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导致这孩子多次拒绝上学?父母忽略这一点只会越管越糟

是什么导致这孩子多次拒绝上学?父母忽略这一点只会越管越糟

01

前两天,有一个妈妈非常着急的联系到廖老思,说她的女儿又不愿意去学校上课了,而且,这已经是第五次“无故旷课”了,时间最长的一次直接两周没去学校,什么办法都用过了,一点效果都没有,经过和这位家长深入沟通,廖老思了解到她孩子大致的情况如下:

1. 从小成绩优异,经常受到老师长辈的表扬认可,在乎他人的评价和看法。

2. 自尊心强,听不得别人的批评或反对意见,容易闹情绪,耍性子。

3. 性格内向,不爱表达内心想法,什么事都藏在心里,缺乏安全感。

4. 定期会闹情绪,以至于不去上课(大多数为周一),心情缓和后又愿意回校上课。

5. 与弟弟关系良好,凡事会让着弟弟,懂得照顾弟弟对弟弟好。

6. 孩子常常只考虑自己(学习\作业),而不会考虑父母的感受,也不参与家中劳动。

7. 自从连续两周旷课后,由于父母\老师的体谅、妥协,而有得寸进尺的趋势。

8. 父母难以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并且觉得难以走进孩子的内心。

根据以上情况,经过廖老思团队分析认为,目前最重要也是最紧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有效排解负面情绪。

原因如下:

由于孩子性格内向,且不善于通过沟通、分享、倾述的方式,来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当这些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爆发”出来——闹情绪,耍性子,最后导致不愿意上学等。

也就是说,当孩子对内心负面情绪的承受能力到达极限的时候,她就会选择以“逃避”的方式,拒绝以外界接触(包括:拒绝和父母沟通,以及去学校上课等),只想自我封闭起来(什么事情都不想做);

直到孩子通过自我封闭\疗愈(比如看书,睡觉等)的方式,让心情得到缓解之后,才重新有勇气和精力回归家庭,和家人相处,以及返校上课。

是什么导致这孩子多次拒绝上学?父母忽略这一点只会越管越糟

但是,孩子的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注定将陷入反反复复恶性循环的“漩涡”,因为孩子以“自我封闭\疗愈”(关在房间不去上课)的方式来处理负面情绪,势必又会让孩子内心产生新的消极情绪——对于老师\父母的愧疚感或压力感;

所以,尽管也能暂时轻度缓解,但是要不了多久,孩子又将重蹈覆辙了,这就是孩子定期闹情绪不去上课的根本性原因。

02

那么,父母到底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有效排解负面情绪呢?

首先,这两件事情不要做:

1. 不要带有目的性的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其实,父母“让孩子说话”这个行为,就是在变相地对孩子施加压力——你有什么想法你说啊;孩子为了逃避压力,就会习惯性的选择闭口不谈。同类的情况还有(带有目的性的问):

(1)父母问孩子以后的梦想是什么?(2)父母让孩子发表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意见(3)父母问孩子想去哪里玩?(4)父母提议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等

总之,尽量避免带着明显目的性(企图改变孩子)的与孩子对话,这样不仅会增加孩子内心的压力,以及负面强化孩子自我否定的观念意识——父母这样老这么说,是不是意味着我的问题很严重?

我们换个场景来理解,这就像一个年轻姑娘,被一个小伙子问:“我想和你约会,你愿意我我一起吃个饭吗?”,女生为了逃避压力,当然就索性拒绝了。因此,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尽量要弱化目的性,自然而然的走进孩子内心,稍后会讲具体方法。

2. 不要用负面消极的视角责备孩子的行为。

比如说:

“你怎么又不去上课了?”“你怎么老是那么任性?”“你怎么动不动就生气?”“你怎么不收拾房间\不做家务?”

这些都是以负面消极视角来责备(诠释)孩子的行为,由于孩子的性格内向敏感,父母这种负强化的语言,会加深孩子自我否定的情绪——对,我就是这样的人,没救了。那应该怎么做呢?我们稍后会详细讲解。

是什么导致这孩子多次拒绝上学?父母忽略这一点只会越管越糟

那么,对于性格内向敏感,不爱开口说话,倾述自己情绪的孩子,父母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才能有效帮助孩子排解负面情绪呢?


03


其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可以通过交换“书信”的沟通方式,给孩子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

什么是“书信”沟通?

