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控制欲并非坏事,甚至还要适当培养?


——壹——

说起控制感,大家第一反应的可能是朱雨辰妈妈那样,凭实力让儿子30多岁的一直单身且脱单无望的:


为什么说控制欲并非坏事,甚至还要适当培养?


也可能是一些控制欲爆棚的让身边的人忍无可忍的人,比如知乎上这位答主(作者:李莞莞):


前天我妈妈让我帮她取个快递,在电话中她跟我说了取件码和快递名称,我答应她挂了电话立马去。


挂了之后,她又给我发了两条消息:

1.你就跟她说,我取一下xxx的快递,号码是xx,韵达。

2.你跟她这么说,我取一下xxx的快递,号码是xx,韵达。


最后我把快递取回来了,并告诉她我对快递员说:“取快递韵达xx号。”这一次,她没有骂我。

说到这里很多人觉得奇怪,既然快递已经取回来了,有什么好骂的?


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年冬天离家出走过几个小时,最后快冻僵了,被我爸爸找回来了,事情起因非常简单,我妈妈让我打电话给我大伯说一件事,叮嘱我一定要这样说,接起来之后跟我大伯寒暄了几句,最后说到正事,没有用她教我的语句,而是用同样意思不同表达说出来了。


就比如她让我说:你跟他说,我们的那个事情办的怎么样了?我跟我大伯说:我们的那个事情有结果了吗?电话还没挂,她就大发雷霆:“我不是让你这么说吗?!”我说:“那你既然有空,你为什么不说?你自己来打电话就好了呀。”最后我俩大吵一架,我负气出走。

但,这只是极端案例,叫做爆棚的控制欲。程度正常的,我们会称之为:控制感。

——贰——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列成阶梯式的层次,从下而上依次为:

为什么说控制欲并非坏事,甚至还要适当培养?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 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个层次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它们与生俱来, 并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水平,只有当下面层级的需求满足之后,才会依次产生上面层级的需求。

这个图中,其中处于第二层的“安全需要”,是人类对于“安全、稳定、依赖、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的需要”,它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心理需求。

安全需要呢,又被划分为“确定感、安全感和控制感”三个层级。

也就是说,达到控制水平,人们会感觉到最安全,心理也会得到最大满足,控制感是人的安全需要的最高层次。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最大的恐惧之一就是害怕失去控制,人类最强的动机之一就是拥有对我们生活的控制,获得并保持一种控制感。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控制感,所爆发出来的主观欲望,就是我们说的控制欲了。


为什么说控制欲并非坏事,甚至还要适当培养?

跟控制欲相伴随的是控制力,也就是你能实现自己控制目标的能力。


一个高控制欲,低控制力的人,会觉得世界充满不可控因素,变成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比如,有的人就是见不得老公在外面喝酒应酬,但又管不了人家,所以就丧失安全感,频繁地电话查岗,甚至焦虑失眠,暴躁抑郁。


而低控制欲,高控制力的人,自己明明能控制的事件却认为超出自己能力之外,会表现得极度不自信,也存在心理健康的问题。

说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健康的控制感,其实是个需要跟自身控制力匹配的东西。

二者配合适当,方能有益身心健康。


为什么说控制欲并非坏事,甚至还要适当培养?

在科学家的一次研究中,研究者们让养老院里的老人有更多的支配权,老人们可以自己决定如何布置房间、如何打发时间等,认为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控制感。

结果表明,拥有支配权组的老人总体情况表现得更为良好,身心都更为健康,并且与没有支配权组的老人来说,存在明显的差异。

所以,为什么姥姥奶奶们一来到咱们家,就喜欢先把一切按她们自己的习惯重新布置一番?她们在打造自己的安全感,为了她们的健康,由她们去吧。

——叁——

从育儿角度讲,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控制感,避免他们出现控制感和控制力不匹配的情况出现,二者失衡,会出现2种情况:


一种是习得性无助。这是控制感缺失的极端例子。


在心理学家Seligman 著名的动物实验中,有两组狗狗都要遭受同样电击,但是一组可逃脱而另一组不可逃脱。结果表明,不可逃脱组的狗很快就放弃了逃避的尝试与挣扎,并且当不可逃脱组的狗处于新的环境时,即便它们有能力逃脱——做出控制行为——它们也会放弃,它们已习得了无助感。


为什么说控制欲并非坏事,甚至还要适当培养?

