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来历和选择于都集结出发的缘由


“长征”的来历和选择于都集结出发的缘由

红军长征究竟要到哪里去,其目的地的选择及其行军走向,是个动态过程​‍‌‍​‍‌‍‌‍​‍​‍‌‍​‍‌‍​‍​‍‌‍​‍‌​‍​‍​‍‌‍​‍​‍​‍‌‍‌‍‌‍‌‍​‍‌‍​‍​​‍​‍​‍​‍​‍​‍​‍‌‍​‍‌‍​‍‌‍‌‍‌‍​。

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最初并没有打算走得像后来那么远,只是准备到湘西那边去,同红二、六军团会合,在那里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因此,最初并没有“长征”一词,叫得多的是“转移”​‍‌‍​‍‌‍‌‍​‍​‍‌‍​‍‌‍​‍​‍‌‍​‍‌​‍​‍​‍‌‍​‍​‍​‍‌‍‌‍‌‍‌‍​‍‌‍​‍​​‍​‍​‍​‍​‍​‍​‍‌‍​‍‌‍​‍‌‍‌‍‌‍​。

在于都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后,翻了些材料,才知道“长征”一词,源于1935 年5 月红军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大凉山彝族聚居地后,朱德以红军总司令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2003 年4 月在云南禄劝县绞平渡红军巧渡金沙江纪念馆里看到的这个布告,写道: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 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 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

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这个六字“骈文”,我似在哪里见过,说是出自陆定一手笔。 回京后一查,原来是1999 年审读《陆定一传》时,作者写过此事。 6 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会合时,红四方面军向中共中央的报告亦称:西征军万里长征。 8 月,中共中央在毛儿盖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决议指出:一方面军的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空前伟大的事业。 9月,中央俄界会议说:中央红军经过“两万余里的长征”。 10 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在吴起镇召开政治局会议宣告,中央红军的长征任务已经完成。 红军在哈达铺和榜罗镇会议决定陕北作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后,毛泽东就兴奋不已,随后写下了著名的《七律·长征》。 11 月初,他向红一军团随行部队发表讲话,开始对长征进行总结。 同月中下旬,先后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名义发表的两个宣言,明确宣布: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为北上抗日,“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历尽艰难险阻,胜利到达中国西北地区。 12 月,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中,进一步精辟地论述了长征的伟大意义。 这样,“长征”一词便广泛流传开来,成了有特定内涵的历史语 汇。

毛泽东的伟大,不仅在于能提出许多正确的主张和意见,还在于当他的看法没被采纳,并遭受排斥时能顾全大局,仍忧党忧军,积极地提出摆脱困境的建议。 1934 年初夏,在作为中央苏区北大门广昌和南大门的会昌筠门岭等地相继失守后,红军在内线打败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完全破灭。 5 月下旬,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将主力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 6 月,在共产国际电复同意后,开始秘密地进行战略转移的一些准备。 7 月,为适应即将进行突围的战略需要,在于都组建了赣南省。 毛泽东当时尽管不知道作战略转移的具体准备情况,但面对战事的不利局面,心情也很焦急。 9 月中旬,他主动要求到于都,视察新建的赣南省。 周恩来电告他着重了解于都方向的敌情和地形。 他紧张地工作了半个月,调研到的情况为中央下决心从于都方向突围开始长征,起了探路作 用。

2001 年11 月的赣南党史考察,于都也是一个重点。 于都,过去为“雩都”。 在大学学党史时还不认得这个“雩”字。 这次考察知道,于都建县悠久,有两千多年历史,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 年)始建雩都县,因北有雩山而定名。 所谓“雩”,则是古时祭祀求雨之意。 建县初幅员辽阔,所辖地域含今于都、宁都、石城、安远、瑞金、会昌、寻乌7 县,是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 它扼江西南、北交通之咽喉,为闽粤之干道,素称“三省往来之冲”,“东南之一要区”。 自东汉三国以来,今之其他各县才陆续分置出去。

中央苏区时期,它曾分为若干小县。 当时的于都小县约为目前辖区的四分之一。

按当今的辖区说,总面积近2900 平方公里,当时人口近30 万,现有人口70 多万。 因“雩”字生僻难认,1957 年2 月,经国务院批准,雩都县改为于都 县。

于都在中央苏区史上有重要地位。 它既是中央苏区巩固的后方基地(中革军委后方办事处及所辖单位、中央后方保管处、大多数红军医院,均驻在境内),又是中央红军主力大部集结突围转移的最后出发地。 1934 年10 月上、中旬,中央红军第一、三、五、八军团和中央机关改编的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分别从瑞金、兴国、石城、长汀等地出发,赶来于都河沿岸集结,一面休整补充,一面作突围转移前的最后准备(九军团从会昌出发,直接去与于都交界的第二集结地区安远)。 最后撤离中央苏区战场的是进行保卫兴国县城战的红五军团。 他们赶到于都已是19 日傍晚。 参加突围转移的中央红军将士和机关人员共86789 人,其中大部到这里集结多日,于10 月16 日夜晚始,从于都县城东门等8 个渡口过河,历时四五天,踏上战略转移征途。

