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西征: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伟大创举


红军西征: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伟大创举

1935年 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与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 从此,一个全新的陕甘革命根据地开始拉起抗日的大旗​‍‌‍​‍‌‍‌‍​‍​‍‌‍​‍‌‍​‍​‍‌‍​‍‌​‍​‍​‍‌‍​‍​‍​‍‌‍‌‍‌‍‌‍​‍‌‍​‍​​‍​‍​‍​‍​‍​‍​‍‌‍​‍‌‍​‍‌‍‌‍‌‍​。 中国共产党一再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的主张,蒋介石不但没有认可,反而调集大军对陕甘苏区连续发动军事“围剿 ”,日本帝国主义乘机加速入侵​‍‌‍​‍‌‍‌‍​‍​‍‌‍​‍‌‍​‍​‍‌‍​‍‌​‍​‍​‍‌‍​‍​‍​‍‌‍‌‍‌‍‌‍​‍‌‍​‍​​‍​‍​‍​‍​‍​‍​‍‌‍​‍‌‍​‍‌‍‌‍‌‍​。 同时,继续实行 “攘外必先安内 ”的政策。 红军西征,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伟大创举,也是红军到达陕北后的重大军事行动之一,是 “以发展求巩固 ”战略方针的全体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是万里长征的继续,是红军抵达陕北后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扩大苏区、建立苏维埃地方政权的有效途径; 更是与国民党东北军达成默契、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必然。 这种特殊背景下的伟大创举,蕴藏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凝聚力。 “西安事变 ”的生成,全民抗战大旗的揭起,都闪烁着红军西征的光芒。

红军西征的背景和目的

1936年 2月,红军渡过黄河东征。 1936年 5月 5日,红军西渡黄河,返回陕北,东征结束,历时 70余天。 东征的目的就是对日作战,收复失地,但蒋介石调集大军前堵后追。 在与国民党军队交战的过程中,东征红军取得了渡河作战的经验,提高了战斗力,红军兵员得以扩大,宣传了党的抗日主张,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 西征,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进行的。

在红军东征返回的 5月 18日,西北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周恩来、彭德怀在陕北延川县太相寺这座古庙里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部署西征,决定继续贯彻 “以发展求巩固 ”的战略方针,将西征军命名为 “中国红军西方野战军 ”。 西征战役的命令就是在这里发布的。 西征,以打破国民党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

红军西征: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伟大创举

包围和进攻,扩大抗日根据地,为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创造了有利条件。 西征过程,是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统一领导和指挥。 西征的中枢地区在宁夏。 在此前,毛泽东就认为, “当前的任务是扩大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西面的甘肃、宁夏地区是无堡垒地区,我军应到这一地区进行外线作战”。 西征的目的很明确:为着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陕甘根据地; 为着极力扩大西北抗日根据地并使之巩固; 为着扩大抗日红军; 为着更接近外蒙古和苏联; 为着一切抗日力量的团聚。

红军西征: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伟大创举

在当时,不论什么人,什么派别,什么武装队伍,什么阶级,只要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都应该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同盟。 在这个基础上,有钱的出钱,有枪的出枪,有知识的出知识,在反蒋抗日的战线上,体现着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策略。 “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就是西征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胜利。

红军西征在宁夏

在地域空间上,宁夏与陕甘宁边区大本营—陕北是连为一体的。 以现在的辖区看,红军西征在宁夏主要是在中南部地区,西同心是指挥中枢所在,彭德怀的西方野战军总司令部就设在豫旺堡; 徐海东部在豫旺县城—下马关; 韦州,是红军与马鸿逵军历队对峙的前锋。 西征时期,宁夏南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东与陕北根据地相连; 南与西兰交通枢纽固原相接; 西可越黄河抵河西。 发展的空间很大。 明代以来,豫旺堡、下马关、韦州等都是大驻固原陕西三边总督南北用兵的要道,也是军事设防的重镇。 从陕甘宁根据地的开辟与扩大看,无论是以宁夏中南部为中心向南、向西、向北发展,还是进退防御陕甘宁边区,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红军西征时,同心外延都是交锋的战场,陕甘根据地外围的国民党军队集结基本是合拢型的。 东面以黄河为防御带,河东是山西军伐阎锡山的军队; 南部是国民党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他们大致驻防在洛川、宜川、西安一带; 北部是井岳秀、高桂滋、高双城部,驻榆林一带; 西南部是蒋介石嫡系胡宗南部,约 3个军,驻甘肃天水、秦安一带; 西面有马鸿逵、马鸿宾部,驻银川、中宁一带,总兵力约 20万人。 在宁夏中南部,主要是东北军何柱国部、马鸿宾部三十五师。 协助 “围剿 ”的还有驻陕北的八十四师高桂滋部、井岳秀部等。

西征战役,红军的出征情况大致是: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十五军团、红二十八军、红八十一师组成,包括骑兵团, 1.7万余人。 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叶剑英任参谋长,刘晓任政治部主任。 西征的过程,兵分左、右两路:左路由红一军团组成,下辖第一、二、四 3个师, 8000余人。 左权代理军团长,聂荣臻任政治委员。 右路由红十五军团组成,下辖第七十三、七十五、七十八 3个师,包括红二十八军、红八十一师等,约 9000人,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 1936年 5月 20日出发,西征开始。

红军西征: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伟大创举

西征开始不久,毛泽东制定了《关于西征战役的作战原则》,一是军事上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和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 二是政治方面扩大红军的影响,尤其对于东北军。 实践证明,就是在这样一个围剿堵截的空间中,与红军东征一样,红军西征同样开辟了广大的苏区,建立了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等苏维埃政权,换起了民众,尤其是广大回族群众,凝聚了抗日力量。

