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攻第一仗:强渡乌江


反攻第一仗:强渡乌江

在黎平会议确定建立川黔边新的根据地之后,渡过乌江就成为红军的进军方向​‍‌‍​‍‌‍‌‍​‍​‍‌‍​‍‌‍​‍​‍‌‍​‍‌​‍​‍​‍‌‍​‍​‍​‍‌‍‌‍‌‍‌‍​‍‌‍​‍​​‍​‍​‍​‍​‍​‍​‍‌‍​‍‌‍​‍‌‍‌‍‌‍​。 在先头部队进抵乌江沿线后,总司令部已作了侦察渡江的部署​‍‌‍​‍‌‍‌‍​‍​‍‌‍​‍‌‍​‍​‍‌‍​‍‌​‍​‍​‍‌‍​‍​‍​‍‌‍‌‍‌‍‌‍​‍‌‍​‍​​‍​‍​‍​‍​‍​‍​‍‌‍​‍‌‍​‍‌‍‌‍‌‍​。 猴场会议后,决定立即强 渡​‍‌‍​‍‌‍‌‍​‍​‍‌‍​‍‌‍​‍​‍‌‍​‍‌​‍​‍​‍‌‍​‍​‍​‍‌‍‌‍‌‍‌‍​‍‌‍​‍​​‍​‍​‍​‍​‍​‍​‍‌‍​‍‌‍​‍‌‍‌‍‌‍​。

乌江又名黔江,是贵州第一大河。 它发源于云南镇雄和贵州威宁的交界处,全长2000 多里,在贵州境内就约有1800 里,由西向东北,斜贯10 余县,流经川东、现为重庆的涪陵地区(这一段称为涪江)汇入长江。 两岸陡峭高山,江水波涛汹涌,河面宽达200 多米,窄处虽数十米,但水深流急,漩涡翻滚。 沿线荒芜,人迹罕至。 没有渡口、没有船只,很难过江,素有“乌江天险”之称。

国民党军的乌江防线长达200 里,占领了全部大小渡口。 因此,守军夸口称:

共军长途跋涉,疲惫之师必难飞渡。 60 年代初,我在北大念书时看过八一厂拍摄的反映这段历史的电影《突破乌江》,有两点印象很深刻:一是乌江真险,难怪古人云:崇崖如劈,悬壁临水。 红军强渡真不简单。 二是贵州军阀的“双枪兵”真无能,这样的天险都守不住,还能干什么? ! 必败无疑。 真没想到,看过电影40 多年后,居然来到了乌江边,考察红军是怎样突破这道天险 的。

中央红军当年是抢占了三个渡口,分三路渡江的。 一路是红一军团主力和红九军团,从余庆县回龙场渡江。 一路是红三军团,从开阳县茶山关等处渡江。

再一路是红一军团红二师先行在瓮安县江界河强渡,保护随军委纵队前进的中央领导人由此过江; 保卫中央、殿后的红五军团也由此过 江。

2003 年这一次,我们只能考察军委纵队过江的渡口,从猴场来到江界 河。 江界河离县城不到60 里,是瓮安河(即瓮水)与乌江汇合口,两水汇流,清浊分明,故取名江界河,渡口就在这个村的江边。 远远望去,仿佛到了长江小三峡。 瓮安县委党史办的老主任说:乌江穿越深山峡谷,流到这里,其险峻犹似三峡。 从南岸到江边渡口,要往下走10 多里陡峭的石山; 过江后也要爬10 来里的山路,才能上通往遵义的大道。 这里的江面不宽,但流速却很快。 两岸的山体均为墨乌色,整个乌江像一条乌青色的蛟龙由西向东奔腾而去。 因此,老百姓叫它为乌龙江。 老主任说:当年执行强渡任务的是红一军团红二师,师长陈光带着红四团逼近江界河的新老两个渡口,老渡口为大渡口,新渡口为小渡口。 两者相距五六里。 通过火力侦察,发现敌军防御重点在老渡口,于是决定佯攻老渡口,主攻新渡口。 1 日白天抢渡没成功,夜间组织突击队乘竹筏偷渡,大部被卷了回来。 2 日上午,根据军委指示,紧急抢渡。 突击队乘60 多个竹筏,在火力掩护下强行渡江。 当竹筏接近对岸时,昨夜到了对岸在石崖下潜伏的5 名勇士,突然向敌发起攻击,接应强渡部队登岸; 几股火力合击,特别是神炮手连发三弹,压住敌军反扑,过江部队乘势进攻,守敌全线溃退。 工兵迅速架起浮桥。 至3 日,军委纵队和红五军团相继由此过了乌江。 6 日,三路红军全部渡过乌江,向遵义进发。 至此,敌人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之南的企图,再次落 空。

