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冰真是得的“化扁”,国外医疗瞬间让我三观尽毁!

李冰冰真是得的“化扁”,国外医疗瞬间让我三观尽毁!

反复高热16天,竟然真的只是化脓性扁桃体炎!李冰冰戏剧般的国外就医经历,另人三官尽毁!

在国人眼中,一直以来,普遍认为中国的医疗“看病贵”、“看病难”、“技术差”、“态度差”、“无医德”,而国外医疗则是“福利好”、“技术高”、“态度好”、“还免费”!这次,冰冰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向国人真实展现了国内外医疗水平的差异。

就平均水平而言,国内医疗并不比国外差!

冰冰这次患病经历就是最好的实证。无论是澳洲、欧洲还是美国,就平均技术水平而言,中国医生的技艺绝对甩开他们几里地。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医生技术水平的成长和他早期成长过程中接触病人的数量呈正相关。中国有13亿人口,而只有执业医师200多万,加上执业助理医师也不足500万,而美国3亿多人口,就有700多万执业医师,医生数量远远超过中国。国外的医生没有那么多病人练手,临床经验成长缓慢,尤其是在手术科室表现更为明显。在医生圈有个笑话流传了很久,说某日在国外进修,见许多人在围观一台手术,觉得很好奇,心想一定是一台“高大上”的手术,决定挤进去看看稀奇,结果挤进一看,是在取环(取宫内节育器)。这只是中国妇产科医生入门级别的手术。

中国看病并不贵,也不难!

“看病难,看病贵”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是个相对的概念。自从李冰冰的事件爆出后,网友纷纷爆出自己在国外看病的痛苦经历。“看病难,看病贵”,在国外也许更严重,这个问题,知乎网友早就给出过答案。

网友@土肥圆贤二→英国

我在英国,重感冒高烧,去预约,告诉我最快下个礼拜才能见着医生,建议我去药房买药。腰疼,床不舒服,打电话给医生,建议我买点止痛药。这搁天朝分分钟被病患家属削成肉泥。所以不要认为所有的医生都是理所应当任劳任怨,不信你到资本主义国家来试试?

网友@倾城坐标-西班牙 全民医保免费

去年突发性嘴歪眼斜,去看急诊,查了一个小时,开了一盒药,告知"再不行,一星期后约家庭医生"。一星期后约家庭医生,家庭医生说需要约神经外科,具体多长时间,等信(这俩字用黑体)。

我查百度说这是急病,需要赶快治疗。我也急啊,自费做了三次针灸治疗,好了。然后把信这回事给忘了。

重点来了。

上个月,信来了。让我去检查。

收到信时我只想"呵呵呵。。。

估计要是当初等信的话,我就真面瘫了。

网友@Sophia坐标-比利时

几年前在比利时,我咳嗽,连续咳了一个月,白天咳晚上也咳。但每次经过家门口的诊所都有排队,法语又不会说,觉得应该慢慢会好起来的,就忍了。后来实在忍不住了,就去家门口的诊所预约,被告知5天后来看医生。回去继续咳……

五天后,准时去看医生,医生态度特别好,英文也不错,询问记录病情很久。然后用听诊器听了听胸部,给我开了类似于止咳糖浆的东西。

我要求拍X光,他很和蔼地说,不需要的,咳嗽会自己好的。

乖乖回家吃药,药吃完了,我仍然不停咳嗽,继续预约,继续5天后,这次我强烈要求X光,继续被和蔼温柔地拒绝。退而求其次,求他好歹给点看上去有用的药吧,继续被温柔和蔼地拒绝,让我多喝水,多休息……

回去继续咳嗽,两个月后,咳嗽好了。一年后回国正好体检,X光显示肺部有一个很小的钙化点!!! 咨询医生,这个钙化点可能是由肺炎或者结核痊愈后形成的,于是心里一面痛恨那个总是和蔼温柔的医生一面庆幸自己命大,心有余悸。

后来,我慢慢习惯了,电视收不到信号,保修,被告知10个工作日后上门;叫外卖,要自己开车去取………

在经历这些以前,我也会想当然觉得欧洲干净漂亮,福利好、医疗好。那些年的经历生生地给我上了一课,永远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判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所有事情都有好的和坏的一面, 而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网友@Yijun Xie →坐标-美利坚