制定进入回民地区的政策

红军西方野战军西征前,面对红军所要到达的甘肃、宁夏两省地方的民族和宗教问题,中央高度重视。 为了配合红军西征,在回民地区开展工作,做好民族地区的宣传教育工作,搞好军民关系,中央采取多种途径来实施和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 1936年 5月 24日,红军政治部主任杨尚昆签发了《总政治部关于回民工作的指示》,目的在于指导整个红军西征过程的民族工作。 大致内容是: “加紧争取与帮助回民走到抗日反国民党军阀卖国贼的战线上来,并联合苏维埃红军,为回族的自决与解放而斗争,创建西北新的伟大的局面,是党和红军极迫切的重要政治任务。 ”同时还提出回民工作的基本原则: “我们对回民的基本原则是回民自决,回族的事情由回族自己解决,我们只有站在帮助与督促的地位去推动与发动他们的斗争,坚持正确灵活的去运用这一原则到回民实际工作中的各个方面,是争取回民决定意义的先决重要前提。 ”这是从军事层面上发布的基本要求。 仅隔一天之后,即 1936年 5月 25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又从政治的层面上签发了《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回族人民的宣言》:“抗日人民红军的西进,不仅是实际抗日的必要步骤,而且是蒙、回及其他弱小民族,特别是回族独立解放的大好时机​‍‌‍​‍‌‍‌‍​‍​‍‌‍​‍‌‍​‍​‍‌‍​‍‌​‍​‍​‍‌‍​‍​‍​‍‌‍‌‍‌‍‌‍​‍‌‍​‍​​‍​‍​‍​‍​‍​‍​‍‌‍​‍‌‍​‍‌‍‌‍‌‍​。 ”

红军西征: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伟大创举

其次,创建回族武装,培养回族队伍和干部。 成立回族武装,培养回族干部,是红十五军团的首创。 红十五军团攻占靖边县柠条梁之后,经报请西方野战军批准,于 1936年 5月下旬正式成立回民独立师,由回族干部马青年任师长,回族干部欧阳武任政治委员,李铁民任参谋长。 这是红军历史上建立的第一支回族武装力量。

以上 “关于回民工作的指示 ”与“对回族人民的宣言 ”,为红军西征过程保证了民族政策的有效贯彻执行,为处理宁夏民族问题指明了方向。 同时,回族独立师的建立并随西征军开展工作,更有利于民族政策的宣传和落实。 因此,攻取韦州、王家团庄的过程中,回民独立师时时处处都参与其中,与回民接触,有力地宣传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了中国共产党联合一切力量抗日的政治主张。 在具体攻城过程中,红军都按照以上精神处理相关事件,在韦州、王家团庄等地直接作用于攻城的宣传当中。

即使俘虏的国民党军队,同样体现着统一战线的政策,冶成章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曲子镇,是庆阳通向宁夏的咽喉要地。 曲子镇不但有国民党马家军 31师骑兵团,还有 105骑兵旅旅长冶红军总政治部颁布的“关于回民工作的指示”成章和他的旅部。 左路军红一军团攻打国民党环县政府驻地曲子战斗中,冶成章身负 9处重伤被俘,副旅长被活捉。 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很好的民族政策和统一战线政策,毛泽东、周恩来、杨尚昆电示左权、聂荣臻等,要求 “特别优待冶成章旅长,治好伤后,送后方一行,谈后即送其回宁夏。 俘获官兵可分配送走二三十人,要有回民,给以优待。 其余大多数则训练数天,妥送吴起镇,交萧劲光派队送后方,沿途布置欢迎。 ”

中共的民族政策和统一战线政策对冶成章的影响很大,他被释放回宁夏后,“便脱离了马家军,对党在回民军队中统一战线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

与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关系

红军西征的目的之一,就是打通西兰通道,扩大苏区,为红第一、二、四方面军的会师开创了一个地域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接近和争取东北军以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毛泽东非常看重这一点。

红军西征: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伟大创举

西征战役命令发布后, 1936年 5月 18日,毛泽东在给朱德、张国焘等人的电文里已谈到“红军同东北军合作的情况 ”,红军与东北军已有一定程度的来往。 1936年 5月 25日,毛泽东等在给朱德、张国焘等人的又一份电文里,在谈到红第二、四方面军快速北上会师时说: “……至于奉军(东北军),已与秘密约定不加拦阻 ”。 实际上,红军西征过程中,已经伴随着与东北军一定程度上的合作。 1936年 5月 26日,毛泽东在给彭德怀等人电文里又说:“已电张(张学良)让出曲子、环县、洪德城,但一军团应不待张复电即进至元城镇 ……相机占领曲子及其南北一线,惟以不与东北军作战为原则,对马鸿宾(时任国民党西北 “剿总 ”第一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兼第三十五师师长)则坚决打击之。 ”可见,西征一开始,红军与东北军已经默契,以示尽量减少正面冲突。 对马鸿逵部是坚决打击的,攻占宁夏是西征的军事目的之一。 同时,对于正面敢于围剿红军的东北军,西征红军还是要教训的。 何柱国部是国民党军西北 “剿总 ”所属东北军骑兵军军长,在张学良去南京参加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时,按照蒋介石的命令,指挥东北军步骑兵数师的兵力自庆阳至固原一线向红军进攻。 毛泽东在给彭德怀的电文中说: “对何柱国指挥 ‘进剿’之全部东北军,宜决定消灭其一部,这样做不会妨碍大局,反有利于大局。 ”其实,何柱国部到固原一带,也未敢发动全面进攻。

杨虎城的西北军,也是红军西征过程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争取力量。 西征后期,毛泽东曾致信国民党第十七路军总参议杜斌丞,希望他进一步推动杨虎城接受抗日联合战线。 西北地方势力也希望杨虎城能大力斡旋。 杨虎城同意联合战线时,毛泽东表示欢迎,并派人专门拜谒杨虎城。