“书信”沟通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你来我往”,通过把自己(父母\孩子)心里想说的话,写在纸上,彼此交换内心的想法和意见,让彼此“心声”相互流通起来的沟通方式。

那为什么要用“书信”的方式进行沟通呢?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通过“书信”方式,可以留给孩子留出足够的空间,它不像面对面的谈话,父母一句话问过去,孩子就有立马要回答的压迫感;

而用书信沟通,孩子可以有充足的时间酝酿情绪,并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当孩子面对的压力非常小的时候,为孩子开口(动笔)倾述,就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这种沟通方式,非常适合性格敏感内向的孩子。

是什么导致这孩子多次拒绝上学?父母忽略这一点只会越管越糟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用“书信”沟通,也区别于手机短信或微信的沟通。

为什么?因为手机里充斥着大量的资讯(如:新闻、游戏、短视频、购物APP等),如果我们将心里想说的话,通过“短信”或“微信”的方式,发个孩子;

就无异于和众多手机APP应用来抢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可能随便翻看一眼就过去了(或继续刷视频了),因此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而一封情意绵绵的书信,寄托了父母无数的情感,躺在孩子的书桌前,不管孩子打不打卡,它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占据了孩子全部的注意力。

再说了,哪怕是基于好奇心,孩子打开的可能性也非常大——父母到底写了些什么呢?也就是说,孩子还没有真正看到父母所写的内容,她已经开始和父母沟通了,并且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因此,“书信”沟通的魅力如此之大,父母们怎么舍得不好好利用呢?

用“书信”沟通有哪几种形式?

尽管名字叫做“书信”沟通,但是形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最传统书信的形式;

比如:父母把想法写在一张信纸上,折好放在孩子的书桌上,既简单又方便,不过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一次性的沟通,比如说向孩子道歉,或者给孩子送上生日祝福等等。

相比传统书信,更值得推荐的是:父母也可以买一本非常精致(封面)的笔记本,父母写完之后,直接邀请孩子在第二张空白页处留言,或写下自己的想法;

是什么导致这孩子多次拒绝上学?父母忽略这一点只会越管越糟

而之所以说它更值得推荐,是因为它有利于持续性的沟通,一页页的倾述,可以记录彼此沟通的点滴,以及充分呈现出父母沉甸甸的关怀与爱,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哪怕是千年死水,也能激起浪花四溅,爱的力量,可以融化一切坚冰。


04


用“书信”沟通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目的性不要太强

首先要注意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目的性不要太强,不要开头第一篇就写:“我希望你如何如何改变?你的哪一点我不认同,你应该如何如何做等等”,特别是第一篇,一定要写得轻松愉悦,就像生活中的聊天一样,不要给孩子任何的压力。

(2)内容不要太多

其次,写的内容不要太多,尽量控制在500字以内,越简洁越好,遵循“少写多次”的原则(作者注:每天一篇,或每周一篇,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而定);

因为如果内容太多,会占据孩子太多的时间或注意力,就可能导致孩子把看妈妈的“书信”当作是很费力(神)的一件事,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排斥心理。

(3)用词不要太正式

另外,用词不要太正式太官方,父母尽量想象就是在和孩子面对面沟通,尽量口语化,以达到让孩子“见字如见人”效果。

(4)不要说教讲道理

最后,要时刻切记,通过“书信”方式和孩子沟通,并不是拐一个大弯(从“面对面”到“书信”)来和孩子讲道理,如果父母没有掌握孩子的心里动向,没有和孩子建立心与心顺畅的沟通桥梁,我想不管换那种沟通方式,也只能是新瓶装老酒,换汤不换药,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与孩子保持“书信”沟通的最根本目的,在于,让孩子可以充分的倾述自己的心声,以及充分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并且建立与父母良性的沟通环境。

因为只有这样,父母才拥有改变孩子的内在资本——如果孩子都不愿意和父母倾述内心的想法,不愿意把自己的内在世界交付于父母,我想,就算我们把“大炮”架在孩子的头顶上,也是没有效果的。

因此,通过“书信”和孩子沟通,就是通过父母的带动,为孩子创造一个倾述心声,发泄情绪的环境和通道,因此,让情绪流通,才是“书信”沟通最主要的目的。

是什么导致这孩子多次拒绝上学?父母忽略这一点只会越管越糟


05


那父母应该和孩子聊(写)点什么呢?

(一)谈谈自己的工作生活朋友圈

父母可以和孩子聊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最近认识了那些朋友,聊了那些话题,工作上是否有压力?生活中遇到了那些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当然,父母要把握好度,如果是太消极悲观的信息,就不适合传递给孩子),当孩子对父母越加了解,自然而然,孩子的心与父母的心距离就会更近一些。

另外,父母不要为了做这件事而做这件事,而应该把与孩子“书信”沟通,也当作是舒缓自我情绪的有效通道,并且享受其中,而不是单方面的坚持。

(二)聊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书籍、偶像等)

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不能只是关注孩子是否吃饱穿暖,也不仅仅是知道孩子的一些表面的兴趣爱好,而应该真正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孩子所感兴趣的东西;

