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定要有一个怕的人”,这并不是一种高明的养育方式

毛妈平台投稿作者——北溟

教育学硕士。爱教书育己,也爱与你分享育儿路上的点点滴滴。


前几天在小区里碰到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在和奶奶争执。

孩子正在踢球,只穿了一件单衣,奶奶怕孙子感冒,非要给他加衣服。

“我热死了,我不穿!”小孩赌气把披在身上的衣服甩到地上。

奶奶“苦口婆心”地劝了几分钟,孩子就是不愿意穿。

过了一会,孩子爸爸走了过来,只说了一句:“你又想挨揍了?”

孩子只好乖乖地接过衣服,虽然满头大汗,还是不情不愿地把衣服穿上了。

奶奶一边给小男孩穿衣服,一边笑着对爸爸说:“我说话都不听,就怕你,你说什么都好使。”

“孩子知道怕就好,”一位站在一边的妈妈认同道:“现在的孩子都被宠着,要是家里再没个让他害怕的人,更没法管了。”

“孩子一定要有个怕的人”这是大部分中国家庭里普遍认同的观点,如果家里没有一个人能镇得住孩子,孩子就会变成自私自利的小霸王。只要在娃小的时候,树立起权威,以后管教起来就会容易很多。

可是,真的是这样么?


01

孩子有个怕的人,会慢慢失去自我

将四个孩子“打”进北大的狼爸,在做客《鲁豫有约》时,很骄傲地说:虽然他对孩子很严厉,他们都很怕我,但是孩子们个个都很依赖他,他们都“离不开”他,有什么事,都会先问他的意见。

孩子们的依赖,让他误以为是一种亲近。

他没意识到,凡事都要先问爸爸,这种做法,是孩子们缺失独立性的表现。

“孩子一定要有一个怕的人”,这并不是一种高明的养育方式


大人用强权威胁的方式让孩子变得“更乖”“更听话”,会让这种顺从渗入孩子幼小的灵魂里,结出盲从和依赖的苦果。

心理学界普遍认为“权威恐惧症”产生的原因,是年幼时父母太严厉。

从小在这种“你强我弱”权威模式下长大的孩子,成年以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遇到处于权威地位的人,都怀有最深的恐惧。

尽管年龄上他们已长大成人,但在心理上,他们还是那个“害怕和服从权威的孩子”。

他们被动地服从权威,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不敢捍卫真实的自己。

朋友小枫是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下长大的,也是出了名的“懂事听话”的孩子。

她说,这种“懂事听话”,确实为她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更多的,是痛苦。

在公司,她明知道领导的建议存在问题,不敢对领导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反对意见,还是硬着头皮去照做,出了问题被批,只能在心里默默流眼泪。

在家里,她让孩子吃饭前洗手,孩子爷爷说,在家不脏不用洗;她要孩子自己吃饭,爷爷总是主动喂饭……

虽然看到老人在教育孩子中存在的问题,但面对强势的“孩子爷爷”,她不敢说出不同的育儿意见。

父母,是孩子的保护者和引路人。

将这种“怕”当成了教育孩子的手段,并不会让孩子尊敬你,反而会让他们心生怨恨,在他有能力反抗的时候(例如青春期),出现叛逆等行为。

02

孩子有个怕的人,容易变成两面派

通常孩子在害怕的人面前,会是个乖小孩。这种乖并不是因为孩子觉得这个人说的话有道理,也根本没把话听进去。他们之所以乖,只是因为怕。

弗洛伊德认为,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不论对错,一定要遵从大人的意志,虽然短时间内能让孩子“听话”

