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翻越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


中央红军翻越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

红军落脚陕北的前后

半个多世纪前,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震惊世界的壮举,肩负着伟大使命的红军西征,缘此而促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中些历史事件,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都是一段扭转乾坤的特殊经历​‍‌‍​‍‌‍‌‍​‍​‍‌‍​‍‌‍​‍​‍‌‍​‍‌​‍​‍​‍‌‍​‍​‍​‍‌‍‌‍‌‍‌‍​‍‌‍​‍​​‍​‍​‍​‍​‍​‍​‍‌‍​‍‌‍​‍‌‍‌‍‌‍​。 在中国军事战争史上,更是一座空前翻越的丰碑​‍‌‍​‍‌‍‌‍​‍​‍‌‍​‍‌‍​‍​‍‌‍​‍‌​‍​‍​‍‌‍​‍​‍​‍‌‍‌‍‌‍‌‍​‍‌‍​‍​​‍​‍​‍​‍​‍​‍​‍‌‍​‍‌‍​‍‌‍‌‍‌‍​。 这一特定时空中辉煌而壮阔的历史时段,又与宁夏山川最后的苍茫大地熔铸在一起​‍‌‍​‍‌‍‌‍​‍​‍‌‍​‍‌‍​‍​‍‌‍​‍‌​‍​‍​‍‌‍​‍​‍​‍‌‍‌‍‌‍‌‍​‍‌‍​‍​​‍​‍​‍​‍​‍​‍​‍‌‍​‍‌‍​‍‌‍‌‍‌‍​。

红军北上,到底在哪儿落脚? 过去曾有过几种说法。 其实,大山红军前往陕北,是毛泽东早已看好的去处。 1935年 8月,在沙窝︱︱︱六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就已经谈了他的主张:西盘山北地区的特点,是统治阶级最薄弱的一环,帝国主义势力最弱的地方,因靠近苏联,在政治上、物质上能得到帮助。 西北地区的困难是人口稀少、物质条件缺乏、交通不便、气候条件差等。 他实际上已经从政治、经济、地理、交通多个方面深思熟虑过陕北这个地方。 再加上鄂豫陕苏区北上进入陕北的红军及其已经形成的陕北根据地,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进入陕北,是正确的选择。

1935年 6月,红军一、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合之后,中央基本决定向陕甘方向发展,在川、陕、甘三省建立苏维埃政权。 四川24 懋功县两河口会议之后,这种思路更为清晰:北上抗日,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

1935年 9月,红军在甘肃哈达铺宿营时,获得了一张国民党的《晋阳日报》,从中知道了 “陕北刘志丹 ‘赤匪 ’捕已占领六座县城,拥有正规军五万,游击队、赤卫军和少先队二十万人 ”。 于是, 9月 22日,中共中央在哈达铺召开红军团级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说: “感谢国民党的报纸,为我们提供了陕北红军的比较详尽的消息,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根据地。 ”当得知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会合的消息后,中央决定前往陕北,决定把革命的大本营放在陕北。 甘肃迭部县俄界会议之后,会议决定红一军、红三军、军委纵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委,下辖 3个支队。 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政委聂荣臻; 第二纵队司令员彭德怀兼任,政委李富春; 第三支队司令员叶剑英,政委邓发。 之所以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就是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把红军队伍融入陕北红军之中,融入陕甘根据地,从地域上获得明确的奋斗目标。 称谓上的变化,再现的是毛泽东高瞻远瞩的军事思想。

翻越六盘山的艰难处境

1935年 8月,中央北上的决定、毛泽东的主张,并没有得到张国焘的拥戴,张国焘反对中央红军北上。 当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中央红军),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前堵后追,翻越红军长征最后的一座大山—六盘山的艰难日子里,张国焘却在四川理番县卓木碉(今马尔康县的白莎寨)另立中央,分裂红军。 1935年 9月,是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前最困难的时期。 当张国焘分裂中央后,蒋介石又于 1935年 9月 26日在西安成立国民党西北“剿总”,准备将红军剿灭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一带。 成仿吾先生在他的回忆录里说,“蒋介石当时的战略方针是:紧跟着我们,不让我军有休息的机会,使我军增加减员数字,以图达到不战而削弱红军的目的。 ”