无论张学良,还是杨虎城,西北军事委员会始终采取统一联合战线的政策,即抗日是基本指向,在抗日的前提下,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走向联合。 由“西安事变 ”,可以明白地看出红军西征过程中,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在一步步走近,最终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抗日问题上,他们的指向是一致的,都是在联合抗日旗帜下的共同目标。 无论红军东征,还是西征,都体现的是民族抗战的精神,体现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 美国人斯图尔特·施拉姆在他的《毛泽东》一书里这样写道: “……既高举爱国同胞联合抗日的旗帜,又不投降国民党而丧失任何一点主动性或独立性,是很不容易的。 毛泽东则具有解决这种问题的卓越才能 ……”理解和审视,红军西征,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的关系,分析和研究 “西安事变 ”,就不能不研究 “联合抗日旗帜 ”下中国命运的走向。 “西安事变 ”后,蒋介石态度的改变,国共(包括各种爱国力量)抗日战线的形成,却成为历史大趋势。 斯图尔特·施拉姆对 “爱国同胞联合抗日 ”的作用,对毛泽东当时的评价,是颇具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的。

以上是红军西征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和大的背景,弄清楚这些历史和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红军西征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具体战役及其走向。

西征期间在宁夏的重要战斗

红军西征开始后,1936年 5月到 6月间由东向西推进。 1936年 5月下旬,左路军在陇东(主要是指甘肃庆阳地区的镇原、环66 县等地)相继取胜,给马鸿宾部以沉重打击,马鸿宾部先后退守宁夏南部固原的黑城、三营、杨郎等地,不敢再与红军接战,兵锋直逼宁夏马鸿逵部。 1936年 6月中旬,右路军东进已夺取陕北靖边、定边、横山等县。 这样,红军西方野战军已完成第一阶段进军甘肃陇东、夺取三边(陕西靖边、安边、定边)的目的,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 西征第一阶段的任务完成于 1936年 7月初。 在这个过程中,经过两个多月的作战,红军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战果辉煌。 据统计: “一、消灭马鸿宾之主力 3个团,沉重打击了马鸿宾的部队。 二、缴获步枪一千五百余支,俘敌二千余人​‍‌‍​‍‌‍‌‍​‍​‍‌‍​‍‌‍​‍​‍‌‍​‍‌​‍​‍​‍‌‍​‍​‍​‍‌‍‌‍‌‍‌‍​‍‌‍​‍​​‍​‍​‍​‍​‍​‍​‍‌‍​‍‌‍​‍‌‍‌‍‌‍​。 三、活捉旅长

红军西征: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伟大创举

一人,缴获无线电所机两架。 四、扩大抗日红军八百余人。 五、筹得抗日积金四万五千余元。 六、扩大新的抗日根据地纵横七百里。 七、占领了定边、花马池、环县、曲子镇、宁条梁、豫旺、同心城、七营等重要城市。 ”

夺取宁夏,是西征的第二个阶段。

西方野战军进入宁夏境后,几次重要战斗打得非常漂亮。

第一,是攻打固原以北的杨郎庄。

右路军红一军团攻克环县、环县的洪德城、曲子镇后,顺势进入宁夏。 豫旺堡是西方野战军进入宁夏境内后占领的一处重镇。 豫旺堡,原本是元代豫王的封地和城堡,古城至今雄姿尤在,中鼓楼的原始建筑还在。 它是一处较为重要的地方。 如果往前追踪,明代万历五年( 1577)修筑了下马关城,清代同治年间就在这里设置了平远县; 民国 2年( 1913)改为镇戎县; 1928年改为豫旺县,1938年才将县制迁往现在的同心县城。 所以,豫旺堡的战略地位非常要紧,西方野战军占领豫旺堡后,就将军团指挥部设在这里。 彭德怀的西征指挥部也设在豫旺堡的城隍庙里。

西方野战军以豫旺堡为指挥中心,向南推进,沿清水河进入固原。 1936年 6月中旬以后,南进的红一军团陆续占领固原以北清水河沿线的七营、黑城,再往南推进就到了杨郎庄。 固原城是马鸿宾三十五师师部所在地,杨郎庄则是固原的北门。 在这里,马鸿宾急调三十五师骑兵团的 4个营驻防,同时增调 2个步兵营,1个工兵营增援。 团部设在杨郎城南门外河谷高地上的万家堡子(民国时修筑的大土围子),团长马培清将他的下属布防在杨郎庄外围以北的三营镇、黑城祁家堡子一带,试图阻止红军南进。

杨郎庄,是个比较繁华的老镇子,街道南北走向,两边的店铺都是廊柱式的深檐,并由过道连在一起,店铺长廊的对面,是建筑风格独特的城隍庙。 镇子的外围是城墙。 这里是固原城以北的商品集散地,也是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文化积淀丰厚。 红二十四军军长赫光,原名万锡绂( 1902~1931),就诞生在城外的万家堡子,1931年牺牲于河北阜平县法华村。 马培清团部所在的万家堡子,就是他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

实际上,当马培清的布防和弹药的运送还没有完全就绪时,红军已冲进北街。 由于夜色中不便行动,围攻街道的红军没有过大的行动,但围攻城南万家堡子团部的枪声越来越密集。 在这个过程中,红军与马部守军进行过喊话,大致意思是: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联合起来打日本人!

杨郎庄战斗打响后,驻杨郎庄以北三营的马部一 ○三旅前来增援,但因在环县曲子镇、阜城战斗中已知道了红军的厉害,所以在增援杨郎庄时,不敢贸然急进,而是在观望中运动。 此时,驻固原城的东北军何柱国,知道杨郎庄方向战斗激烈之后,当即派所部周光烈一一五师前往增援。 驻守杨郎庄的马培清遂派骑兵营前去接应,在固原县以北头营镇胡大堡,马培清的骑兵营与何柱国的东北军骑兵相遇,夜黑不辨,马培清部先开枪,对方立即还击。 混战一会儿后,双方都觉得不对劲,等搞清楚时,才知道是内部误会,双方都伤了人马。 这中间一耽搁,增援不成,反给红军撤出杨郎庄战斗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时间。

第二,是七营一带的反击战。

固原以北沿清水河一线,是丝绸之路大通道。 杨郎庄、七营、黑城,都是沿线的重要村镇。 红一军团主动撤离杨郎庄后,就北撤到了黑城及其附近地区。 从地理位置上看,黑城、七营一线,是一个整体; 从交通意义上看,红一军团在黑城、七营一带扼守,等于切断了北边国民党马鸿宾与南边东北军的联系,尤其是将马鸿宾部被南北分割。 当时,红一军团代理团长左权几次给马培清写信,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与共同抗日的责任,希望他们停止对红军的进攻,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马培清回信表示,只要红军不进攻他们,他们绝不主动进攻红军。 实际上,他还是害怕红军损伤他的部队,以示自保。 红一军团采取的文武兼备的做法,还是有一定的作用,有助于减轻对红军的压力。

