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该不该收取咨询费用?

医生该不该收取咨询费用?互联网医疗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医生该不该收取咨询费用?

当我开启这个话题之后,我突然想,也许应该问的,不是“互联网医疗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而该问问“医疗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那么我们索性把话题做大,来谈谈医疗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医生在网上回答人们的疑惑,到底该不该付费?

我认为,医疗的核心价值体现,是信任!而互联网,在目前我国医疗体系不健全,医患互信严重缺失,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长久以来,以药养医的畸形策略,让中国整个医护群体痛失了最宝贵的东西——信任!

医疗最核心的价值,不是妙手回春,不是让人不生病,不是让人远离死亡,而是——信任。

医疗行为的目的,是除人类之病痛。

很多人会理解为,除人类之“病”和“痛”,然而并不是,实际应该理解为,除人类“病之痛”。生、老、病、死的循环,是不可颠覆的。无论医学如何发展,如何进步,都不可能突破得了这个循环。把医疗行为的最终目的,理解为除人类之“病”和“痛”,会让我国目前已经失去基础互信的医患之间,陷入冲突不断的恶性循环。

这首先是源于医患之间信息的不对称,然后是沟通交流的缺乏,在医药养医的畸形政策助推下,医患的基础互信彻底缺失了。然后对于患者来说,对医疗信息的渴求度是非常高的。

建国初期,为了满足人民的基础生活保障,有限的医疗资源实行了计划经济的按需分配,这是基于公共卫生网络的宏观分配。这样的分配机制,使有效的医疗资源实现了最高效率的运转,我们克服了传染病、流行病,解决了广大农村地区的高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人均寿命逐年提升。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基础医疗、公共卫生能发挥作用的空间越来越小,把临床医学桎梏于体制,仍然以计划经济的模式发展医疗,无法满足不同经济层次的人们差异化的医疗需求。而把临床医疗,和公共卫生混为一谈,使得医疗的财政支出不堪重负,继而就出现了以药养医,患者需要支付相当比例的医疗费用,并且同样是以基础医疗、公共医疗的模式输出,泥鳅黄鳝拉成一样长,穷人感慨越来越看不起病了,富人则感慨就医体验太差了,而医生的学习成本和技术成本也在不断提高,于是医生自身价值反而得不到体现。

建国初期的医疗,是原始社会式的公有制医疗,以药养医后,医疗进入蛮荒时代。而合理情况下,医生的知识和服务,应该是有价值的,并且,其价值应当是高于冰冷的仪器设备的,但这些却得不到法律和政策的认可。长久以来,人们已经习惯并默认接受了医生的无偿服务,并给医护群体笼上层层道德枷锁。

从昨晚上开始,我的围脖上,因为是否该为医生的咨询付费的问题,炸开了锅。我一个区区10万粉丝不到的微博小号,随便发个牢骚,一天之内,居然有80多条评论,5万多阅览。这还是在没有新浪官方账号推广的情况下。足见,现在关于医生价值认可的分歧,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而类似的辩论,在@白衣山猫,@烧伤超人阿宝,@有一点理想的记者这样的微博大号上,更是激烈。

网友说“从几块钱到几百块钱……我就是觉得跨度有点大。还一个现实的问题,对于我们月收入3000的小地方平民,和月收入10000的大城市平民,这100块钱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可是网络是开放的,我们可能就是支付不起物有所值的医疗资源。”贫穷,是大多数人认为,咨询医生不应该付费的理由,也让老百姓产生很多无奈。

但同样无奈的还有医生。当医疗服务达到某个临界水平之后,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已经很难实现广泛的预期健康收益,但却会让普遍人群付出高额医疗成本支出。理论上,公立医院承担的应当是基础医疗,但是我们国家并不是,我们国家最优质的医疗服务,都集中在公立医院,于是这有从政策层面产生很多伦理问题——面对一个穷人,我到底应该为他服务到什么程度?

#铭医说#

互联网咨询应当是市场化的,受市场价格调控的。医疗本来就应该有市场机制、和公共基础保障机制两条路径,现在全国医生普遍被控制在公立医院,公立医院搞得公不公,私不私,所有人都不满意。优秀的医生,应该要体现其应有的市场价格,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她们的作用。而计划经济,应该在乡镇、社区、贫困地区去充分发挥作用。这和付费咨询并无冲突。只有优秀的医生,通过市场机制脱颖而出,才能对整个医护群体形成一种良性的激励作用,而不是眼巴巴看着几个官僚靠药品、靠耗材发家致富,而兢兢业业工作的自己,却受苦受穷,眼看着高房价,生活在愧对父母、愧对孩子的无限自责中!

