裤子。这些年龄倒退行为发生在弟弟出生两个月后。弟弟刚出生的前三个星期,贝丝对这个小婴儿很感兴趣。她专心地看妈妈给弟弟洗澡、换尿布、喂奶。但每次贝丝表示想给妈妈帮忙时,都被妈妈亲切地拒绝了。贝丝对小弟弟慢慢失去了兴趣,不再到家里的婴儿室里去了。而且很快,他那些让爸爸妈妈不安的行为也开始了。


贝丝观察到,弟弟得到了全部关注。她突然觉得,是这个全家一直期待的弟弟,把妈妈从自己身边抢走了。妈妈大部分的注意力都在这个婴儿身上。贝丝的观察是正确的,妈妈的确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这个不能自理的婴儿身上。


但她对观察的结果做了错误的解释,她认为自己失去了在家里的位置,那么她会想:拉尿在裤子里,以及其他和婴儿一样不能自理的行为,就会受到妈妈的关注。她用想象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婴儿,希望借此赢回她失去的家庭地位,但是,她没有看到自己作为一个大孩子有超越婴儿的能力。

闻是悦读 | 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


03、孩子的内在环境和外部环境

从童年起,孩子们就必须学习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和应对内在环境和外部环境。孩子的天性是他们的内在环境,一岁前,孩子们用大部分时间学习如何运用自己的身体。他们要学会手脚协调等,移动自己的位置,拿到想要的东西,他们学习怎样让身体各个部分按照大脑发出的指令自如行动。他们观察、学习,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等接受各种信息,进行自己的解释和理解。


慢慢长大后,他们开始学习利用自己的智慧做事情。通过一次次的经验,包括成功和失败,他们对自己的内在环境进行认知和调整,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在孩子学习应付自己的内在环境的同时,他和外部环境也有了接触。婴儿的第一个微笑,就是他对外部环境的第一个反应和互动。他觉察到自己微笑时,周围人给予他的表扬和鼓励;并发现,当他用微笑回应别人的微笑时,感到很愉悦。这样,他认知内在环境和协调外部环境的能力同时增强。同样道理,当他遇到阻碍,他可能会调整或放弃。


外部环境中,有三个因素会影响孩子性格特质的发展。


第一个是家庭氛围。孩子通过与父母亲的关系,体验整个社会关系。每对父母营造的家庭气氛不一样,孩子通过父母营造的家庭氛围体验经济条件、种族背景、文化宗教和社会习俗对他们的影响。


他们吸收家庭价值观、道德观与生活习惯,进而努力让自己符合这个家庭氛围的标准。他的物质取向,受到家庭经济氛围的影响。如果宽容忍让是某个家庭的行为典范,那么这类家庭的孩子就可能会认为宽容忍让是相互支持应该付出的代价。


父母之间的关系决定家庭其他成员的关系。如果父母之间温和相处、彼此友善、齐心协力,那么父母和孩子之间或孩子相互之间也容易发展出这样的关系。合作就会成为这个家庭的行为规范。家里所有孩子的共性,就是父母营造出的家庭氛围的体现。

闻是悦读 | 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


04、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

第二个外部环境因素是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家庭星座”体系指出,家庭成员间的特殊关系类似星座,例如一颗星星与其它星星组合成北斗七星,每个星星都有其位置,星星之间又各有联系。每个家庭都存在特定形态。


在成员互动及相互影响下每个人发展出不同的特质。每个人在“家庭星座”中所处的位置——他所扮演的角色——会对整个家庭的行为模式和子女性格特质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当父母亲有了孩子,就出现了复杂的家庭关系。孩子的出现,让夫妻关系增加了一个新维度。三个人发展出非常明确的“给予和接收”的关系行为模式——非常典型的相互影响。父母之间甚至可能因为孩子的原因发生冲突。这种关系结构因为孩子的出现而产生而孩子会以他的行为影响父母。


第二个孩子出生了,“家庭星座”发生了改变,新成员加入了这个“关系网”。随着“家庭星座”逐渐发生变化,每个孩子都会通过自己的方式确立自己所占的位置。


当老大觉得老二对自己的地位造成了威胁时,他会认为有必要调整自己的内在环境,结果通常是要么选择放弃,要么在某些方面努力保持领先,以达到弥补和平衡,老二也一样,通常他会对老大的进步和成长感到不满,会想尽办法超越,或者放弃。


孩子们对自己排行重要性的认识,完全取决于他们对家庭位置的看法,也就是他如何去理解每个人的家庭位置。童年的理解和决定,会留下终身印象。


通常,大多数家庭里都存在明显的竞争现象,尤其是老大和老二之间,他们会刺激对方朝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如果父母常用两个孩子做对比,误以为这个方法可以刺激孩子们更加努力,实质上会更糟糕。


孩子们会背道而驰:他们会很气馁地将这个对比的领域割让给较成功的一方,自己选择相反的方向。老大在某个反面成功,老二就会把这个领域视为“被占领区”,转而发展完全相反的方面。

闻是悦读 | 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


孩子对自己在“家庭星座”中的位置的判断和相应的反应,就像人类的创造力一样无限。敏感细心的父母可以观察家里的状况,并问问自己:“我的孩子对他所处的状况有什么想法和信念?”很多时候,我们成人容易想当然地把自己处在同样的情况下的所想所为套用在孩子身上,而不去站在他们角度体会孩子自己的行为逻辑。


外部环境中对孩子产生影响的第三个因素,是普遍采用的“训练孩子”。我们会在后面继续讨论更多的有效训练的方式,届时会对训练方式中各种因素的重要性更加清楚明确。


而现在,很显然,我们需要的是往后退一步,客观地好好地看一下我们的孩子。他们怎么处理自己的内在环境?他们怎样进行调整?有没有过分调整?他们通过观察得出什么结论?他们在“家庭星座”中的位置如何?这个位置对他们有什么意义?


未完待续……


——摘自鲁道夫•德雷克斯、微姬•索尔兹《孩子: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孩子   归属感   动机   氛围   婴儿   弟弟   父母   位置   需求   妈妈   关系   星座   方式   环境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