我在美帝有次咳嗽了两个月,学校里的医生把所有药都给我试过了所有能做的test 都做过了每次见我都要google 半天最后见到我都怕了,然后把我refer 给了一个专科医生。

然后我边等边咳排了一个半月终于见上了。

医生看了我十分钟,告诉我他不知道怎么治。要是没咳血的话就不要来见他了。然后给我开了全套的我在校医院已经做过的检查让我去做。

然后我暑假回国,去医院挂了个专家号,等了半小时就看上医生了,开了药吃了一星期就好了。

等我十天之后回学校,发现邮箱里躺着一张四百刀的账单,是那十分钟的钱。还有几张加起来两百多刀的账单,是那些重复检查的钱。要不是有保险cover 了一大半我就要哭给他们看了。

所以以后谁再跟我说国外医疗比国内好我就拿这件事打他脸。

……

还有很多,有兴趣的朋友自己上去找。

美国的医生假期很多,不会没日没夜的为了患者玩命地干活,人家生活质量多高,是中国医生没法比的。在国外预约个专家号排队一两个月,在中国预约个主任医师的号,怎么也不可能等一周吧。华西一个教授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曾抱怨,他的学生在美国一上午只预约5个病人,而他一上午要看60个病人,收入却只有他学生的零头。这就是中国所谓的“看病难,看病贵”。

李冰冰真是得的“化扁”,国外医疗瞬间让我三观尽毁!

在中国,看病挂号无门槛,医爆医闹无门槛!

国外看病都要预约,动辄被预约到一两个月后。而在中国看病几乎不需要预约,只要不是指定要当地大牛级别的专家看,基本上是去了都能看上,而且急诊大门随时为大众敞开。医院为大众敞开方便之门,而好事之徒却还以暴力和血腥。医院是一个充满不幸的地方,而这种不幸原本是来自疾病,医护人员和患者本应该是同一战壕的战友。然而,每当打了败仗,战友之间却要反目成仇,真是令人费解。(怕被和谐,不多解释!知道真相的,可以评论跟上!)

什么样的激励机制,催生什么样的诊疗模式!

冰冰这次真的很冤枉,区区一个化脓性扁桃体炎,居然折腾了半个多月不得诊治。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会有人质疑澳洲人的医疗水平,而我却想到了另一方面。国外药物的管控更加严格,尤其是抗生素,还有分配机制。在国外,医生的劳动力价值和知识的价值是非常高的,虽然药品和检查也贵,但是却贵不过医生的技术和服务。而中国恰好相反,中国的检查和药品很贵,医生护士的劳动和技术不值钱,医院的大笔利润来源于检查和药品,和医生技术关系不大。如果不是因为医生是联系患者和医院的纽带,我想,单从创造价值的层面出发,中国的院长是非常愿意解聘医生的。中国的医生集团、医生工作室,医生自由执业之所以雷声大雨点小,根本原因还在这里。医生的奖金收入,不是自己双手创造的,是设备创造的。而据我所知,在国外有些地方,医疗保险的保险是按例来的,或者按病种收费的,这种机制下,医生可能更愿意少做检查、少用药,医生就可以获得更高的利益(没去过国外,也是据说而已)。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在国外,医疗事故的概念和国内是有区别的,医生态度很好,履行充分的告知义务,在合理范围内,漏诊误诊并不构成医疗事故。虽然原则上,在国内也是一样,但是真正遇到事情的时候,解决却不同。在中国,无论这样的漏诊误诊或者并发症是否在合理范围内出现,赔钱基本是板上钉钉的是事情,不赔钱就闹呗。“要致富,告大夫”——这句业内名言早已广为流传。中国的医生要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就不能凭经验判断病情,尽可能的拿到客观数据才是王道。

李冰冰的事件也许不足以说明国外医疗水平比国内差,但是至少说明国内医生比国外医生更加谨慎全面。

李冰冰真是得的“化扁”,国外医疗瞬间让我三观尽毁!恭喜李冰冰满血复活!

原创作者:郭铭川 欢迎转发,转载请联系作者

微信公众号:gdfkpsj

新浪微博:妇产科小号郭铭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比利时   国外   医疗   美国   和蔼   坐标   中国   病人   手术   态度   瞬间   医生   医院   网友   国内   技术   李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