苏区各县人民,为中央红军主力集结突围作了巨大贡献。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里,一幅幅图片和一串串数字,说明了于都人民在扩红参军、借谷征粮、派丁调夫、捐木架桥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对党和红军的血肉深情。 于都由于是红军的主要集结出发地,广大群众组织大批慰劳队,带着肉蛋和草鞋慰问红军指战员,妇女们帮助红军洗衣。 为支援红军渡河,沿岸群众和县城居民几乎将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料,甚至老人寿棺等一切可用器材都捐献出来,在60 里长河段架起了5 座横跨400 多米宽水面的浮桥​‍‌‍​‍‌‍‌‍​‍​‍‌‍​‍‌‍​‍​‍‌‍​‍‌​‍​‍​‍‌‍​‍​‍​‍‌‍‌‍‌‍‌‍​‍‌‍​‍​​‍​‍​‍​‍​‍​‍​‍‌‍​‍‌‍​‍‌‍‌‍‌‍​。 为避免敌机侦察暴露目标,船排工人全力配合红军工兵部队,头天下午架桥,次日凌晨拆除,保证红军每天能够顺利夜渡。 不仅如此,于都人民还踊跃报名参军参战。 在5 月至7 月以及9 月的两次扩红运动中,上万名于都儿女加入红军,组成了8 个补充团。

讲解员告诉我们,在红军西行远征的那些日子里,深秋星夜,月圆月缺,送别的情景非常感人。 至今,那个场面久久萦绕我的脑际:于都河畔火把明,风萧萧兮江水寒; 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 在战马的嘶鸣中,送别的父老乡亲,凝望着远去的队伍,企盼着亲人一路平安。 歌声在于都河上空阵阵回 荡:

九送红军上高山,一阵北风一阵寒。 问一声啊红军哥,几时人马再回 还? !

这歌声,既让离别故乡的男儿心碎,也激励西征将士杀开一条血路,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这于都河不是易水,胜过易水; 这送别歌声不是渐离击筑,胜过渐离击筑。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悲壮告别 曲。

在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过程中,了解到中央红军从于都集结出发的上述具体情况后,我不时在想:为什么当年中央的领导要选择于都作为红军战略大转移的集结出发地? 经过到长征出发渡口等地实际观察,结合赣州市党史办的研究成果,又翻阅一些红军长征史著作,对这个问题开始获得初步答 案。

——第一,这是由当时选择的战略转移的路线和目标决定的。 1934 年5 月,中央书记处虽然已经提出实行战略转移,6 月,共产国际也已电复。 但中央领导人对于转移的方向和路线一直未作认真思考。 只是在9 月初对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完全无望后,才由中革军委制定战略转移的路线和目标,选择在中央苏区西南方向突破国民党粤军设置的封锁线,然后沿赣粤边界进湘南,沿着红六军团西进路线渡过湘江,再掉头北上湘西地区,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建立新的巩固的根据地,尔后反攻打回,恢复中央苏区。 根据这个抉择,无疑要将红军集结在便于通过赣粤边界进入湘南方向的于都地 区。

——第二,这是由当时的战争形势决定的。 从6 月开始,国民党军即兵分六路同时向中央苏区腹地进攻,加强了对瑞金的轰炸。 9 月上旬,各路国民党军加紧了进攻态势,苏区地盘进一步缩小。 10 月上旬,中央苏区仅剩瑞金、宁都、于都、长汀、会昌、兴国、石城、宁化等县。 比较完整的是于都,其他各县则只有部分地区。 国民党军主要兵力已分别从北面、西北面、东面和东南面几个方向紧缩包围圈,有的县城已经失守,有的县城已处于敌军炮火的威胁之下。 各路敌军直逼瑞金。 唯有于都、安远一线,由国民党粤军布防。 粤军担心蒋介石的嫡系乘机进入广东,对中央苏区的进攻不那么卖命,以保存实力。 由于都一线转移,对红军比较有 利。

——第三,这是由与粤军首领陈济棠秘密谈判的结果决定的。 陈济棠等地方军阀,曾三次通电反蒋,与之有深刻矛盾。 陈济棠虽然被授予国民党军“围剿”南路军总司令,但迟迟不向苏区腹地推进。 在蒋介石加紧从北、东、西几个方向进逼瑞金后,他猜测红军将放弃赣南苏区,很可能会从南路突围转移。

为不在堵截红军的战斗中遭到猛烈攻击,他主动试探与红军媾和,派遣密使携信给周恩来、朱德。 周、朱抓住这个机会,派潘汉年、何长工作为中革军委代表,于10 月上旬,在寻乌罗塘 同陈济棠的代表进行三天三夜的秘密谈判,达成停战协议。 内容称:红军有行动时事先通报,行动只是借道转移,不深入粤境; 粤军届时从防区后撤40 华里。 于都在地理位置上正处在借道粤军防线的要冲。 红军要从西南方向突围,不能不将红军各军团集中于此。 因此,于都被中革军委选择为长征的集结出发 地。

这里要说明的是,讲中央红军最后在于都集结出发进行长征同中央机关和红军各部分别从所在驻地出发进行长征,这两者不是矛盾的。 当时,红军各部和中央机关分驻不同地方,接到转移命令后离开所在地。 就此而言,这就是他们各自开始长征的出发地。 但是,他们(除红九军团外)又不是从所在地直接离开中央苏区各自长征的,而是奉命都先到于都集结,作好最后的准备,然后才统一地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 因此,说于都是最后的“集结出发地”,丝毫不存在否认其他地方也是“出发地”的意思,也没有要以于都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唯一标志之 意。

2014 年10 月17 日,我这是第五次来到于都。 这次来是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纪念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和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80 周年学术研讨会。 纪念广场扩大了,纪念碑更雄伟了。 我在学术研讨会的讲话中,再次充分肯定了于都人民对创建中央苏区和红军长征从这里集结出发所作的巨大贡献。 我将其称为赣南苏区“金砖四县”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于都   会昌   中国工农红军   安远   石城   瑞金   苏区   出发地   军委   缘由   红军   国民党   来历   军团   方向   中央   战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