红一军团退出黑城镇后,与活动在七营镇一带的部队会合,主要驻扎在七营、马莲窝子、吊嘴子、八营、双井子等地,一面休整,一面发动群众。 占据交通要道的红一军团,对于马鸿宾来说,是非常忧心的事。 到了 1936年 7月初,马鸿宾决定要打开固原至中宁、银川的通道,与驻固原的东北军商定联合进攻红军。 马鸿宾三十五师主力由不同方位向七营红军发起正面攻击,东北军白凤翔骑兵师由黑城镇向北推进。 发起进攻的时间是 1936年 7月 8日,红军主力猛烈反击。 七营周围的地形较为复杂,红军在进入七营的必经之路阎家沟早已设伏,白凤翔骑兵先头部队没有来得及大动作,除死伤 300余人外,其余都成了俘虏。 战后,红军主动退出七营,进驻清水河岸。 为争取东北军抗日,七营反击战所获俘虏、缴获的枪械、马匹等物全部送还给白凤翔。 红军此举,在促成东北军抗战的同时,也教训了白凤翔,影响很大​‍‌‍​‍‌‍‌‍​‍​‍‌‍​‍‌‍​‍​‍‌‍​‍‌​‍​‍​‍‌‍​‍​‍​‍‌‍‌‍‌‍‌‍​‍‌‍​‍​​‍​‍​‍​‍​‍​‍​‍‌‍​‍‌‍​‍‌‍‌‍‌‍​。 此前,他对于红军是另一种眼光看待,有了这次经历和教训,自然不敢轻举妄动了。

左路军红一军团攻占固原以北黑城镇的祁家堡子后,在房屋的墙壁上留下了一幅幅标语,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面对外敌

红军西征: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伟大创举

入侵的指导思想和红军西征时期的基本做法。 保存这些红军留下的标语,还有一段故事。

黑城祁家,是当时固原以北的较大的地主。 祁家的大堡子,就坐落在四面平坦的黑城川。 红军攻取祁家堡子前,主人祁雨仓紧闭堡门,带领他的民团试图凭借城堡顽抗。 红军埋伏在堡子外围的麦田里,天黑后发起猛攻,祁雨仓的民团哪里能抵挡得住红军。 攻城开始,祁雨仓就魂不附体,表现出惊慌混乱的状态,当红军派人点燃上房(主房)后,祁家更是乱成一团。 红军架云梯攻上堡墙,击退民团后,立刻救火,并没有追捕民团,主要是怕大火殃及群众。 红军救火的空子,祁雨仓就乘机带团丁逃走了。 红军打开堡门,召集群众大会,宣讲革命道理,传播抗日思想。 祁家的粮食、牛羊都分给贫苦农民,包括尚未收割的庄稼。

借助祁家房屋的粉白墙面,红军宣传员写下了很多标语,内容主要是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如: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只有苏维埃能够救中国! ”也有号召人民起来革命的,如: “不交租,不交粮,打土豪,分田地,牛马衣服分给农民! ”“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等。 红军离开祁家堡子东进后,祁雨仓带着民团返回来,看到墙上的标语时,要长工马上全部铲掉。 长工们觉得写在墙上的话,有些说的正是自己心里的话,就没有铲掉,用麦草泥巴覆盖起来。 新中国建立后,墙上的草泥被风吹雨淋,红军当年写下的标语逐渐又重现在世人面前。

20世纪 80年代初,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设在黑城 “五七”干校。 祁家堡子与 “五七 ”干校一路之隔,学校每周周末看电影时就在这个堡子里。 那时候,人们还能看到留在墙上的书写清晰的标语。 大约 10年后,再到祁家堡子追踪这些留在墙上的历史时,一切都晚了。 房屋没有了,墙体倒了,那些标语自然也永远消失了。

无独有偶,上井冈山腹地必经之途有一个行洲村,这里也有红军时期的标语,是萧克所在的红四军写的,极像黑城镇祁家堡子当时写下的,是凝固的历史。 当年,行洲村的人怕标语损失,就将标语盖起来,才得以保存,现在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憾的是黑城镇的标语消失了,但同心县韦州镇红城水庙里的标语还在,要加紧保护啊!

第三,是解放盐池的战斗。 解放宁夏盐池县城的战斗,是由红十五军团七十八师完成的。 1936年 6月 19日,七十八师离开定边西进,当天晚上到达盐池城外。 盐池县城,又叫花马池城,是宁夏修筑较早的县城之一,军事地理位置较为重要。 尤其是明代以来,明代修筑的头道边(长城,明代称为边墙,表明与秦汉长城的区别)、二道边,穿越盐池县城而过,兴武营城、铁柱泉城南北布局,军屯、商

红军西征: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伟大创举

屯、民屯在这里大规模进行。 这里位居黄河以东,与陕西、内蒙古相接,与定边县为临。

红七十八师攻下定边县城后,相临的盐池县城也是红军西征必须拿下的地方。 红军攻取定边县城时,盐池县县长屈伸明白一旦定边县城被红军攻下,盐池就会危在旦夕。 这位人称 “屈胡子”的县长,急忙向宁夏省主席马鸿逵求援。 马鸿逵也不敢轻视,他要确保银川防务安全,要确保银川与盐池道路的畅通,就必须加强盐池县城的防务。 马鸿逵马上命驻防惠安堡、大水坑一带的孙兆祥骑兵营增援盐池城。