你问@协和张羽 屁大点个问题,起步价都要500元。为什么?因为想问她的人实在太多了,而她个人精力是有限的。她就可以通过涨价,提高自己单位时间的劳动收益,这样让自己生活得更舒适,另外,有了收费门槛的限制,工作的时间减少了,学习的时间却增加了,然后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就越来越高,形成的是良性循环。

@协和张羽 的例子,还有另外一个良性循环。她不是一开始就值500块钱1分钟的,她当年也穷过,也苦过,人家熬夜做科普,写《只有医生知道》的时候,付出多少心血,免费服务过多少人,是我们不知道的。

对于没有名气的大夫,你只有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增强自己的服务能力。首先,你得有实力,然后通过提供免费的服务,让人们认识你,知道你有实力。知道你有实力的人多了,自然,你的价值就可以得到体现了。

当每天只有一两个人想咨询你的时候,你可以免费,当每天有十个问题等着你回答时,你就可以收费。

当每天只有一两个人愿意花10块钱咨询你的时候,你就只值10元钱,当每天有几十个人愿意花10元钱咨询你时,你就不只值10元钱了。

这样的机制下,我们的医生群体才会出现越来越多协和张羽,这样的机制下,那些默默无闻,热衷于临床的优秀医生才能看到未来的希望。只有优秀的医生,越有钱,才能刺激更多优秀的人选择学医。这是对社会的良性循环。

为什么数量是一两个,十个这么计算,为什么不是每天服务一二十个,四五十个?这就是互联网的魅力,市场机制的魅力。在公立医院,一个普通主治医师,动辄一上午要看几十个号。这些人大多就是来随便看看而已,也没指望你一个普通号的大夫能做个啥。但是就已经让大夫疲于奔命,根本没办法好好服务,服务质量几乎为“零”。老百姓不满意,医生也喊累。

但是,在市场机制下,医生有选择服务或者拒绝服务的权利,每接一个单,他可以把服务做到极致,不光告诉你这个病可能是什么、确定或者不能确定、以及为什么不能确定、医生是如何思考的、思维逻辑是什么、你应该如何思考。而不是粗暴的给你开完检查,然后开药,最后一脸懵逼的回家。

美国的私立医生,从来不会一天看几十个号,一天看5个病人,还得提前预约。病人从来不会闹。中国的医生,做了十倍于美国医生的工作,却拿着美国医生十分之一不到的收入,关键是老百姓还不满意,怨声载道,还打骂甚至砍杀医生。我可以告诉你们,你们能打骂到的,能砍杀到的,普遍都是身处临床一线的、思想单纯的、只会兢兢业业干活的医生。

如果属于你们所谓的脑子够狡猾,善于捞钱的,“没医德”的“坏医生”,你以为你们有机会砍杀得到么?还说什么“好医生不该杀,坏医生该杀”,愚蠢,幼稚!医生被砍,被杀的时候,只有可能是在他无防备,正在为患者服务的时候!

我们的现状是什么?北京顶级专家的挂号费50元,被黄牛党炒作到5000元,医生通过第三方平台,将挂号费公开涨价到3000元,断了黄牛党的财路。然后被某傻X投诉之后,上头打压下来,专家号继续50元,不再有第三方平台,黄牛党继续赚取5000元,这5000元和专家不会有半毛钱关系。

而越演越烈的伤医事件,更是让许多80后骨干医生寒心。80后医生可以说是最悲惨的一代,蛮荒时代的“红利”跟他们没半毛钱关系,却要一起背那口“回扣+红包”的“医德锅”,刻刻苦苦学习、兢兢业业工作,却刚好有遇上高房价。而恶性伤医事件+艰难的生存处境,最严重的后果,还不限于此——学医,绝不会是优秀毕业生的首选,尤其对于家境贫困的孩子,学医,更意味着雪上加霜。