我们来到江界河渡口。 它作为当年红军强渡乌江的纪念遗址,已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书记指着渡口上游说,不远处是峡谷口,因深切万仞,江涛咆哮,古书记载,其声如“过百万定兵车”,“伐三千之战鼓”,故名“震天动”。 在峡谷之巅已建成世界第一跨度桁式组合拱桥,即江界河大桥。 它的单孔跨度330米,水面高度263 米,居同类桥梁之首,气势非常雄伟。 诗人们称之为:彩虹横空挂,天堑变通途。 胡书记做“导游”,我们先乘小船去江界河南岸的“老虎洞”,看当年强渡乌江的勇士夜间偷渡过江的地方,再往前行就是“震天动”,激流咆哮如雷,名不虚传。 仰望大桥,似“彩练当空舞”。 回到渡口上岸后,乘车绕到山顶,漫步江界河大桥。 从桥上看江水,又如白色哈达在群山间飘逸,美不胜收。 真没想到,当年令人胆寒的乌龙,如今成了陶醉人的仙境。

以后的发展前景更为可观。 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乌江水电梯级开发的构皮滩电站已经动工,3 年后,江界河的水位要提高100 多米,原强渡乌江的渡口将被淹没​‍‌‍​‍‌‍‌‍​‍​‍‌‍​‍‌‍​‍​‍‌‍​‍‌​‍​‍​‍‌‍​‍​‍​‍‌‍‌‍‌‍‌‍​‍‌‍​‍​​‍​‍​‍​‍​‍​‍​‍‌‍​‍‌‍​‍‌‍‌‍‌‍​。 为了弘扬红军长征精神,使革命遗址继续发挥教育作用,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大桥南岸山坡上建设长征文化园,将红军烈士坟墓集中迁建红军烈士陵园,拟建强渡乌江纪念馆,开辟长征影像、红军文物、史料书画等厅室; 并在园区按红军三个方面军的行军路线,铺设5 公里的步道,采取摩崖、碑廊等方式,将县里征到的200 余幅老红军、老将军、老领导赞颂红军精神的题词刻上,供人们缅怀和观赏。 按设计,园区人文景观与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融园、馆、桥、峡为天然一体,建成具有旅游观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 我们殷切期望社会各界给予支 持。

胡书记的介绍,令人充满遐想。 昨天的乌江没有难倒瓮安人民。 我们衷心祝福今天的瓮安人民,充分利用乌江,作好致富的大文 章。

苍天不负有心人。 在2003 年没有到的茶山关渡口,于2014 年9 月下旬进行了考察。 这个渡口,当年说属于开阳县,新中国成立后划归遵义县。 因此,在遵义参加苟坝会议研讨会后立马赶到这里补11 年前未能来此之课。 25 日上午,我们到茶山关看乌江,关口高出江面300 多米,江面却异常狭窄,只有60米到100 米左右宽。 渡口两岸高山壁立、悬岩耸峙,水流湍急,被历代兵家称为“险渡”。 到这里,又一次感受到乌江天险的险境。 我坚持下行到江边去实地看看江面情况。 陪同的镇上老党史吴主任说,在关下的红岩洞中的石碑上还有一首古诗描述渡口之险。 我们往下走到山的半腰,看到了石碑,但字迹不清楚。 吴主任很熟悉这首诗,说此诗不短,主要几句是:乌江无安渡,茶山尤险极。 急流一线穿,绝岸千仞植。 过客始经此,南北疑咫尺。 勒马及峰头,目眩失魂魄。 下临不测渊,上峙悬崖壁。 四顾几无路,径绝石自辟。 因此,至今仍有“行尽天下路,难过茶山渡”之说。 吴主任介绍了红三军团从茶山关渡江的情况。 他说:当年红军强渡乌江,兵分三路,由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赶到茶山关渡江。 守卫乌江的黔军为防止红军过江,在北岸关口和沿江修满防御工事,架起枪炮封锁江面,还将渡口船只装上泥沙沉入江底,妄图据险扼守。 1935 年

1 月4 日,红三军团先头部队驰抵乌江南岸的茶山关和上下不远的楠木渡、桃子台等三个渡口。 深夜,红军趁对岸敌人麻痹大意入睡时,扒在大门板上悄悄渡江。 待沙滩敌人发现时,十几名已渡江的战士发起进攻,打死了扑向江边的敌人,剩余敌人忙向山上逃奔。 驻守关口的敌军见大势已去,全部弃阵而逃。

黔军苦心经营的阵地,一夜间土崩瓦解。 5 日,当地船工们捞起沉船,搭建浮桥,帮助红军过江。 三军团指战员以船渡骡马辎重和浮桥上过人的方式,3 天3夜渡过了乌江。 吴主任说:改革开放以来,遵义县修了至茶山关的公路,立了“红军抢渡乌江战斗遗址”纪念碑,建了红军烈士墓。 目前这里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瞻仰的人不 少。

至此,中央红军强渡乌江的3 个渡口,我考察了两个。 以后有机会再去余庆县回龙场渡口,尽量圆我的“长征行”之 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乌江   遵义县   遵义   瓮安   界河   天险   江面   贵州   渡口   江边   大桥   红军   军团   当年   主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