盐池县城虽小,但砖包的城墙还是很坚固的,对于缺少火炮的攻城队伍来说,自然是易守难攻的城池。 红七十八师抵达盐池城外围后,前锋通过不同形式作了一些侦察了之后,师长先楚和政治委员崔田民立召集团以上干部开会,根据侦察到的情况,研究和制订作战方案。 按照师长韩先楚的看法,部队连续作战,人困马乏,再加上对盐池县城周围的地理环境不熟悉,还是先休整,待拂晓时发起攻击。 但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求战心切,要求现在就开始攻城。 这样,就决定当天晚上攻取盐池城。 1936年 6月 21日解放盐池县城后红军七十八师合影留念

战斗打响了,攻击的过程对红军不利。 一是盐池城墙砖石包裹,高大厚实,再加上守军固守抵抗; 二是红军没有攻城的火炮和爆破城墙的相关器材; 三是盐池城周围地势平坦开阔,攻城部队无法隐蔽攻城。 因此,激战两个小时后,就撤出战斗了。

第二天,红七十八师对攻城战术作了改变。 一是围城而不攻,让部队好好休息; 二是对盐池县城周围的地形作了充分的勘察和分析。 之后,研究和制订了攻城的最佳方案。 攻城的兵力投入 3个团, 3个团的兵力布置是这样的:一团(二三二团)在城北,为主攻; 二团(二三三团)在城东,三团(二三四团)在城南,这两个团为助攻。 决定攻城战斗在天黑时开始,拂晓前结束。 攻城任务下达后,各团积极准备,尤其是制作了攻城的云梯。 一切准备就绪后,天黑准时发起攻击。

红军西征: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伟大创举

攻坚战开始后,几次组织登城,几次都被守军组织的反扑压了回来​‍‌‍​‍‌‍‌‍​‍​‍‌‍​‍‌‍​‍​‍‌‍​‍‌​‍​‍​‍‌‍​‍​‍​‍‌‍‌‍‌‍‌‍​‍‌‍​‍​​‍​‍​‍​‍​‍​‍​‍‌‍​‍‌‍​‍‌‍‌‍‌‍​。 最终,云梯还是起了重要作用,红军从城北利用云梯终于登上城头,开始与守军展开肉搏战,攻城的突破口打开后,后续攻城部队鱼贯而上,向四周穿插。 激战过程中,马鸿逵部骑兵营营长孙兆祥被击毙,守军失去了头,盐池西征战役纪念碑一时间就乱成一团,有的人危急中跳下城墙逃走。 守军被歼灭后,盐池县县长屈伸带着少数近身的人,趁天黑翻越城墙逃走。

屈县长虽然保命逃走了,老百姓还是给他画了一幅像,用民歌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激励民众,向心红军。 民歌就叫《红军打屈县长》:

花马池四方方
坐的那个屈县长
屈县长心太硬
他把百姓赶进城
太不讲良心
红军气得很
一心想打花马池
若要打开花马池
万万不可伤害老百姓
都是革命军
屈县长着了忙
城墙上派了孙营长
他觉得事情不好办
跳下西墙逃跑了
脸也不要了
城墙上打倒了孙营长
城底下死的是郭阴阳
刀砍枪杀秦会长
罪有应得顾生光
死得不冤枉
头一个土豪聚和兴
二一个土豪冯万仁
三一个土豪复盛闪
四一个土豪刘占金
捎打宝生金

一首民歌,不仅记载了红军攻打盐池县城的经历,还点出了盐池该打的土豪的名字,宣泄了老百姓的情绪和对世事的评判,是对当时历史事件的另一种记载方式。 现在读起来,依然生动形象。

1936年 6月 21日,盐池县宣告解放。

解放盐池县城的战斗大获全胜,马鸿逵部的 1个精锐骑兵营被消灭,还有 1个保安团,俘虏 200余人。 有讽刺意义的是,定殊边县县长也在被俘人员之列,同时缴获各种枪械 200多支,包括大量的弹药和军需物资。 缴获的 200多匹战马更是重要的军事物资,它与在定边缴获的部分战马,组建了红十五军团的骑兵团。

盐池县城的解放意义重大,成为日后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是下马关战斗。

下马关,是古代关中北出塞外的重要驿站。 明代以后,不但这里的地理位置显得更为重要,而且政府开始在这里设置政权建制。 明代万历五年( 1577),修筑下马关城,规模宏大,是当时陕西三边总督驻夏防边的地方,是明代防御北方蒙元兵锋南下的著名城池,也是北方为数不多的几座砖包古城之一。 下马关城南北都有建筑雄伟的城楼。 现在,城墙保存相对完整。 民国年间,平远县、豫旺县县治就在下马关城。 徐海东率红十五军团西征时,豫旺县政府仍在下马关城,他还在下马关南城楼上留下了一张英姿勃发的照片。

红军西征: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伟大创举

徐海东率红十五军团七十三师、七十五师等部西出三边(靖边、定边、安边),由定边一带经盐池麻黄山、大水坑,直接进入宁夏豫旺县境。 围攻下马关城的是红七十五师。 下马关城城池坚固,守军戒备森严。 守城驻军除豫旺县千人左右的民团外,还有马鸿逵骑兵团第二营,孔庆福任营长。 坚固的城池,给红军攻城带来一定的困难。

1936年 6月 11日夜,红七十五师兵临下马关城下,就将县城包围起来,并占领下马关城以北不远处的红城水。 驻守城外民房的马鸿逵守军,与红军正面稍作抵抗后就退入城内,企图凭借坚固的城池来抵抗。 下马关城,比盐池县城大,坚固的程度不亚于盐池县城。 红七十五师攻城,也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办法:一是派小部队日夜轮番攻城,目的在于骚扰和疲惫守军; 二是开展政治攻势,或喊话劝降,或投传单以攻心,目的在于分化瓦解; 三是掘地道以攻城,这是攻取下马关城的有效措施。 红军挖地道时被守军发现,守军也在城内多处挖地洞来监听城外的动静。 红军采取的攻心、挖地道的战术,使得城内守军十分恐慌。 守军人心一旦恐慌,就想到自己的出路。 在继续守城与弃城逃走的问题上,各自都有了私心,骑兵营想逃,民团想守。 民团是当地势力,自然要守; 骑兵营是外来户,自然想逃。 但想逃也不是容易事,只有个别零散人以不同的方式逃出,却成了红军的俘虏。 从俘虏口中,红军知道了城内守军的大致人数、枪械和弹药粮食,以及城内各项储备情况。 同时,也知道了红军攻城后,敌军军心涣散,人心思逃。 这对红军攻城极为有利。

