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章:不用巧智,返璞归真

今天学习到《道德经》第三章。

【老子•第三章】讲述的内容,已经进入到了天下治理的实践阶段了。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不去崇尚贤能的人,众人都一样,让百姓不去争抢名誉;

不去看重奇珍异宝,万物都一般,让百姓不去偷盗占有珍贵的东西;

不去表现人类的私欲,有平和之心,这个世界上的人才有平和之心,不会紊乱。

《道德经》第三章:不用巧智,返璞归真

老子这里的思想,强调的是无为。意识到高下,贵贱,长短,贫富,贪廉都是相对的,作为天下的治理,不适合去推动一方,从而造成另一方的波澜。

比如,一个社会崇尚贤能,处处树立贤能为表率,目标是让众人以此为表率,多出贤能。贤能会因此竞逐而出,因为竞逐,也会产生很多无序和危害。

贤能出现了。社会其他的“非贤能”,就会增多。以少量的贤能,带动大量的“非贤能”,是不现实的。违背了“道法自然”的原则。

一个社会看重金银财宝,一块沉香之木价值万金,就会引发社会的贪欲,让人们去追求更多的财富,失去本真。

同样,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比如皇帝,天天表现着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奢靡,就会让整个社会,呈现奢靡之风。无穷无尽的贪念就会引发。

《道德经》第三章:不用巧智,返璞归真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一定要让百姓心胸开阔平直,能够吃饱肚子,降低贪欲之念,强壮他的精神风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让民众处于没有心机没有欲望的状态。让一心一意玩奸诈权谋的人不敢实施诈术。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上面的人所作,都是符合道的规则,不强化某一点,顺应自然。这是无为之术,则百姓能够返璞归真,天下没有不能治理的。  

《道德经》第三章:不用巧智,返璞归真

  《道德经》第三章所讲的核心要素:就是返璞归真,让百姓淳朴善良。

而能够保证百姓返璞归真的办法,就是上面的“无为而治”。

无为,就是不要使用技巧,权谋,狡诈之术。上无为而下自作。

如果上面去强调某一点,下面必然会蔚然成风。这就好比是日月,一点点光晕,就会引起人间的巨大风浪。

无为的要害,就是让百姓归于真淳。当百姓处于真淳的精神状态时,社会做什么都会非常简单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道德经   返璞归真   光晕   贤能   权谋   奢靡   贪欲   表率   圣人   平和   老子   百姓   自然   社会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