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深陷手机游戏泥潭无法自拔?改变自我意象才是在真正帮孩子

01

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比起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更让父母感到揪心和担忧的,莫过于孩子拒绝接受父母的正面影响和改变。

比如有的孩子,表面上答应父母以后不再玩手机了,但是背地里却还是偷偷的玩,要么是把手机带去学校玩,要么是晚上睡觉的时候躲在被窝里玩;父母的唠叨和管教成了孩子的耳边风,在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中,父母往往是输的一方。

孩子深陷手机游戏泥潭无法自拔?改变自我意象才是在真正帮孩子

导致孩子深陷手机游戏泥潭无法自拔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斯维尔.梅尔兹在其著作《个性的改造——心理控制学》一书中写到:

“一个人的反应、感觉和行动,永远是根据他对自身和对周围环境的想象而进行的。”

也就是说孩子之所以拒绝改变,实际上孩子只有一半的责任,而另一半责任在于孩子所生活的(周围)环境,以及父母对孩子自我意象的正确引导。

换句话说就是,如果孩子的自我意象没有被改变,那么孩子的行为自然也无法被改变。

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没日没夜的唠叨以及不厌其烦的管教,却仍旧无法改变孩子的自我意象呢?首先,我们先要明确一下什么是自我意象?

什么是自我意象?

自我意象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大多数父母,之所以无法改变孩子的自我意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父母总是通过批评、说教、训斥、责备、唠叨、埋怨、讥讽甚至打骂等方式,不断地强化孩子负面消极的自我认知(意象);

孩子深陷手机游戏泥潭无法自拔?改变自我意象才是在真正帮孩子

也就是说尽管从表面上看,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似乎是丰富多样的,但实际上却殊途同归——使得孩子产生了自我否定,以及对父母排斥、抗拒的心理。

有的父母可能要喊冤了:不对呀,我对孩子的管教明明是很积极正面的呀,我会经常对孩子说,你不要老是玩游戏,你要听话一点,你要努力学习,你要为爸妈争口气……

正如心理学家们所做的“想象力”测试一样,当有人对你说:“你不要想蓝色”,估计没等话音全落,你的脑海里早已全是蓝色了,正如梅尔兹所说:

“(人的)神经系统无法分辨一种体验是想象出来的,还是真实的。在这两种情况下,它都按照大脑所得到的资料自动地做出反应。”

因此,尽管父母对孩子强调的是:“你不要老是玩游戏,你要听话一点,你要努力学习,你要为爸妈争口气……”

孩子深陷手机游戏泥潭无法自拔?改变自我意象才是在真正帮孩子

但是这些话(资料)听进孩子的大脑里被自动反应之后,所转化出来的信息却是:

1.我是一个沉迷游戏无法自拔的孩子。

2.我是一个反叛的不听父母话的孩子。

3.我是一个学习不够努力懒惰的孩子。

4.我是一个让爸妈失望不争气的孩子。

……

而当孩子反复接收到父母这种消极负面的暗示时,孩子就会通过不断地自我想象来催眠自己,并对“我是这样的人”信以为真;这就是孩子拒绝接受父母正面的影响,且拒绝改变的根本原因(真相)——试想一下,父母给予孩子的全是负面消极的暗示,孩子又怎么可能做出正面积极的反馈呢?

02

为什么父母不愿意帮孩子建立正面积极的自我意象呢?

1.焦虑

父母在焦虑情绪的刺激以及煽动下,往往任由自我消极情绪泛滥,脱口而出的“训斥和责备”,往往跑到了理智的前面,压根顾不上帮孩子建立积极自我意象了。

孩子深陷手机游戏泥潭无法自拔?改变自我意象才是在真正帮孩子

2.习惯

人是习惯性的动物,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往往会遵循过往的经验或习惯。比如父母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所受到的父辈们的传统教育——父母怎么教我的,我就怎么教孩子。

又或是,习惯性地对孩子的不良或成瘾行为进行批评和责备(骂),就像有的父母所说的:“我也知道我的脾气不好,但是,我就是忍不住要骂他(孩子)一顿!”