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翻越六盘山的。 1935年 10月 5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 7000余人分 3个纵队进入宁夏南部单家集、兴隆镇、公易镇,毛泽东夜宿单家集,参观了清真寺,并与回族阿訇促膝相谈。 次日晨离开单家集后,国民党空军即向毛泽东夜宿的地方投下数枚炸弹。 由此可见,当时国民党盯得很紧,环境非常险恶。 1935年 10月 7日,是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的日子。 六盘山自古以来就是关中西出塞外的屏障。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红军沿六盘山西侧的王套、

中央红军翻越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

后莲花沟翻越六盘山,不能走元代以来通行的 “西兰公路 ”六盘山道,而是在国民党军队前堵后截的非常有限的地域空间里,凭借六盘山的险峻沟壑作为掩护走过来的。

翻越六盘山,东侧要横穿古丝绸之路。 青石嘴,是固原以南26 丝绸之路叉道上的一处地势险要的屏蔽。 毛泽东在这里直接指挥陕甘支队第一纵队的一、四、五大队,采取两侧迂回兜击的战法,歼灭国民党何柱国骑兵的两个连,缴获战马百余匹,包括弹药和服装等(后来陕甘支队用这批战马武装了侦察连,从此红一方面军开始有了自己的骑兵部队),红军得以顺利翻越六盘山。 成仿吾的回忆录里就青石嘴的战斗写得较为详尽, “敌人约五百匹马,二十多部马车,已进入青石嘴休息 ……意外缴获了十多部马车的子弹和军衣”。 比《毛泽东年谱》所记车辆和马匹多。 这是红军翻越六盘山时天赐的战利品。

陕甘支队到达甘肃通渭县榜罗镇,毛泽东在连以上干部会议上作形势和任务报告时,曾号召全支队官兵突破长征的最后关口固原、平凉封锁线,与陕北的红军会合。 现在已经突破固原封锁线。 翻越六盘山前后,虽然形势非常严峻,但毛泽东运筹帷幄,决胜在即,用他的气质和谋略鼓舞着翻越六盘山的红军。 一首《清平乐·六盘山》词,抒写了毛泽东当时的豪壮心境和面对困难的精神气度,预示着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也为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落脚陕北根据地将完成历史大转折的使命奠定了基础。

红军北上的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是红军长征过程中坚持和贯彻执行的重要策略之一。 红军长征北上途经的民族地区不少,民族政策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团结抗日力量,有利于红军长征的顺利推进。 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 700年前,成吉思汗的后人为平定云南大理,需要由川西进兵,为了取得藏区少数民族的支持,为了打通运兵通道,他们首先通过宗教的形式来取得认同,达成共识。

红军长征途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中南、西南和西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艰难跋涉。 为了顺利通过这些地区,红军创造性地运用了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优势,有力地保证了红军长征的胜利。 1935年 8月 4日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会议作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重申了北上抗日的既定方针。 同时,也进一步确定和明晰了红军的民族政策。 这一时期形成的民族纲领性政策的主要内容:一是将各族民众当作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张全民族团结起来,寻求民族解放; 二是提出各民族不分宗教、不论区域,一律平等; 三是主张关心和团结少数民族,尊重少数民族风俗和宗教中信仰,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

其实,红二十五军进入回民聚居区兴隆镇后,已制定了 “三翻越大禁令 ”“四项注意 ”。 禁止部队驻扎清真寺,禁止在回民地区最后吃大荤,注意使用回民水桶在井里打水,注意回避青年妇女等,包括与当地阿訇进行融洽的会谈,按照回民的礼俗,用清真茶具山泡制一种名为 “三泡台 ”的清茶款待客人。 这种民族政策的实︱︱︱六施,在回民心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为中央红军经过兴隆镇奠定盘山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如果再往前追,红军在大凉山冕宁县彝族聚居区就发布过《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 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 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彝人太毒; 苛捐杂税重重,又复枉加杀戮。 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 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 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 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 凡我夷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 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 建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 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 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短短 156个字,不但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而且高度浓缩并生动地阐述了党和红军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主张。 由此可以看出,红军在宁夏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主张和宗教政策。 无论中央发布的与民族宗教有关的布告,还是红二十五军制定的 “三大禁令”“四项注意 ”,都贯穿着少数民族风俗和宗教信仰的基本精神。