面对这种状况,七十五师师长陈锦秀、政治委员常玉清、参谋长刘绍武、政治部主任王集成等领导开会,对比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后,认为应抓住有利战机攻城,不能让守城骑兵逃而发挥骑兵的优势,一定要将守军歼灭在城内,以缴获大量军械物资。 攻城的各团兵力布防是这样的:二二三团攻击北门,为第二突破口,但北门有瓮城,攻击难度要大一些; 二二四团攻击东门,为重点突破口; 二二五团攻击西门和南门,根据战斗进展情况伺机突破; 七十五师指挥部设在下马关东门外。

下马关城被红军围困十余天之后,于 1936年 6月 21日准备反攻。 各攻击部队按照以上兵力布防进入战斗准备。 但这一天从迹象看如同往常一样,还是有一部分部队不断进行袭扰攻城的,实际上大部队都在休整待命,攻城用的带轮子的木梯也准备好了。 晚上九时,攻城战斗开始。 攻城的主力原本在东门和北门,但造成的假象却是红军集中进攻南门和西门。 这样,给守军造成

红军西征: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伟大创举

了错觉:调动东门和北门的守军到西门和南门,致使这两处防守空虚。 大约两个时辰之后,东门和北门的红军开始强攻,同时,突击分队推着轮梯迅速靠近城墙,沿梯而上。 经过半个小时的激战,突击队和红军二二三团、二二四团部分部队分别从北门、东门攻入城内,占领守军指挥部。 主力部队乘胜攻入城内,城破之际,马部守军乱成一团,有的试图逃命,大部分守军缴械投降。

清点战场,俘虏近 300人,缴获了大批枪械、150余匹战马。 混乱中骑兵营营长孔庆福越城墙而逃,县长董天祥不知下落​‍‌‍​‍‌‍‌‍​‍​‍‌‍​‍‌‍​‍​‍‌‍​‍‌​‍​‍​‍‌‍​‍​‍​‍‌‍‌‍‌‍‌‍​‍‌‍​‍​​‍​‍​‍​‍​‍​‍​‍‌‍​‍‌‍​‍‌‍‌‍‌‍​。 红军伤亡较小。 在红军西征的过程中,下马关之战围城时间最长。

徐海东与斯诺谈到攻下马关城的过程时说,下马关城里有马鸿逵的一个骑兵旅和千余名民团防守,围困时间长,真正攻城时间很短,我们在城墙上放了云梯,有一连人爬了上去,这时敌人的岗哨才发现一架机枪守住云梯,又有一团人爬了上去,没有发生太大的战斗。 战斗结束后,给民团每人一个银元,遣返他们回家; 给马鸿逵部下每人两个银元,他们有几百人都不愿意走,参加了红军。 县长和旅长在他们的部下缴械时爬墙逃走了。

下马关城不仅城墙坚固,而且地处国民党马鸿逵辖区与陕甘宁根据地的边缘地带,拿下下马关城,等于拔掉了镶在这个中间地带的一颗 “钉子 ”,同时也解除了红军西征的后顾之忧,根据地与宁夏的前沿通道也打开了。 因此,对银川的防务带来一定的威胁,马鸿逵对此深感不安。

此后,徐海东和红十五军团的指挥部就设在下马关城。

第五,是攻取韦州城。

韦州,也是个古老的地方。 西夏国时期,韦州就是一处重要的军事防区,也是一处宗教文化兴盛的地方。 韦州古城旧城东南隅的康济寺塔,就是西夏历史与文化繁荣兴旺的标志。 到了明代初年,朱元璋第十六个儿子朱以庆王受封于韦州。 现在能看到的城墙,应该是明代庆王府城的建筑。 红军西征时期,韦州同样显得非常重要。

在地理位置上,韦州在下马关以北,向银川方向又靠近了一步。 红七十五师攻克下马关后,与红七十三师一起包围了韦州城。 由于韦州城的地理位置重要,马鸿逵对韦州非常重视,尤其是红军先后夺取盐池县、豫旺县之后,已危及宁夏北部的金积、灵武。 韦州,是唯一阻止红军西征的重要屏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韦州的守与失对于马鸿逵来说,显得非常重要。

此时,驻守韦州的是马鸿逵骑兵第一团第三营,人称 “红马营”,营长名叫陈廷琳。 此外,还有保安团、壮丁队共四五百人。 红军攻取下马关时,韦州的马鸿逵部守军已作了防御准备,一是把城外的民房全部拆除,撤回城内固守。 二是在城墙上储备了石块、枕木和用棉团做成的火球,防备红军攻城时用。 这些看似传统意义上的城池防御武器,是阻止近距离攻城的有效物资。

攻取韦州的战斗,有别于盐池和下马关。 最先的动机是争取和平解决而不是通过战斗的形式取得。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小插曲。 一是红二十三师二五 ○团参谋长在韦州康济寺观察城内敌情时,不幸中弹牺牲。 二是红军进驻下马关后,即派人去韦州做宣传工作,前往的 4名红军工作人员被韦州苏廷瑞派出的壮丁队抓去。 这样,和平解决韦州城的问题就更为迫切。 期间,徐海东、程子华先后数次派出回民独立师师长马青年去韦州谈判,但最后都没有结果。 和平解决韦州城的想法不得实现,就只能动武。

1936年 7月 3日,红军乘夜色发起进攻,开始推进较为顺利,一度架上云梯,攻入北城,那个抓住红军工作人员不放的壮丁队队长苏廷瑞被击毙。 但在北城没有立得住脚,由于守军火力太猛,红军也没有硬攻,就暂且退了下来,撤到城下。 随后,就将韦州城包围起来。 守城军一看红军包围了韦州城,就十分恐慌,不断向马鸿逵发报求援。 马鸿逵担心韦州一旦失守,会殃及金积、灵武和银川,就命骑兵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第四团这 4个团的主要兵力,还有省保安处的骑兵一大队,共约 1300余人前往增援。 同时,配备了重武器迫击炮等。 骑兵第二团团长马光宗统一指挥前往增援的部队。

