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实验验证了古代传说,终于有人找到了一切成功的源头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善雕刻。他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他深深爱上了这个“少女”,并给他取名叫盖拉蒂。他还给盖拉蒂穿上美丽的长袍,并且拥抱它、亲吻它,他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少女”接受。但它依然是一尊雕像。皮格马利翁感到很绝望,他不愿意再受这种单相思的煎熬,于是,他就带着丰盛的祭品来到阿弗洛蒂忒的神殿向她求助,他祈求女神能赐给他一位如盖拉蒂一样优雅、美丽的妻子。他的真诚期望感动了阿佛洛狄忒女神,女神决定帮他。

皮格马利翁回到家后,径直走到雕像旁,凝视着它。这时,雕像发生了变化,它的脸颊慢慢地呈现出血色,它的眼睛开始释放光芒,它的嘴唇缓缓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盖拉蒂向皮格马利翁走来,她用充满爱意的眼光看着他,浑身散发出温柔的气息。不久,盖拉蒂开始说话了。皮格马利翁惊呆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皮格马利翁的雕塑成了他的妻子,皮格马利翁称他的妻子为伽拉忒亚。

这就是典故“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由来。他告诉我们: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

近代实验验证了古代传说,终于有人找到了一切成功的源头

传说是有点虚,最多是古人的梦想。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让梦想走进了现实。

这个实验发生在1968年,罗森塔尔带助手们来到一所乡村小学,在一到六年级各选了三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结束后,他把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给了校方,并叮嘱他们要保密,免得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这个名单占了学生总数的20%,但其实,校长和学生都不知道的是,名单上的学生都是随机选的,罗森塔尔根本没有去看这个测验的成绩。

奇妙的是,8个月后,情况果然有些变化。在针对这18个班学生的测验中发现,上了名单的那部分学生,低年级学生成绩普遍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性格更外向,自信心、求知欲都变得更强。高年级学生变化不明显,甚至有所降低。

近代实验验证了古代传说,终于有人找到了一切成功的源头

罗森塔尔实验统计数据

罗森塔尔实验,对期待效应有两个很有力的补充。

一是孩子的自信。这种自信传递给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行动,低年级的学生,更愿意用行动证明自己。高年级的学生,因为基于最有发展前途的基础,坐等其成,甚至盲目自信期望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二是信任。面对这个结果,罗森塔尔提出了一个词,叫“权威性谎言”。他认为,他对于校方来说是权威,而校方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权威,将“你最有发展前途”的“谎言”传递到那些作为实验对象的学生身上,最终这些学生果然变成了这样的人。如果没有孩子对家长或者教师的信任,这种期待也不会发挥作用。

樊登在其作品《读懂孩子的心》里说: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对同一事件的反应。思维方式决定感受,乐观可以帮助孩子有好的感受,积极面对生活。乐观,是一种归因方式。

事实证明,儿童的归因方式是可塑的。比如人性的善与恶。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了对善恶观念起源的探寻。根据摩尼教的教义,善和恶是世界上存在的两种对立的本源,前者化身为光明之神奥尔穆兹,后者化身为黑暗之神阿里曼,两者处于永恒的争斗之中,人世间的一切善举和恶行都由此而出。在中国从古至今,也有人对善恶提出自己的观点,孟子的性善论主张,人的本性是向善的。而荀子的性恶论主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是后天的约束和教化才使人向善。

王阳明对于善恶这一观点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他认为人本身没有善恶,善恶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获得了一定的“知”,本人是不清楚哪些是良知,哪些是非良知,而且不一定都是“良知”,也许是“良知”的反面,这是“意之动”。我们的心动起来会产生两种“意”,一种是善意,一种是恶意,所以这时就有了“善恶”。这根传统心理学一致:从经历上,都可以找到原因。

我们所有的经历,就像吃过的食物一样,通过我们的大脑消化吸收,在意识层面停留并发挥作用,当然,也淘汰一部分。比如,当一件事发生的时候,大脑很少会实事求是地记住发生了什么,而是会自动加上一层认知(包括乐观认知和悲观认知),而这些认知会被当成常识或真理储藏在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里,成为“背景音乐”,然后在不知不觉中主宰我们的一切决定和行动。


近代实验验证了古代传说,终于有人找到了一切成功的源头

乐观的归因方式,是战胜苦难的方式,也是指引我们走向幸福人生的方式。归因方式是人类行为的调节器。所以,同样的生活,有的人不堪一击,有的人却屡败屡战?同样蓝天下,为什么有的总是郁郁寡欢,有的人总是心情愉快?

孩提时代,归因方式源自信赖人的期待。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孩子过上幸福生活。要想孩子幸福,首先自己得乐观。远离指责、谩骂、责怪,这些将孩子推向悲观一面的行为。通过积极的预期,乐观的心态,点亮孩子的心,用积极 的行动,影响孩子的行动。

乐观的启发式教育,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对于成年人,比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自我教育。而归因经历,只会给自己很多不恰当行为找借口。如果要走向成功,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完成人生使命,显然帮助不大。

人与人的差别,在于经历同样的事,添加不同的认知。如果这种认知的大脑自动添加的,基本与经历有关的潜意识起作用。正如荣格所说:“潜意识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将其称为命运。”

人生教练 一稼在其作品《美好人生运营指南》中主张:一个事情发生,大脑自动为事件叠加认知,认知主宰我的的决定和行动。他给我们的启发是:事情和认知是两个部分,完全可以分开。

为了你的目标,完全可以叠加你认为需要的认知,我想很多人已经在这么做了,不过绝大多数人是为了一时的退路找借口,找退路,俗称权宜之计。

如果为了长远的、可持续的积极的目标使命,主动为发生的事情,叠加有意义的认知,会怎么样?

会是一个不一样的人生。限于篇幅,不赘述了,想想那些励志的故事。

客观来讲,乐观的人才会这样想,这样做。一旦有了目标,他对所发生的事情,所叠加的认知就是这样。对未发生的事情,也会促成同样意义的事情发生。

是的,这就是一切成功的源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切成   发展前途   校方   善恶   良知   雕像   源头   近代   测验   认知   大脑   乐观   古代   事情   发生   方式   孩子   人生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