进入宁夏南部之前加大宗教政策宣传

1935年 9月,红一方面军到达甘肃岷县南边的哈达铺、通谓回民区的时候,由于回民信仰伊斯兰教,为尊重其宗教习俗,红军政治部特颁发了《回民区域政治工作条例》,规定进入回民区,要先派遣代表同阿訇接洽,获得许可后方可进入回民乡村宿营,否则只能在野外露宿; 保护回民信教自由,不得擅入清真寺,不得毁坏回民经典; 不准借用回民器皿用具; 各部在回民地区不得吃猪肉、猪油等。 在哈达铺,红军各伙食单位请驻地周围群众会餐,为尊重其习俗,都另备单桌,以示尊重。 攻破天险腊子口后,红军队伍浩浩荡荡北上的时候,先遣部队已占领了岷县南边的哈达铺,国民党鲁大昌残部退守岷县县城,沿途已有回汉人民欢迎大军。 红军精神更加振奋。 腊子口失守,鲁大昌残败,国民党对红军的堵截化为乌有,蒋介石非常惊恐,急派飞机空中寻找红军的去向。 报警来时,红军早已隐蔽在密林中。

成仿吾在他的《长征回忆录》中说,红军的政治工作干部利用隐蔽于密林的时机,给大家讲解 “回民区域的政治工作”。 大意是这样的:

1.进入回民区域,应先派代表同阿訇接洽,说明红军北上抗日的意义,得到回民同意后才准进入回民村庄宿营,否则就露营;

2.保护回民信教自由,不得擅入清真寺,不得毁坏回民的经典;

3.不准借用回民器皿用具,在回民地区不得吃猪肉、猪油;

4.宣传红军民族平等的主张,反对汉官压迫回民。

以上几条,同红二十五军在宁夏南部兴隆镇的民族政策大致军翻是一致的。

中央红军翻越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

在成仿吾的笔下,红军在哈达铺一带与老百姓的交流开始多起来。 红军女战士成了回、汉族妇女追踪的目标,对穿着军装的女战士十分惊奇,又以怀疑的目光看着,“注视军帽下面的头发,看胸前突起。 经过严格的‘审查’后,才放心地把女战士请到家里做客”。 有了这些接触的经历,红军到达宁夏南部兴隆镇后,更知道怎样与回族群众打交道了。

在榜罗镇休息了一天,中央在这里召开连以上干部大会,会场就设在一个打麦场上。 毛泽东在大会上讲了形势,也讲了攻克腊子口、渡过渭河的喜悦; 同时也讲到固原、平凉一条封锁线,“是我们长征的最后一个关口”。 当然,也应该包括长征的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 在通渭,老百姓还以为是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对红军并不害怕。 可见,红军到了兴隆镇时,老百姓也不害怕。 因为 1934年这个时节,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在兴隆镇住过 3天,留下了良好的影响。

单家集

红军离开通渭后,3个纵队分成三路,平行向界石铺前进,右路军已无法摆脱追敌。 1935年 10月 4日,红军由甘肃静宁县的界石铺、高家堡出发,分两路向北前进。 当时蒋介石的战略方针是:紧紧跟踪红军,不让有休息的机会,以增加减员,以图达到不战而削弱红军的目的。 所以,红军是在国民党军队的尾追中到达宁夏南部兴隆镇的。

1935年 10月 5日,右路一纵队经灵芝乡、显神庙、长尾河等地,进入西吉县玉桥,到达兴隆镇、单家集一带; 1935年 10月 4日晚,左路二、三纵队就从界石铺及以西地区出发,10月 5日下午到达今西吉县公易镇境内,夜宿公易镇的上村、新台村、撒家湾、阎家湾等村。 毛泽东、张闻天、博古等随同行的陕甘支队第一纵队主力,同日早晨从界石铺出发,沿西兰公路过葫芦河东行,到了高家堡,再出公易由东侧上山,大致沿一纵队所走过的路线,向东北方向而来。 下午到达单家集(今宁夏西吉县单家集)。 成仿吾先生回忆说: “这里的回民对红军更热烈欢迎。 阿訇领着教徒,在路边摆了许多桌子,桌子都铺上各色桌布,桌子上摆着许多水果、糕饼等 ”。 这时的公易镇、兴隆镇一带,正是瓜果飘香的季节。

