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是悦读 | 父母为何容易陷入惩罚与奖赏的怪圈


闻是悦读 | 父母为何容易陷入惩罚与奖赏的怪圈


-

01

-

惩罚和奖赏适用于独裁社会体系。这样的社会中,权威者享有支配地位,有给予他人赏罚的特权,能够决定谁有功谁有过,谁该赏谁该罚。而且,因为独裁社会体系的基础是根深蒂固的权力独享,这样的方式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了习惯。孩子们就会通过观察、等待,希望将来有一天他们也能成为这样的掌权者。


而现在,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即使是孩子也得到了和成人相等的社会地位,(理解这个平等理念不太容易,除了已经发生的平等权利的事件及事实外,我们对这个理念的内涵没有以往传承下来的传统认知,这是一个全新理念。尽管特权这个理念已经被历史摒弃,但我们还是习惯地寻求信息,证明孰优孰劣,就好就坏。)成人不再享有较优势的地位,不再享有超越孩子的权力。


不论我们承不承认,孩子都很清楚这一点。他们不再认为成人拥有“权力优势”。

闻是悦读 | 父母为何容易陷入惩罚与奖赏的怪圈


02


我们必须意识到,试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是毫无用处的,没有哪种惩罚能得到持久的服从。现在的孩子宁可受到惩罚,也要维护自己的权利。父母们困惑不已但又无可奈何,错误地希望惩罚最后会带来良好的效果,他们不知道,其实这样一点用也没有。


惩罚只能给父母带来期望的短期效果。当父母再三使用惩罚措施时,就会很明显地看到,这种做法是无效的。惩罚只能帮孩子发展出更强烈的反抗和挑战。


惩罚,或者说权威的信念----“听我的话,否则你就……”——必须被相互尊重与合作替代。虽然孩子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低于我们,可他们缺乏经验,没有接受过训练,所以需要我们引导。


一个好的引导者应该鼓舞他的跟随者,激励他们做出符合情况需要的行为,父母也一样。孩子需要我们引导,当他们确定我们尊重他们,也尊重他们自己做决定的权利,他们就会接受我们的引导。打孩子是对他们尊严的极大侮辱,而妈妈也没有尊重自己,事后尤其会感到内疚后悔。


父母可以学习有效的方式去去激励孩子,让他们自律;可以创造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家庭氛围,教导孩子学习如何与他人自由快乐地一起生活;营造出尊重自己、尊重孩子的生活状态,在这样的生活中给孩子学习、训练的机会。这些行为要在不使用家长特权的前提下。因为一旦我们动用家长特权,就会激起孩子的反抗,也就和我们教育孩子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闻是悦读 | 父母为何容易陷入惩罚与奖赏的怪圈


03

当我们在学习新的育儿方式时,发现自己因为暴怒而惩罚或者打骂孩子,这时我们需要对自己诚实,承认惩罚及打骂的行为实际是为了缓和或掩饰自己的挫败感。不要自欺欺人地说惩罚打骂孩子是“为了孩子好”。


另外,我们也要承认,有时候孩子的目的真的是要被惩罚或打骂。这是因为他这样令人生气的行为背后,有一部分目的是要证明自己就是无可救药的“坏孩子”,或者要体现和大人的“权力之争”,或者是要对先前的不公平进行伤害性的报复。当我们惩罚孩子时,我们的行为就符合孩子的错误目标,掉进了更深的陷阱。


上述现象中,其实包含了一个事实:我们是人,是不完美的人。即使我们这些研究教育的专家学者,很多时候言行举止也和普通人一样。当自己犯错时,最好的方式就是一笑了之,然后继续向前,继续更好地充实自己,有接受自己不完美的勇气而不必事后内疚不已,那是一个难以负担的“奢侈品”。


当我们内疚的那一刻,我们的感觉像是在辩解:“是的,我打了他,我知道这样不对。但是,只要我内疚,那还证明我是个好家长。”有意思的是,一次坦白的承认----“是的,我打了他,这是他自找的。我知道这样的方式对教育他没有用处,但至少现在让我感觉舒服点。现在,我能够收拾残局,找到方法继续向前。”——这样的想法能够立刻为我们自己鼓气,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可以应付孩子的各种情形。

闻是悦读 | 父母为何容易陷入惩罚与奖赏的怪圈


04


奖赏孩子和惩罚孩子一样,对他们的人生观都是弊大于利,这种行为都缺乏尊重。我们会对下级的好行为进行奖赏,而在相互平等和尊重的关系中,人们做完一件事情,是因为这件事情本身需要被完成。这时的满足感来自于和谐的互助与合作。


奖赏不能给孩子归属感。这一次可能父母给了赞美就够了,那下一次呢?有父母的赞美、认可就够了吗?还是需要另一个奖赏?这样的次数越来越多,很快我们就穷尽了奖赏的方式。


这时候如果我们不再给孩子奖赏,孩子很可能认为他的努力都白费了。当孩子发现“对我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没有”,进而拒绝合作和贡献时,家长就面临了严重的问题。因为孩子已经发展出“除非奖赏让我满意,否则我干吗要合作?如果没有特别回报,我才不贡献”的观念。


这样的观念会让孩子的物质价值观急速增长,一直到没有任何奖赏能满足他的胃口。一个错误的价值观就是这样树立起来的,孩子认为这个世界天然欠他的。如果得不到好处,他就会想着“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例如一个刚拿到驾驶执照的十六岁少年,尽管交通法规是为了保护他的生命安全,可是在他眼里分文不值。他宁愿不顾自己的安全违法飙车。他在想自己为什么要遵守交通法规呢?反正遵守了又没有什么奖赏。我有自己的车,我从自己的惊险刺激中能得到更多乐趣,还能表现我的聪明,比如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还没有被警察抓到。再说,即使被处罚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惊险、刺激、违抗,为从中获得的乐趣付出点代价远远值得!而且,不管发生什么事,爸爸都会来收拾残局!


这就是奖赏和惩罚的结果:这件事没有给我任何奖赏,那我就违抗他们;如果他们因此惩罚我,我就以牙还牙,让他们知道我的厉害!

闻是悦读 | 父母为何容易陷入惩罚与奖赏的怪圈

满足感要通过贡献与合作得到。当我们忙着通过奖赏赢得孩子与我们的合作时,事实上我们剥夺了孩子从生活中得到的基本满足感。


——摘自鲁道夫•德雷克斯、微姬•索尔兹《孩子: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父母   交通法规   残局   怪圈   满足感   特权   内疚   平等   成人   权力   权利   理念   家长   方式   孩子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