张羽现在的挂号费贵了,很多人表示不满,因为人人都想看张羽,但是极少部分愿意付高价。她们会说“我没钱就看不到优秀的医生了!这不公平!”恰好相反,我认为这很公平。因为只有这样的机制下,才能生产和发现更多优秀的医生。只有这样的机制下,塑造和成长起来的优秀医生,才是纯粹的医生,而不是官僚。现有的畸形体制,埋没了多少优秀的,兢兢业业的医生?老百姓就算碰运气,遇到他们,也未必会觉得自己遇到了一个多么优秀负责的医生,为什么?就因为他不出名!他们往往更在意你是不是博士学位,有没有主任头衔。

我举个实际的例子。我当年的医院,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年轻医生(其实也不年轻了,我入职的时候,她就和我现在的年龄差不多),本院的大夫都知道她很优秀,她在院内有很多粉丝,找她看病和做手术的病人,很多都是本院职工或职工的直系、旁系亲属。但是她不懂利用游戏规则,耽误了发论文,晋升职称,到40岁也没拿到“专家”头衔。

有一个周末,我听护士接电话,好似有朋友要来看病,让推荐医生,我顺口说了,找A老师塞,她刚好今天门诊。然后护士很高兴,难得刚好碰到A老师周末轮班,于是给予推荐了。然后护士继续接电话:

“嗯~

她不到40岁的样子!

对的,不是专家号,

她是主治医师!

……”

等护士挂了电话,我就说,你放心,你朋友绝对不会去找A老师的。她一定会去挂xx主任医师的号!然后我俩唏嘘相视!最后,果然,她那个朋友刚开始挂了A老师的号,都退了没用,换成了xx主任医师的号。

有网友提:“付费咨询?能代替看病么?出了事儿谁负责?”

是的,互联网医疗,不能作为看病的主要参考,不可能替代医院的诊疗,它只能作为一个知识、信息、资源的分享和交流工具。我非常反感有人一上来就问“我这个需不需要去医院看啊?”“我现在不想去医院,应该怎么治疗啊?”这完全是本末倒置。

当你已经明确觉得自己可能不正常的时候,第一反应,应该是去医院,在医院有查体,有检查,有问病史,而如果你的第一站是互联网,那就只剩下问病史了。而往往病人对症状的描述,非常主观,参考意义非常有限,由于没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病人在叙述问题上,往往不着边际,不抓重点,存在很多无效沟通。而如果有线下就诊的基础,至少,网上医生可以通过患者描述的线下医生的处理和判断(开啥检查、用什么药、说什么话等)间接了解到很多信息。

所以,网上咨询,其实不是看病,而是释疑,解除疑惑,缓解焦虑,科普知识。这一点,对于上网咨询的人们,一定要明白!

互联网可以做咨询,可以做科普。医学科普,无论对普通大众,还是对于科普作者本人,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们当医生,在学校,在医院用的那些知识,一直按部就班的用,很少去思考背后的逻辑,这是现代医疗极大弊端。而医学背后的逻辑实则是相当重要的。通过思考背后的逻辑,把生硬的医学知识咀嚼之后,转化为逻辑清晰,通俗易懂的科普,不仅仅对于普通大众有益,对于医生群体也有益。一方面,写科普的人,脑袋越来越清晰了,犹如打通了任督二脉,专业水平提升了,而这种专业水平的提升,是非常接地气的,是直接服务于患者得;另一方面,有能力打通任督二脉的医生毕竟是少数,很多大夫按部就班服务患者一辈子,其实也没把很多逻辑理顺,他们也能通过阅读这些科普文章,让自己原有的知识得到升华。

科普,和学术是两条不同的逻辑线。做科普其实对人的临床实操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要做好科普,要和做科研一样,查文献,查资料,你需要确保最大限度地获取足够多足够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你要具备足够的临床实践经验,对临床问题不仅仅是要有理性和感性的认识,还要形成从基础、到病理、到生理、到治疗的画面感,你要能准确解读这些知识,并将其转化,也就是要吃得很透,透到吃下去的是肉,吐出来就是氨基酸的程度。

做科研也要阅读很多文献,但是只需要你自己知道你吃下去的肉由哪些氨基酸构成就行了,并不需要你以氨基酸的形式吐出来,但是科研重要的是科研设计,科研方法,还有,你需要补充很多和临床关系甚远的基础研究方面的知识。所以,相比之下,科普的应用性会高于科研。从科研成果转化到临床实践,虽然现在转化医学风生水起,转化的周期在缩短,但是仍然还有相当的距离,并且刚刚转化的成果,往往是不成熟的。