但孩子被压抑的本性和情绪,会以另一种方式呈现。

“孩子一定要有一个怕的人”,这并不是一种高明的养育方式


知乎网友@鹿纹酱曾回忆小时候,坦言自己就是个典型的“小两面派”。

因为父亲的话,不容质疑,只许执行。

在父亲面前,他表现得绝对乖巧。

但是,只要在爸爸不在,简直是个小魔王。各种大闹天宫,用晾衣架打姐姐,或者说特别侮辱的话。

在“权威“面前表现得很听话的孩子,并没有学会规则,也没有养成好习惯,只是明白了,在谁面前该表演。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冒充者综合征,说的是有些人哪怕已经功成名就,依然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美国畅销书作者乔纳森·萨佛兰·福尔就曾经说过:“尽管我的书很畅销,我并不感到自豪。我觉得作品本身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读者也不是真的喜欢我。”

小时候就学会表里不一的孩子,长大后很难和别人建立真实的关系,他们甚至不敢做自己,因为他们会觉得,别人之所以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装得好。

03

不让孩子害怕,也能建立“权威”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

真正的“权威”,一定是建立在父母、孩子双方相互平等的基础上的。

这样获得的“顺从”,既完成了引导教育孩子的任务,又保护了孩子独立思考能力。

面对不听话的“熊孩子”,在你忍不住想要“发飙”的时候,不妨试试以下几步。

1给孩子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有个学生恶作剧,把墨水瓶放在门上,砸伤了神父的眼睛。

马修老师找到了真凶,却没有让他接受体罚。而是让他去照顾受伤的神父。

“孩子一定要有一个怕的人”,这并不是一种高明的养育方式


结果,神父拍着孩子的肩膀说:“你并不像他们所说的那样无可救药,其实你的内心是个好孩子。”

那一刻,那个“坏孩子”羞愧难当,从此改变了。

让孩子害怕于事无补,惩罚、训斥也只能事与愿违,平等和尊重才能让孩子懂得承担后果。

2原则之下,和孩子商量解决办法

我们与孩子产生冲突时,先告诉他我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再让孩子找一个彼此都满意的解决方法。

妈妈:来,把这条秋裤穿在里面。

孩子:我不穿!

妈妈: 这么冷的天,怎么能不穿秋裤呢?会感冒的。

孩子:秋裤太丑了,我不想穿。

妈妈:嗯,现在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不想穿秋裤,因为它难看。但是我希望你穿上,因为可以保暖,预防感冒。你能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孩子:我可以穿一条厚一点的裤子,这样我既可以不穿秋裤,也不会感冒啦!

3允许孩子“试错”

教育专家尹建莉说,没有哪一次错误是白犯的,即使相同的错误,每一次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

尹建莉女儿圆圆上幼儿园时,看到班上有好几个孩子是全托,圆圆也动心了。

尹老师不同意,她跟圆圆讲了很多道理,但孩子不听,还是想去。

于是尹建莉交了两个月的全托费,还置办了住宿用的毛巾、脸盆。

但是只过了三天,圆圆就不想住了。

尹健莉没有惩罚圆圆,更没有呵斥孩子:“我早就告诉过你,你不听!”

她只是笑着说好,不想住就不住了。

这样的“错事”,让圆圆学习到很多,她知道做重大决定前要深思熟虑,也要多听别人的意见。

“试错”,是孩子理解生活秩序的方法,是他们探索自我的重要一步,别让这种成长,扼杀在大人的权威下。

“孩子一定要有一个怕的人”,这并不是一种高明的养育方式


结 语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快乐成长,也希望孩子懂事听话。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将孩子一时的听话和服从,当成了“任务完成”。

可是,让孩子“怕”不仅不会让孩子听话,还会破坏孩子心目中令人敬重的父母形象。

艾默生说:“孩子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他从第一个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爱、陪伴和榜样示范。”

孩子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决定了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而父母正是孩子最初看到的世界。

在孩子心里真正树立权威的方法,是成为他们的榜样。

愿我们都做那个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父母。

用一言一行引导孩子,昂首阔步走向明媚耀眼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孩子   两面派   神父   教育孩子   听话   懂事   奶奶   害怕   面前   爸爸   父母   衣服   妈妈   意见   权威   方式   高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