马光宗奉命率增援骑兵,由金积堡、吴忠等地出发,向韦州方向而来。 到达十礅时,马光宗令骑兵步行至韦州。 到达韦州,马光宗令 5个营的兵力进攻东关、北关,也有一部分兵力进攻韦州城东南角,还有一部分兵力在外围接应。 此时,忙于攻城的红军部队当发现马部增援的兵力时,便立即调整部署,回头迎击。 遗憾的是,攻城部队已经腹背受敌,一时很难取胜,只有退出韦州,到达红城水一带,与驻在这里的红军会合。

缘此,在红城水又演绎了一场反击战。

红军退出韦州,到达红城水一带。 1936年 7月 5日凌晨,马光宗部紧随跟进,到达红城水后,对上垣发起进攻,红军在上垣的只有少量警戒兵力,红军撤离,遂被马部占领。 此时,红军主力驻下垣煤山。 1936年 7月 5日下午,红军由煤山出击,以猛烈的火力实施反击获胜。 马部只好退出上垣,撤回韦州,次日经惠安堡退回金积县​‍‌‍​‍‌‍‌‍​‍​‍‌‍​‍‌‍​‍​‍‌‍​‍‌​‍​‍​‍‌‍​‍​‍​‍‌‍‌‍‌‍‌‍​‍‌‍​‍​​‍​‍​‍​‍​‍​‍​‍‌‍​‍‌‍​‍‌‍‌‍‌‍​。

红军西征: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伟大创举

红城水反击战获胜之后,《红色中华报》作过报道,并给予高度评价。 现在,红城水一座庙墙上还留了不少标语,就是当年红军西征时留下的红色文化遗存。

第六,是王家团庄进攻战斗。

王家团庄,当地人简称王团。 这里是同心县城东南的一个村庄,属回民聚居区。 70多年前,豫旺县未改名搬迁之前,这里是豫旺县的一个区,区政府就设在王家团庄。 当时,王家团庄分南、北两个堡子,即北堡子和南堡子,对称坐落。 堡子围墙高而厚实,四周有破旧的房屋,也有一些土窑洞。 这里是当地较大的集贸市场,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来这里赶集。 从地理意义上看,王家团庄虽然没有国民党马鸿逵的大部队驻扎,但也是红军西征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一块拿下了,固原以北的广大地区就可以连成一片。

因此,红军在围攻豫旺县城的同时,已派七十三师的一部分兵力和回民独立师攻占王家团庄。 1936年 6月 12日,红军部队进抵王家团庄时,与马绍武的民团相遇,双方发生过枪战,但民团很快就被红军击败,红军进入王家团庄。 攻占王家团庄动用的是回民独立师,主要还想体现党的民族政策,与回民搞好各方面的关系。 回民独立师师长、政治委员都是回族,政治委员欧阳武亲自刷写宣传标语,宣传共产党的宗教政策,还亲自给各清真寺赠送锦幛,以实际行动回击国民党宁夏上层和地方土豪散布的 “共产共妻”“红军杀回灭教”的反动宣传,以辨明是非。

王家团庄的民团无法与红军抗衡,但王家团庄的恶霸王彦秀却想方设法对付红军,一是搞坚壁清野,二是把有存粮的户主与商贩都关入北堡子。 这样做,就是想通过断粮来逼走红军,让红军在这里无法立住脚。 红军还是 “先礼后兵 ”,在准备攻取王家团庄的堡子、应付突变的同时,回民独立师师长马青年几次去与王彦秀谈判,王彦秀闭门不见。 红军只有强攻,北堡子的大门就被壮丁队打开,区长苏芳宾、民团团总王学成等数十名罪大恶极者都被活捉,北堡子的问题已经解决。

红军占领北堡子后,着手解决南堡子。 红十五军团政治委员程子华还是想通过回民独立师的人员前往谈判,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马青年带着礼物去见堡主王彦清,向他讲了红军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也讲了共产党积极抗日的主张。 王彦清与王彦秀不一样,他能看清大势,也表示欢迎红军到王家团庄来,而且愿意献出全部家产,以表示真诚的心意。 马青年也讲了红军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王彦清献出的粮食、布匹和十几匹马,都以 “买卖公平 ”的原则对待,除枪支外。 马青年也告诫王彦清不要与红军作对,为人民多做好事。 王彦清也觉得红军讲的话,表达的都是一片诚意,很感激。

王家团庄打通后,宁夏南部除固原为马鸿宾、东北军占据外,固原以北至同心以南的大片土地都为红军占领,初步形成了一个新的与陕甘宁边区相连接的根据地:定边、盐池、环县、曲子镇、宁条梁、豫旺、同心城、七营等重要城镇连成一片。

统一战线工作影响了东北军

红军西征在宁夏中部,对峙的基本是马鸿逵的部队。 到了南部固原一带,对峙的主要是东北军何柱国部、马鸿宾部。 因此,西方野战军在西征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对象,创造性地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

当时,毛泽东就以中国抗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给国民党驻陕北的八十四师师长高桂滋、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国民党十七路军总指挥兼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等人写信,包括张学良等,前提是 “一致抗日,停止内战 ”。 毛泽东在给张学良的信中说:“只要国民党军队不拦阻红军的抗日去路与侵犯红军的抗日后方,我们首先停止向国民党军队的攻击,以此作为我们停战抗日的坚决表示。 ”这是当时红军西征过程中统一战线的大背景。 1936年 8月以后,西征战役基本结束,主要是准备迎接红军第二、四方面军北上会师,统一战线工作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当时的基本方针。

