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家庭暴力美化成家长控制不了情绪,最终孩子大脑失控

第三章 家庭的教育

第五节 教育的误区

二、美化家庭暴力


把家庭暴力美化成家长控制不了情绪,最终孩子大脑失控

嘉嘉从小就被父母打骂,而且一打起来就没完没了,直到嘉嘉“服了”为止。父母打她到16岁后离了婚。据他们讲是因为无法让嘉嘉听话而分的手。之后嘉嘉除了整天无所事事地出去玩、上网聊天外,就是和母亲吵架。她也不是不想上学,可是每次上学不久不是她学不下去,就是老师和她有矛盾,她忍受不了。就这样换了几所学校都不行。过了18岁后,嘉嘉开始到外面找工作。找工作对聪明的嘉嘉来说很容易,可是她没有耐心,很多工作没有超过两个月的,最短的时候就几天。每次母亲和她谈话没有多长时间,嘉嘉就觉得脑袋像炸了似的,不是躲开母亲,就是和母亲疯吵。在换了多次工作后嘉嘉干脆就在家里呆着,哪也不去了。母亲对嘉嘉很无奈,不知道怎样才能教育她。甚至嘉嘉都觉得母亲可怜,母亲说得都对,可是她就是听不进去……

恐怕只有中国才会有“打是亲,骂是爱”,把家庭暴力描绘成爱。如果孩子的确犯了天大的错误,似乎不打不足以深刻让他记住教训,那么打打孩子屁股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很遗憾的是,在中国的很多家庭里,孩子的行为只要不符合家长的意愿,家长就会张口就骂,抬手就打。最可怕的是孩子言谈举止的对错不取决于相对稳定的客观标准,而是由家长当时的心情决定。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孩子就是好人,做的任何事都是正确的;当家长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就是坏人,做的任何事情只要让家长更加不高兴,那么家长就会动手打人。孩子越要讲理就会被打得更厉害,直到孩子被打得不敢说话,承认“错误”为止。

家长对待自己打骂孩子的言谈举止过去认为是理所应当,现在变成了轻描淡写地控制不了情绪。当然控制不了情绪的原因仍然是孩子不听话。总之孩子就应该被打骂。


把家庭暴力美化成家长控制不了情绪,最终孩子大脑失控

长期打骂孩子的结果通常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把孩子打皮实了,表面上是孩子不怕打了,不在乎打了,实际上是孩子的大脑减弱了对外界环境的敏感度。一方面是思维迟钝,思路狭窄;另一方面是行为构成强烈的波动,即有时候特别安静,有时候特别激动,很难控制;另一种结果是不断增加孩子心灵中的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不是报复家长就是伤害他人和社会。无论是哪种结果,最终是孩子大脑受害。因为孩子大脑长期处于紧张恐惧状态,导致大脑疲惫不堪,不仅影响孩子的智力开发,更严重地是导致孩子无法和他人或者社会正常交流。如果孩子营养摄入长期不良,无法依靠大脑本身克服来自父母的恐惧,结果轻者婚姻出问题,重者会被贴上精神病标签,人生彻底被毁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家庭暴力   控制不了   大脑   情绪   家长   皮实   孩子   言谈举止   中国   恐惧   父母   母亲   错误   家庭   心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