这天晚上,宿营单家集。 毛泽东、张闻天等参观了清真大寺,并与寺里的阿訇们座谈。 晚上,毛泽东住单家集村南清真寺北侧回民拜文海家中。 现在,这座坐北朝南的斜坡式房子,人去屋在,仍诉说着 70多年前的那段经历。 身临其境,真有古诗里说的 “仙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留黄鹤楼 ”的感觉。 毛泽东夜宿中清真大寺后院拜家,也是坐北朝南的房子。 到了这里,房子主人的后裔,会给你讲述从他的老人那里口述传承下来的毛泽东夜宿翻越这里的情景。

红军由哈达铺北上,非常重视沿途回族地区的宗教政策,对全军有具体的纪律要求,大致与红二十五军时期提出的纪律要求山基本相同:进回民村先派代表与回民接洽,经同意后才能进村宿︱︱︱六营; 宣传抗日主张和民族政策,反对大汉族主义; 尊重回民的风盘山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禁止进入清真寺; 禁止吃大荤; 禁止毁坏回民经典。 实际上,由于红二十五军先期在这里执行民族宗教政策的良好影响,再加上中央又严格执行以上纪律,很受回族群众的欢迎​‍‌‍​‍‌‍‌‍​‍​‍‌‍​‍‌‍​‍​‍‌‍​‍‌​‍​‍​‍‌‍​‍​‍​‍‌‍‌‍‌‍‌‍​‍‌‍​‍​​‍​‍​‍​‍​‍​‍​‍‌‍​‍‌‍​‍‌‍‌‍‌‍​。 同时,回民群众也为红军筹粮送菜,充当向导,

中央红军翻越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

把红军看作是自家人。

次日晨,毛泽东等中央红军就离开了单南清真寺。 不久,国民党的飞机就跟踪而来,给清真寺的院里丢下一颗炸弹,院子里的一棵树被连根拔掉。 飞起的弹片,在清真寺的门窗上留下了累累弹痕,至今清晰可见。

1935年 10月 6日拂晓,右路军一纵队由单家集、兴隆镇出发,途经新店子、什字路、杨家磨、黄蒿湾等地,当晚到达固原县张易堡(今固原市原州区张义乡)一带。 左路军二、三纵队从公易镇出发,经兴隆镇、北堡子、红城子至张易堡宿营。 当晚,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住在张易堡北街的坑坑店(一说住张易堡东南 3公里处的毛庄村)。 据成仿吾先生的《长征回忆录》载,在张义堡宿营只是稍稍休息,半夜 12时就继续出发,向东急行军。 红军离开驻地 10里,敌人也吹预备号动身,追得很紧。 依成仿吾《长征回忆录》记载看,当晚应该住在张易堡。 1935年 10月 7日凌晨,国民党三十七军毛炳文部八师二十二旅前锋,已追至张易兴隆镇单家集单南清真寺北厢房堡以西的阎官、大庄一带,目的是想阻击红军翻越六盘山。 此时虽然是深更半夜,但张易堡一分钟都不能再呆了。 为赢得时间,红军只留少数精锐部队,在堡子梁据险阻击,大部队向东开拔,经盘龙坡、下磨、王套、后莲花沟、前莲花沟一路,直到裴家庄。 之后,张易堡以西阎官、大庄一线的国民党军队,在堡子梁与红军发生小规模战斗。

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从张易堡出发走捷径,翻过张易南堡子山,经蒙家槽子、后庄、前庄 ……沿南马场、北马场,再顺着山沟北行,目的地是裴家庄。 在这里,与红军大队人马会合。 中央红军决定翻越六盘山。 这时的处境是,国民党毛炳文部在六盘山以西紧追不放,东北军骑兵第七师据守六盘山东麓,东西合围,企图在六盘山东西两侧夹击中央红军。 红军主力离开张易堡后,抄小路急进,是沿着六盘山西侧后莲花沟翻越六盘山的。 成仿吾的《长征回忆录》里说: “我们寻求走小路上山,决定脱离平固中公路地区。 ”当时,第一纵队全部上了山,第二、三纵队还未全部登山,而后面追敌已经赶到了。 成仿吾回忆说: “红军擅长山翻越地作战,爬山敏捷,等追敌接近山坡时,红军已占领阵地,展开最后了部队。 国民党追兵只能在山下以火力攻击,实际上只好在山下以望远镜观望着红军前进。 ”