当时统一战线工作的形式很灵活,可以唱救亡歌,面对面喊话,散发传单,也可以书写标语等。 1936年 8月以后,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之间大致以固原以北的清水河为界对峙。 在抗日统一战线旗帜的感召下,双方虽然以对峙的形式出现,但很少发生冲突,亲近了许多。 固原县以北七营镇的五营沟是一个典型,清水84 河这边是红军,清水河那边是东北军,互相喊话鼓励。 离开了白山黑水的东北军,他们痛恨日本侵略者,不愿意打内战。 有时候要做给别人看时,也开枪射击,但枪响了,子弹却飞向天空,双方都知道是表面上的对峙状态。

白天各守营地,互相对话。 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一曲《在松花江上》的歌,飘过清水河到达对岸东北军的耳朵里,一歌千重浪,心就走到了一起。 红二师师长杨得志、政治委员萧华,经常连夜到前沿连队指导工作。 由开始的连队,到后来的团、师都有互动。 枪声、炮声没有了,有的是歌声、对话声。 发展到后来,红军还在河沿小沟里开设接待站,专门用来接待东北官兵; 有时候赶上吃饭,就留下吃饭,如同一家人一样。 萧华将军回忆说: “从此以后,在我们和东北军对峙的清水河一线,成了奇特的战线。 我们白天在各自的阵地上对峙着,战线上鸦雀无声。 晚上就是另一番景象。 傍晚,清水河东边的红军部队首先唱起了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悲壮歌声,接着河西边东北军的营堡里, ‘走,朋友,我们要为爹妈复仇 ’的愤怒的歌声又传到我们这里来,我们部队唱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他们就唱 ‘打回老家去’。 唱到心酸之处,可以清楚地听到他们的呜咽声​‍‌‍​‍‌‍‌‍​‍​‍‌‍​‍‌‍​‍​‍‌‍​‍‌​‍​‍​‍‌‍​‍​‍​‍‌‍‌‍‌‍‌‍​‍‌‍​‍​​‍​‍​‍​‍​‍​‍​‍‌‍​‍‌‍​‍‌‍‌‍‌‍​。 ”

此为一例,再举一例。

有了这个开端,红军与东北军在固原地区基本上维持互不侵犯、各守防地的态势。 固原以北的重镇杨郎,在数月前的西征战役中曾与马鸿宾部在这里打过一仗,等到驻固原的东北军增援时,红军已撤离杨郎进入黑城。 随着统一战线工作的推进,到了 1936年 9月中旬,红军与东北军举行秘密会谈,地点就在杨郎庄,这里此时是东北军骑六师师部所在地。 双方就 “停止内战,抗日救国 ”的命题达成了口头协议。 这对红军迎接红军第二、四方面军,对红军建立新的根据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936年 9月 18日,红军部队与驻固原杨郎镇的东北军一○五师,共同组织 “纪念九一八 ”事变 6周年联欢晚会。 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朱瑞率部参加联欢。 此后,双方签订了局部停战协议。 以上是统一战线工作的两个典型。 由此,我们看到了红军西征后期,统一战线工作对整个战役的影响。

海原走出去的将军

1936年的红军西征,为海原县高崖乡草场村青年张元和提供了加入红军的机遇。 红军攻占了同心半个城,即现在的同心县城、王家团庄后,与王家团庄相邻的草场村也热闹起来了。 年仅16岁的张元和,在接触了红军之后,就产生了去当红军的念头。

张元和是兄弟姊妹中年龄最小的,念过书,遇事有主见。 张下元和 “离家出走 ”去当红军时,还联络了同村的几个小兄弟,由张元和撑头。 一个鸡鸣星稀的清晨,张元和与他的小兄弟悄悄离开村子,天大亮之后就到了王家团庄。 紧随而来的父亲也到了王家团庄,张元和下定决心是不回去了,父亲见他心意已定,也没有太多强求这个小儿子,既然不回去,就勉励他留在部队好好干。 张元和从心里感激理解他的父亲,也表示自己一定好好干。 后来,一起来的几个朋友,只留下了他和刘四儿两个,其他几个先后都回去了。

张元和成了红军战士。

红军离开王家团庄后,向东驻防豫旺堡。 张元和分配到新兵连进行短期训练,十余天后,正式分配到红十五军团七十三师二一七团四连,在连部当传令兵。 之后,参加了西征过程中的战斗。 在接应红四方面军的过程中参加了甘肃静宁、会宁城的战斗,参加了 1936年 10月 10日红军第一、四方面军在会宁县城举行的庆祝红军会师联欢大会,还为红四方面军的战友捐出了自己的一双鞋和一条毛巾。 海(原)打(拉池)战役,是当时中央组织的宁夏战役的前奏,朱德、张国焘、彭德怀、徐海东等领导齐集这里,召开联欢会,有剧社的文艺节目演出。 张元和有幸参加了联欢会。 在海原贺家堡一带截击马鸿逵部和东北军何柱国骑兵第六师的激战中,张元和所在的预备队参加了战斗,张元和 1个人抓了 3个俘虏,缴获了 3支枪、3匹马,还有 1个皮挂包。 当时,为了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共同抗日,上级命令所有缴获的枪支弹药和马匹,都归还给东北军。

西征红军向东推进的过程中,路过草场张元和的村子,连里干部要他回去看看张元和将军老人和亲属。 两年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

红军西征: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伟大创举

到了 1936年 11月,红军东进到豫旺堡一带,准备参加山城堡战役。 张元和所在的部队担任阻击任务,取得了山城堡战役的胜利。 这是红军会师之后的第一个大胜仗,影响很大。 山城堡战役后,张元和所在红十五军团七十三师继续向东进发,进入陕西境内。

“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后,国共抗日进入了新时期。 此后,张元和参加过著名的平型关大捷、淮海战役。 他在抗美援朝等重大战役中南征北战,戎马一生,出生入死,多次负伤,是一级残废军人,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人民也给他不少荣誉,他先后获得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朝鲜三级勋章、八一奖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从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任上退下来的老将军。

新中国成立后,张元和数次回家乡探亲,关心海原的建设和发展,也关心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出资修葺学校,乐于社会慈善公军益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定边   马关   固原   红军   回族   民团   堡子   东北军   盐池   守军   回民   创举   宁夏   骑兵   战线   军团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