3.观念

不少父母仍旧信奉“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旧有的观念。他们下意识的认为,想要孩子做出改变,就必须让孩子感到“难受”或“痛苦”,这样孩子才会长记性;

但是,父母忽略了,孩子在“打骂教育”下所长的“记性”不一定是好记性,也可能是负面消极的“记性”,而且这种“记性”(自我意象)一旦形成,想要改变过来,就没那么容易了,正如俗话所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这个道理。

不少孩子在父母错误观念的管教之下,而发展出的叛逆、离家出走、自残、自杀甚至弑亲等行为,所酿成的悲剧,不在少数。

孩子深陷手机游戏泥潭无法自拔?改变自我意象才是在真正帮孩子

03

那么父母到底应该如何帮助孩子重建新的自我意象呢?

首先,父母自己先要建立一个积极正向的自我意象(正确的思维观念)。如果我们自己满脑子都是消极负面的自我意象,那么重建孩子新的积极正面的自我意象,那就变成了空中楼阁,无从谈起了。

其次,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人体的神经系统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再次重申:神经系统是无法分辨出真实的体验和生动想象的体验,因此,除了以心理图像来培养我们(或孩子)的新优点与新态度以外,并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

正如梅尔兹在其著作中写道:

“假如我们在心底想象着我们正在使用某种方式做事情,就几乎等于我们在实际上做着事情,因为心理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使做事情的技巧不断完善。”

著名心理学家范戴尔,曾经做了一个严密控制的实验,也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

他让参与实验的人,每天坐在靶子面前,想象着自己真正投射飞镖,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这种心理的投射飞镖练习的效果,一点都不输给实际性的练习,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其精确性几乎是一样的。

孩子深陷手机游戏泥潭无法自拔?改变自我意象才是在真正帮孩子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而言,逼真的想象练习,几乎等同于事实。

而我们的想象力之所以有这般的功效,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人体内部拥有一个自动搜索答案“智能反应机器”,它就相当于电脑的搜索引擎;

我们只需要输入一个“关键词”(目标),然后再按一下确定键,电脑就会自动搜索并呈现与该关键词相关的信息和资料,供我们择优选取,而它是怎么找到那么多资料的,则不需要我们费心,我们只管享用即可。

我们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说,我们要伸手拿起桌上的一杯水,实际上,我们只需要在大脑里有一个“拿水杯”的意识,我们的手自然就伸过去,精准的将其拿起,并且完成喝水的动作;

孩子深陷手机游戏泥潭无法自拔?改变自我意象才是在真正帮孩子

而这个过程,我们压根就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知道,这一动作需要牵涉到哪些肌肉(估计只有解剖学家才清楚),退一万步说,就算我们知道,我们也不会傻傻地自言自语说:“我必须收缩肩膀的肌肉,才能提起手臂,我必须收缩臂上的三头肌,才能让手臂伸出去……”

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追踪目标机器的先驱者威诺博士在解释以上现象时所说:

“(人)脑所做的事是选择目标,经过欲望而付诸行动,再将消息传给体内的自动机器,以促使你的手不断地修正路线。”

梅尔兹也强调:

“一旦修正或成功的反应形成之后,正确的反应便牢记在心,可备以后之用。”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有过无数次的拿水杯的经历,当然,在小的时候,也可能有过失手将水杯打翻的经历;

孩子深陷手机游戏泥潭无法自拔?改变自我意象才是在真正帮孩子

而这一切(失败的经验)早已记录在了我们身体内的“智能反应机器”中,同时被记录,还包括过往我们成功拿起水杯的经验,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的答案早已在心中,我们只需要通过想象力,将其唤醒并调用即可。

我们再回到父母如何通过重建孩子的自我意象,以帮助其摆脱对手机游戏的依赖这一问题上。同样的道理,答案早已在我们心中,因为我们在和孩子相处的无数个日日夜夜中,早已试过了各种有效的以及无效的管教方法;

遗憾的是,大多数父母永远只停留在试、试、试的阶段,而没有真正的开启自我内心的这一“智能反应机器”——通过想象力向自我内心寻求解决方案,别忘了,逼真的想象练习,几乎等同于事实。

04

父母到底应该怎样借助想象力,唤醒我们身体内部的“智能反应机器”,以重建积极正面的自我意象呢?如何才能让这台“智能反应机器”服务于自我以及孩子的成长与改变呢?