红军连续突破蒋介石部署在这一带的军事防线,顺利翻越六六盘山。

毛泽东和中央红军登上了六盘山主峰之一的牛头山。 此刻,33 虽然以六盘山为界,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但成竹在胸的毛泽东,还是镇静自若,俯瞰六盘山雄姿,诗情激荡,向东遥望陕北红军根据地,胜利在望。 他回过头对张闻天说: “这里是可观三省的地方,快到陕北了! ”

关西名胜六盘山

六盘山,是关中以西著名的山脉,为陇山北端高峰,跨越宁34 夏、甘肃、陕西三省区,南北绵延近千里,其主峰在宁夏固原市境内,海拔 2928米。 古人对六盘山有过形象的概括:“峰高华岳三千丈,险居秦关百二重。 ”道路盘旋,峰峦叠嶂而挺拔; 络畔道、六盘鸟道,都是古人对六盘山奇险的写照。 清代,六盘山被列入固原八景之一。 雄壮险峻的六盘山,自古就是关西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 秦始皇、汉武帝,还有那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明,都曾登临和观览过它的雄姿。 作为国家法定的名山,秦始皇、汉武帝等封建帝王还祭祀过六盘山;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六盘山腹地临泾水而避夏,制定统一南宋的建国方略。 历史上,发生在西北地区的不少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都与六盘山密切相关。 数千年来,六盘山目睹过西北历史的进程,承载过中西文化的传播者 ——使节、僧侣和商人的东来西去,演绎过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和优美的传说。

六盘山,同样深情地目睹过毛泽东率中央红军翻越大山时千古壮阔的一幕。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在中国的军事战争史上,这都是一座丰碑。

青石嘴战斗

青石嘴,是缘于这里的特殊地貌而得名的。 南北走向的六盘山,延伸出几条由西向东的余脉。 固原城东南的开城岭(后人称为开城梁),就是其中的余脉之一; 茹河水由山脚下流过,滋润

中央红军翻越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

着河对面的另一条水系。 二水相交的河南岸,有一突出的石山,就是青石嘴。 一山分二水,一山分出两条古道。 历史上,这里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也是古萧关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70多年前,青石嘴同样经历了一场特殊的战斗。

1935年 10月 7日,当毛泽东率陕甘支队翻越六盘山后,青石嘴为中央红军端出了一桌鼓舞士气的午宴。

登上六盘山,居高临下,六盘山以东的山峦道路尽收眼底。 银(川)平(凉)公路上飞起的尘土,为在六盘山上的红军提供中央了信号:有骑兵在行动。 国民党军队前追后堵,红军正处在险境红军中。 为了避免被国民党骑兵发现,红军全部隐蔽起来,派前锋侦翻越察得知,的确有一股骑兵部队,包括马车,已进入青石嘴休息。 一纵队的指挥员在望远镜里发现,青石嘴的所有房子的烟囱都冒座大起一股股的黑烟,判断敌人一定在做午饭​‍‌‍​‍‌‍‌‍​‍​‍‌‍​‍‌‍​‍​‍‌‍​‍‌​‍​‍​‍‌‍​‍​‍​‍‌‍‌‍‌‍‌‍​‍‌‍​‍​​‍​‍​‍​‍​‍​‍​‍‌‍​‍‌‍​‍‌‍‌‍‌‍​。 这股骑兵的胆子也大,竟然在交通要道卸鞍休息,马匹四散在公路两侧,有的吃草,有的打滚,而且他们没有警戒,这就有利于红军消灭这股骑兵。 原山来是国民党何柱国部骑兵门炳岳第七师十九团的两个骑兵连向固原运送军用物资,途中正在这里卸货休整,准备午餐。

一纵队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和参谋长左权,通过望远镜看清楚了青石嘴国民党的骑兵部队,证实前锋侦察准确之后,就把情况报告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召开各大队干部会议,决定要消灭这股骑兵,搬开这块石头,清除红军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杨成武在他的《忆长征》里,记载过毛泽东要红军消灭青石嘴敌骑兵的经过。