而科普的质量评估,很多人会觉得没谱,尤其是百度竞价催生了大批伪科普文章,让人们对互联网科普失去了信任。其实,我觉得也并没有那么难,正确的思维逻辑,优质的科普文章,不光是普通人阅读不费力,也很容易打动同行。一篇被同行广泛认可,并获得转发的科普文章,其可参考价值一定是比较高的。

在这方面,@好大夫 @丁香园很值得人们参考,因为混迹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公立医院专业靠谱的医生,并且是开放的平台,里面的资源通过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均可获取。

互联网医疗,从诞生到现在,也不过十年历史。前段时间,春雨医生CEO张锐突发心梗去世,作为移动医疗的先驱者,这件事给行业内带来不小冲击。紧接着传出好大夫裁员50%的消息,也不知是真是假。作为吃瓜群众,我也没兴趣去判别信息的真伪。

移动医疗是个很好的东西,但也是全新的东西。曾经,全国人民对这个领域的前景一片叫好,像好大夫、丁香园这样的老牌互联网公司,也被大坨大坨的钱突然砸来,砸得一脸懵逼。完全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而春雨医生,则如狂风扫落叶之势迅速扩张,一夜之间,全国人民家喻户晓。

但是市场是残酷的,随着资本寒冬的到来,很多移动医疗公司,因为找不到盈利模式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

可以肯定,移动医疗,绝对是个好东西,但怎么发展,大家都在摸索,这个过程,死亡、淘汰是必然的。我之所以不关系好大夫裁员事件的真假,是因为,对于我一个普通医生而言,无论你们哪一家最后活下来,对我并没有差别,我都会很高兴。不过,话归医疗的本质,我觉得,好大夫在众多竞争者中,无疑是优秀的。

医疗很难,因为医疗行业的周期非常漫长,因为,医生的成长历程漫长,作为医疗公司,对相关知识的沉淀和积累也很漫长。然而,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医患之间的互信,医患和平台之间的互信构建,非常漫长。

开篇即提到,医疗的核心价值体现,源于信任。没有信任,任何牛逼的技术,用到医疗领域,都是垃圾,包括医疗技术都是,就更不用说什么互联网技术了。而很多搞互联网的人,往往把这个问题看得很简单。互联网从业者,更多的思考逻辑、闭环、体验,而信任这个东西,是不讲逻辑的,甚至有时候是不讲道理的。我认为这是很多互联网医疗最终死掉的根本原因。

我并无心给好大夫做广告,我认为,任何一个构建起一定信任基础的平台,都是有很大机会的,需要的只是时间,和打进原子弹的第一个中子。前几个月火爆一时的分答,如果是用在好大夫、丁香园、爱问医生等平台上,我相信其爆发出来的价值,一定会让整个医疗界来一场大地震。

关于信任的话题,好大夫沉淀了患者和医生之间长久的信任,好大夫上有很多日访问量数万的优秀医生,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耐心,沉淀出了自己的价值,也沉淀出患者对平台的信任和依赖。

丁香园沉淀了医生对平台的信任,丁香园约稿的科普文章,一直是非常严谨的,所有观点,必须要有依据,要有来源,虽然这一点我并不喜欢,因为我认为,科普是对知识的二次革命,是可以有创造性的,也应该是有鲜活思想的,科学实验室,是冰冷的,单调而枯燥的,而科普可以赋予其血肉,使它富于哲理。不过无论如何,丁香园这种对待科普的严谨精神,正是高度符合医生做学术的治学精神的,因此,丁香园拥有最大的医生粉丝群体,其未来价值也难以估量,关键就看如何用了。

为什么说医疗的核心价值,在于信任,而不在于技术?难道技术不应该是最牛逼的吗?