比如说,孩子喜欢看书,父母可以了解孩子所喜欢书本的内容,这样,和孩子聊天就不愁找不到话题了。

另外,还可以有点到面地扩展孩子喜欢事物的元素(内容),比如说,孩子喜欢看某一作者的书,那么这个作者还写了那些书?(上网一查都能查得到),有哪些人生经历(如何坚持,如何拼搏,如何克服困难的等等),都可以细心收集起来,当做和孩子沟通的“引子”;

特别是一些比较正能量的信息,比如说作者的一些励志故事,父母不仅可以当中与孩子聊天的话题,而且,还可以借助这些故事来塑造孩子的性格和梦想,鞭策孩子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切记,孩子不是不爱沟通,而是和你聊不到一块去,其实孩子看书,就是和作者在沟通,孩子喜欢的事物,就是父母与孩子内心之间的桥梁,父母要好好利用才是。

(三)可以告诉孩子她做的好的地方

特别是当孩子表现不好,或者让父母感到不满意的地方,(由于孩子性格敏感)父母其实可以换个方式来表达出——告诉孩子她做的好的地方。

举个例子,比如说孩子“不爱做家务,不考虑父母的感受,只考虑自己”的这个行为,我们如果用批评的方式来表达,可能孩子就立马翻脸(生气)了;

所以,我们可以换个方式,换个场景,借助另外一件事情,来表达对孩子的期许(期待),比如,姐姐对弟弟很好,凡事都让着弟弟,我们就可以借助这件事情对孩子说:

“孩子,你对弟弟好,凡事让着弟弟,这说明你是一个凡事考虑别人的人,你会体谅别人的处境,并且主动提供帮助,这一点值得妈妈为你点赞哦”

总之,好习惯就像一个“帽子”,我们可以通过孩子的其他行为(哪怕有点牵强),先把这顶“帽子”扣在孩子的头上,赋予孩子行为新的定义(同理心、责任心等),孩子慢慢的就习惯了带着这顶“帽子”做出更多让父母认可的事情了。

是什么导致这孩子多次拒绝上学?父母忽略这一点只会越管越糟

当然,这里有一个小细节需要注意,妈妈千万不要对孩子说:“孩子你这件事情做得真棒,妈妈为你感到骄傲!”;

这样会让孩子误以为,只有妈妈骄傲了,她才有价值(或者妈妈才爱她),这样会导致孩子习惯性的把自我评价体系(对自己的评价)交给外界——我是怎样的人,你们说的算,大家喜欢我、关注我、认可我,我才有价值,否则,我就一文不值;

这就是不少孩子在上初中(或高中\大学)之后,当原来的成绩优势不存在了,或者说不再是同学老师们关注的焦点的时候,孩子自我评价体系就彻底崩溃了,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了。

那父母应该怎么说呢?应该对这样说:

“孩子,你这件事情做的真棒,你一定很为自己这样做感到骄傲吧!”

这样孩子的动力以及自豪感,是源于自我内在的评价——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这一点更重要。

(四)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态度)

当然,如果涉及当原则性的问题,父母也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没必要藏着掖着,可以坦诚的告诉孩子:

“你这件事情,妈妈很不满意”

“你这种做法,妈妈不认可”

“妈妈理解你的难处,但这件事情,妈妈认为这样做不对”……

切记,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态度,一定要点到即止,不要重复唠叨,也不要奢望能够说服孩子;

其实,大人们表达清楚了自己的态度,孩子自然心里有数,没有必要纠结于某个问题,彼此唇枪舌剑,争论不休,既伤了和气,也于事无补,何苦呢?

因此,父母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然后转身离开,留给孩子一个干脆利落的背影,反而更能够引发孩子的自我反省——我是不是真的做的不对呀?

是什么导致这孩子多次拒绝上学?父母忽略这一点只会越管越糟

孙子兵法说,“兵贵胜,不贵久”就是这个道理,用大白话说,就是速战速决——孩子都没有来得及生气,我方的态度就已经表明了,而且及时退出“战场”,不给孩子与我方“对抗”的机会,这一招,不得不说是非常高明的。

(五)做好长期单方面“作战”的准备

最后,父母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不要奢望坚持两个星期,就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正如俗话说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富有足够的耐心。

同时,时刻紧抓当下的主要矛盾——建立于孩子良性的沟通,并且有效帮助孩子排解负面情绪,那么其他的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作者注:以上文章中所涉及的与孩子沟通\相处的技巧,不仅限于“书信”沟通的方式,也不仅限于排解孩子的负面情绪;父母可以在充分理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融会贯通,并灵活运用于培养塑造孩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生搬硬套,应该要有自己的思考感悟,思考感悟越多,孩子的改变就越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父母   孩子   这一点   目的性   书信   负面   弟弟   内心   情绪   想法   压力   自我   妈妈   方式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