佛斯狄克博士曾说:

“替自己画一幅失败的画像,就足以使你不可能胜利;替自己生动地画一幅获胜的画像,就足以帮助你大步地迈向成功之路。伟大的人生开始于你心里想象希望你做什么事,成什么人。”

具体怎么做呢?

1. 每天花30分钟的时间,自己独自一人,在不受他人干扰的情况下,尽量放松自己,尽量使自己舒适下来,然后闭上眼睛,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

孩子深陷手机游戏泥潭无法自拔?改变自我意象才是在真正帮孩子

2. 尽量让我们心里所想象的事物,接近于实际经验。比如回想曾几何时,我们说过的某句话,或者某个行为(做法),对孩子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和作用(比如,能够让孩子心甘情愿放下手机,配合父母去做某件事的经历)。回忆并想象当时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具体说了那些话,做了哪些事情?孩子的反应是怎样的?

总之,不要遗落任何一个可以努力想起的细节,这些都将是我们重新输送给大脑的“自我意象”升级或更新的资料,它将决定我们,在反复练习之后,得以不假思索做出正确的行为来。

切记,没有任何人,比你过往的经历,更忠诚于你,因此,如果我们不对过往经验加以利用的话,那简直是暴殄天物啊!

3. 请记住,想象环境的细节非常重要,为了实际的目的,你必须制造实际的经验。你想象得越生动、越细腻,你做这个想象练习就越接近实际经验。

4. 另外一件事情同样非常重要。那就是在这30分钟内,你“看到”的自己的行动和反应必须是适当的、成功的和理想的。

换句话说,你可以允许自己适当的“异想天开”,不要担心自己明天是否真的能够做到,或者孩子的反应是否真的会配合(作者注:如果孩子不配合,这又将是重新给大脑输入新的信息和资料的机会,就像我们小时候把水杯打翻的经历,实际上,就是给大脑输送了下次“避免打翻”的经验,因此不管成功与失败,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只需要告诉自己:“今天这30分钟,我要想象自己正在这样做。”,想象着我们已经是自己所希望成为的那个人,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孩子会有怎样的反应和改变(例如:逐渐减少玩手机游戏的次数等)。

5. 有必要明确的是,我们做这个想象力练习的初衷,主要是基于通过父母自身的改变(自我意象的调整),以重拾积极正确的教养方式,从而达到改变孩子的不良(或成瘾)行为的目的;

孩子深陷手机游戏泥潭无法自拔?改变自我意象才是在真正帮孩子

如果家长们希望孩子自己也能够学会并掌握这种方法,则需要先与孩子建立和谐、有效的沟通,以及彼此信赖且良好的亲子关系作为基础,而这部分内容,我们在专栏课程《13招让孩子心甘情愿放下手机》中,已经详细讲解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6. 以上所做的练习,其根本的目的在于,将新的“记忆”或贮藏信息送进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而当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我们将会惊奇的发现,自己(当下的思维以及行为)与原来的行动全然不同了,而且完全是自动自发的,并不需要耗费多大的力气,而这一切,则是这一练习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关注我@廖老思父母加油栈,教你轻松帮孩子戒掉手机游戏,5000个成功“戒瘾”案例,提炼最实用、有效的方案技巧给你。点击下面的【精品课】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凭专栏购买截图发私信,可以领取廖老思亲自整理的《常见育儿问题解决方案》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意象   自我   孩子   目的   水杯   泥潭   记性   想象力   消极   负面   大脑   父母   正确   机器   经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