技术,是用于服务患者,而患者的满意度,是源于对服务的体验,而并非技术本身。因此,牛逼的技术,能帮助医生提升患者的服务体验,但是患者能否得到好的体验,并不是技术决定的,而是运用技术的人决定的。而体验好不好,仅仅取决于医生能否和患者之间构筑起足够的信任,和技术是否牛逼,并没有半毛钱关系。

举个例子。

某乡镇医院的大夫,无论从个人知识储备,还是从医院的设备、技术实力,都无法和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大夫比。但他是一个勤奋好学,并且很为患者着想的大夫。当他遇到一个患者,开初他可能完全不认识这个病。只能猜,然后一点点试,他可以非常坦诚地告诉患者,我并不能很确定你这个是什么病,你的情况在诊断上会有一些难度,要么你可以直接去大医院,如果我给你看,我也需要花很多精力去学习研究。患者反复思考,如果去大医院,没有明确的方向,就诊哪个科都找不到,势必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于是患者选择了信任他,他也只能硬着头皮想办法,向上级医院的大夫咨询、学习,并将获取到的有价值的信息随时与患者沟通。最后确定了,该患者需要高度怀疑xx疾病,然后还需要做xx检查,这些都不是他能做到的,于是他给患者准确定位到某某大医院。而对于大医院的大夫,这可能不是什么疑难杂症,于是按部就班地做检查,排治疗,由于缺乏沟通,患者并不满意。虽然最终治疗结局是好的,但是患者心目中的救命恩人,未必是大医院治好他病的医生,而是第一站,陪他一起伤脑筋、想办法的基层医生。

再举个例子。

现在我们知道,很多癌症病人是不可治愈的,但是人的求生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前段时间,丁香园发布一篇文章“100万买6个月”,反应了现代医学技术不断进步之后,引发的系列伦理问题。人的求生欲望无穷无尽,医学也在无止境地向前发展,而对于患者,手头的钱是有止境的。治疗方法进步,并不只是延长了患者生命,延长的还有治疗并发症。治与不治,治到什么程度,活出什么质量,花费多少钱,等扥问题,都不是靠技术能解决的。医患的信赖和满意度,并不取决于技术先进与否,在这种场景下,这个问题显得尤其突出。

让病人更多去关注怎么活,让医生更多去关注怎么死,这样的合作,会让病人的余生更加活得有意义,并且更少痛苦。而现实的情况是,由于医患互信的缺失,医患沟通的缺乏,患者一直在担心,我会怎么死,而医生只是想尽办法怎么让患者活。这个很大程度上源于医患双方缺少基础的互信。而互联网医疗从基础互信上,建立起来的医患粘度,能很好的解决医患沟通的隔阂。

患者因为信赖,而找到心目中的医生,而医生无论是出于维持自己品牌形象的角度,还是出于对患者信任的回报的角度,都会更乐意坦诚地和患者交流沟通。而对于陌生的,来自线下,并对医生满怀质疑的患者,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对于很多有原创科普能力的医生,现在都转战自媒体,做个人微信公众号,这是医生积累个人品牌非常好的一条路子,并且不依赖平台,有充分自主权,和用户交流互动更亲密。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医生来讲,像好大夫这样的医生平台仍然是积累品牌的主要途径。好大夫,就相当于这部分医生的自媒体平台。医生可以在平台上向患者呈现出一个立体的,有情感、有知识、有责任、有爱心的专家形象。各个医患交流平台,如春雨、如风信子、如就医160、如微医医生,其实都有通过自己的平台成长起来的医生大V。而找这些大V咨询,也都需要支付不菲的咨询费用。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但是医生作为和谐社会的构成因素,其利益也理应得到保护。医患双方的共同利益,不应该是偏袒某一方,而是在不损害大多数的情况下,寻求一个平衡点,更不能以强压的方式,一味地要求医生无私奉献。

医生的合理价值体现,需要一个公开透明的平台来呈现,通过平台消除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实现双向选择,这样才能共同营造公平合理的社会环境。而这样的平台,也只有通过互联网才能过实现。

大家都是爹生妈养的,谁都没有理由要求我们看着你吃肉,我喝汤,还要我们无底限地无私奉献。医生是人,是人就要某生存,就得赚钱吃饭,我很想问,你们是更希望医生通过经商赚钱吃饭,还是更希望医生仅仅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技术赚钱吃饭?

换句话问,你们是更信赖一个靠经商、炒股、炒地皮发家致富的医生,还是更信赖一个完全靠自己的医学知识、医学技能发家致富的医生?

作者:郭铭川 微信公众号“郭大夫科普时间”

新浪微博&分答@铭医铭言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赞赏收入20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1

标签:医生   块钱   丁香   大夫   患者   逻辑   费用   核心   优秀   价值   医疗   基础   医院   知识   平台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