然而将先前可逃脱组的狗转移到不可逃脱的条件下,它们会不断地尝试去逃脱,并没有像另一组的狗那样那么快就放弃了尝试。随后大量的重复实验证明,人和动物一样都容易受习得性无助的影响。

习得性无助的人,会被动消极、绝望悲观、坐以待毙、学习某些成功行为极为缓慢、体重减少和社会性退缩等行为,甚至会导致心理抑郁和身体健康状况下降。

育儿过程中,为了避免孩子习得性无助,我们往往需要帮他们一把。当他们充满斗志地去挑战一项任务,野心勃勃,却屡屡受挫时,如果这一任务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在在努力后能实现的范围,则需要家长适时伸出援手,帮助孩子去感受通过自身努力达成愿望的喜悦。

比如寒假来了,跟孩子做个阅读计划,设置几个阶段性目标,完成了就能拿到奖励。当孩子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完成,我们适时PUSH一下,帮助他们按预定计划达成目标,让他们感受到自律的能量,会潜移默化地增强孩子的执行力。


另一种就是不愿走出舒适区。


这是很多孩子都有的问题,不喜欢挑战稍有难度的作业,或者不喜欢玩竞争性的游戏,明明有足够的控制力却喜欢呆在舒适区,不愿设置高级别的控制感,缺乏进取性和创新性。


为什么说控制欲并非坏事,甚至还要适当培养?

这样的孩子,家长可以陪伴他们去体验高控制感从设置到完成的全过程,并在过程中适当的推动,以完成目标。

比如我的儿童高情商训练营中,有个游戏是爬梯子的游戏,是针对特别容易害羞的孩子设置的。

我们可以拿2张A4的白纸,家长和孩子每人一张,画成梯子的形状。在梯子上,我们跟孩子分别写上自己感到害羞的事,从底部开始,按害羞程度向上逐渐爬升。


为什么说控制欲并非坏事,甚至还要适当培养?

可以跟孩子约定,在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时,都去尝试勇敢地挑战一下。每完成一个,我们就划掉一个格梯子,同时跟对方分享自己的感受,并给自己一个小奖励。

那么,低龄的小宝宝们怎么办呢?

有一本低龄宝宝特别喜欢的绘本,我研究之后总结,它其实在帮助小宝宝们,以自己的能力打造内心的安全感。

为什么说控制欲并非坏事,甚至还要适当培养?

打开书的每一页,绿色大怪物都会有一个与形状和色彩有关的变化:黄色大眼睛、绿色鼻子、血盆大口、鲨鱼般的牙齿。巨大的绿色怪物就这样出现了。随着宝宝小手一翻,可怕的东西又走开了,给小读者带来一次视觉上的奇妙之旅。

为什么说控制欲并非坏事,甚至还要适当培养?

孩子们都害怕怪物,怕他们狰狞的相貌,怕他们恐怖的声音,怕他们庞大扭曲的身体,怕他们无恶不作的行为。

但是,这次与怪物的直面与以往任何一种经历完全不同——眼看怪物如何慢慢浮现,又眼看怪物如何灰飞烟灭,整个过程,将会由孩子们自己掌控,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每个阅读这个故事的孩子,都会反复去读,而且喜欢自己来控制翻页的速度,让绿色大怪物在自己可以掌握的节奏之下,“出现”或者“消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得到一种因为控制而带来的安全感。

不论如何,我们都需要认清当前的局势,知道哪些因素是自己可控的,哪些因素是不可控的,既能提高控制感,又能达到维护和促进身心健康的目标。

控制感和控制力,相伴相生,它们的最佳状态是达成一种动态的平衡。但这实属不易,需要我们有很强的情绪调节能力。要相信“谋事在人”的同时,牢记“成事在天”。比如,马上要春节了,这时候人们在减肥上的控制力会因为外界因素明显削弱,就不适合设置过高的目标,打破内心的平衡。你们说对吧?


为什么说控制欲并非坏事,甚至还要适当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支配权   层级   控制力   大伯   梯子   心理学家   坏事   怪物   安全感   快递   无助   层次   目标   能力   情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