横亘在青石嘴大道上的国民党骑兵,就成了红军上门的午餐。 毛泽东下令一纵队突袭青石嘴,战斗进行得非常顺利,出奇得快速,风卷残云般地解决了这股骑兵。 清理战场时,缴获战马 100多匹,军用物资十几马车。 更为重要的是,用缴获的战马组建了自己的骑兵侦察连,中国工农红军骑兵部队从此就诞生了。

青石嘴战斗虽然已经过去了 70多年,但战斗的详细经过在已有的记载中却不完全一致。 先说成仿吾《回忆长征》里记载的青石嘴战斗经过。

红军先派一个团从北面跑步迂回到青石嘴后山,截断敌人北去的道路,一个团从正面突击。 突击部队的枪一响,正在屋里吃午饭的敌人想冲出去抵抗,但面对火力封锁已来不及了,只好纷纷上马向青石嘴后山逃窜。 又被早已迂回在这里等待的红军截住,敌人算是走投无路了,只好下马缴械。 六盘山东侧青石嘴战斗进行不到半个小时,就解决问题。 这场漂亮的伏击战,意外地缴获了十多部马车,数量不少的子弹和军衣,还有数百匹战马,红军战士非常高兴。 红军自从北上以来,弹药消耗多,补充少,尤其是在腊子口打鲁大昌部时就消耗了 3万多发子弹。 青石嘴战斗,缴获了数万枚子弹。 军衣也是非常需要的,爬雪山过草地以来,红军战士穿的衣服不但十分单薄,而且破烂不堪。 在红军战士们眼里“问题都解决了”。

缴获的马匹,也是意外的收获。 用成仿吾先生的话说: “从江西带来的 ‘老资格 ’的马,早已都 ‘鞠躬尽瘁 ’了; 在云南、贵州、四川沿路补充的马匹,经过战争与长途跋涉,已寥寥无几。 ”现在,伤病员有马骑了,有些长期没有骑马的指挥员有马骑了。 由这批战马组建了红军历史上的第一支骑兵部队。 这是后话,这里暂且不说。

青石嘴战斗,也壮大了队伍。 俘虏的这支骑兵,是东北军; 是没有了家乡,流落在外的东北人。 当红军对他们宣传北上抗日、打回老家去 ……这些能激起人心灵深处民族情感和家园期盼的话语时,他们都流泪了,多数人都愿意参加红军,北上抗日,收复被侵略者占领的失地。 在民族抗日的大旗下,红军队伍里又增加了这些多灾多难的东北兄弟,六盘山下茹水河边的青石嘴,成了他们新的起点。

《宁夏军事志》记载的青石嘴战斗经过,是依杨成武《忆长征》里的记载而成。 大致经过是这样的:中青石嘴战斗前,毛泽东就指着青石嘴方向说: “青石嘴村子里驻扎着国民党一个团,有几百匹马,我们要消灭这股敌人。 ”翻越要一大队、五大队左右迂回,四大队直接冲锋。 毛泽东说这些话后时,还转过脸对杨成武和王开湘说: “四大队是有名的英勇冲锋四团嘛,要发扬你们的特点,动作要快,要稳,要狠。 ”

战斗过程中,一大队队长杨得志、政治委员萧华和五大队队六长张鼎山、政治委员赖传珠分别率领各自的部队,从两则迂回出山击; 四大队迅速翻过垭口,从正面接近青石嘴。 之后,一大队主力从北侧迂回,目的在于阻击从固原、开城方向前来援助的敌人; 五大队迂回南则,目的在于截断门炳岳部向瓦亭、平凉撤退的平固公路。 这样, 3个大队就将东北军骑兵第七师第十九团形成包围之势。 战斗打响后,毫无准备的国民党骑兵顿时乱成一团,来不及上马,或者被击毙,或者成了俘虏。 团长胡竞先和副团长米某及少数随从拼死突出包围,逃往开城方向,其余纷纷投降。 这次战斗共歼敌 200余人,缴获战马百余匹,还有 10辆马车的弹药、军装和相关军用物资。 青石嘴战斗歼灭了国民党骑兵部队,是红军长征途中一次漂亮的战例。 缴获的马匹组建了 “红军侦察连”。

无论怎么说,青石嘴战斗是红军长征途中一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中国工农红军   固原   哈达   红军   陕北   兴隆   中央   纵队   清真寺   回民   宁夏   青石   支队   骑兵   国民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