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懂得那么多道理,却还是教不好孩子?懂这招胜过攻略无数

文|廖老思(专注于家庭教育,有该文原创版权,欢迎转发收藏)

01

不少妈妈很郁闷:这些道理我都懂呀,这些方法和技巧我都试过了呀,为什么孩子就是不听我的话呢?叫他往东他偏往西,分分钟可以把你气得“脸抽筋”。

还有家里的那个“死鬼”,一点也不合作,整天就知道玩手机;不仅婚前的浪漫,早已没了踪影,而且经常一句话不对付,就脸红脖子粗地对我怒吼,一点都不念旧情,问题到底出在哪?

看了那么多育儿文章、婚恋技巧,难道真的只是在“消费”焦虑?为什么这些被教育专家们口头担保的“妙招”、“技巧”、“法则”、“攻略”,一到实战运用就不灵了?

其实,不是专家的方法不管用,而是我们大多数父母,缺少了使用这些方法与技巧的条件。方法和技巧有点像古代武士的“招数”,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些招数的运用,他是需要内在条件支撑的;

比如说,同样的招数,用在一个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身上,和用在一个内功深厚的大侠身上,效果当然就天差地别;

因此,我们懂得了很多道理,知道了很多方法和技巧,就以为自己能够在婚恋、育儿的战场上所向披靡了,那未免太天真了;修炼内功,才是取胜的关键

为什么你懂得那么多道理,却还是教不好孩子?懂这招胜过攻略无数

02

那到底什么是“内功”呢?需要哪方面的内功来支撑我们外在的招数呢?两个字:快乐。

我们回想一下,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爸妈讲道理?甚至还没等开口,就一脸不耐烦的情绪,因为和父母沟通,孩子感觉不到快乐;

为什么老公(或妻子)经常和自己对着干?因为我们给老公(或妻子)传递的情绪是不快乐?甚至是痛苦的;为什么无法包容接、纳孩子的错误?因为我们内心焦虑,无法给自己制造出快乐的“定心丸”。

快乐二字虽简单,但其重要性却不容低估。哈佛心理学家研究快乐与犯罪行为的关系时发现,大部分罪犯都出自不快乐的家庭,而且他们和别人的关系一直都不快乐。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者对“挫折”研究十年得到一个结论:

“我们对于他人的不道德与敌视源自于我们本身的不快乐。”

心理学家辛德勒博士曾说:

“一切精神病的肇因,只是起于不快乐,而唯一的药方就是快乐”

因此,让自己“快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大多数的父母都热衷于寻求方法和技巧,热衷于具体的招数——比如孩子叛逆怎么办?孩子厌学怎么办?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怎么办?或者老公对我爱理不理怎么办?老公对我说话不耐烦是不是不爱我了?

于是我们上网收集了各种方法、技巧和攻略,唯独忘了问问自己,此刻,我真的快乐吗?我如何才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快乐呢?在我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或伴侣身上的时候,我们唯独忘记了,好好的爱自己。

为什么你懂得那么多道理,却还是教不好孩子?懂这招胜过攻略无数

有人可能会问,爱自己真的那么重要吗?当然重要!正如著名家庭教育治疗师萨提亚所说:

“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他又怎么会知道该如何爱别人呢?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爱自己才能爱别人,自信和自私不是一回事。”

同理,如果我们自己都没办法让自己感到快乐,有怎么能把快乐愉悦的情绪,传递给我们的孩子和伴侣呢?

如果我们与孩子以及伴侣的相处沟通,都是弥漫着不快乐的因素,和谐家庭的建立,亲密关系的维系与提升,不都成了空中楼阁了吗?

因此,想要改变孩子(或伴侣),先要改变自己;想要让婚恋、育儿的方法技巧管用,首先要修炼“内功”——掌握让自己快乐的秘诀。

那具体怎么做呢?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清楚,导致我们无法拥有快乐的因素有哪些?

03

1. 低自尊状态下的错误信念


这段时间,不少网友被李晨和范冰冰分手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其实,在前不久他俩一同参加的某档综艺节目时,就已经显露端倪。

节目中,按照游戏规则,范冰冰被分到另外一组,李晨为了拉拢力量(当然也可能是为了节目效果),于是指着范冰冰喊道:“我就找你,过来,站到这儿来,快点儿!”,语气强硬,大男子主义作风彰显无遗;

说罢,范冰冰被气得眼泪直打转,李晨意识到自己出言不妥,赶紧上前安慰,并试着帮她擦拭眼泪,但是范冰冰毫不领情,将李晨的手甩开……

为什么你懂得那么多道理,却还是教不好孩子?懂这招胜过攻略无数


以上是故事梗概,但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李晨和范冰冰都暴露出了同样一个问题,就是他们的快乐,都过度依赖或取决于对方。

对李晨而言,似乎只有范冰冰时刻站在自己这一边,他才感觉到快乐(满意),也就是说,他所追求的快乐模式是“向外索取”的模式——你给了我想要的,我就快乐。

而范冰冰则是将自我快乐的决定权,交由对方定夺——对方表现满意了,就感到快乐;而如果对方没有表现得让自己满意,我就不快乐,甚至生气、难过、悲伤;

尽管他们两人都是娱乐圈的大咖,但是,在追求自我快乐的修炼上,却还是一个菜鸟;虽然事业上如鱼得水,但是在自我情绪认知上,却处于低自尊状态,正如萨提亚所说:

“我们的自我价值感与如何标定一段爱的经历,和对爱有着怎样的期望关系密切。我们的自尊程度越高,将越少依赖于伴侣给出持续而具体的爱的证据。

相反,自我感觉越差,将会越多地依赖于对方提供的持续保证,而这些持续的保证可能导致对爱产生错误信念。”

因此,阻碍人获得持久稳定快乐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低自尊状态下的错误信念——自我内在的快乐过于依赖或取决于他\她人。


2.对快乐的追求主动设限(条件)


在《非诚勿扰》某期节目上,有一个女嘉宾对男嘉宾调侃道:“(如果)你需要女性金钱上独立,情感也独立,各方面都非常独立,那还要你干嘛呢?”

情感导师黄菡当场怒怼:“这话我就不太能同意了。”并且严肃地说道:“那你一个女人不独立,你连你(自我)都没有,你在哪呢?”“我要我们在独立的时候,彼此相爱不可以吗?”,说罢,观众席响起了热烈掌声。

为什么你懂得那么多道理,却还是教不好孩子?懂这招胜过攻略无数


黄菡老师所强调的“女性要独立”,实际上正说明了,我们对快乐的追求应该独立且主动,而不应该依赖或取决于外界的条件(自我框定设限)——不管你是否能够满足我的要求,都不应该成为阻碍我享受自我内在的快乐的因素。当然,如果外在条件也恰好满足,那自然更好了。

其实,很多女性同胞这种放弃自我独立(享受内在快乐)的观念,不仅出现在择偶标准上,还频繁出现在育儿以及与伴侣的相处上;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有妈妈这样抱怨:“哎,烦死了,这孩子不争气啊,成绩排倒数,还不听教,整天玩手机游戏,气死个人!”,其实,这就相当于将自我内在快乐的决定权,交由孩子或伴侣来定夺,又何谈独立呢?

为什么你懂得那么多道理,却还是教不好孩子?懂这招胜过攻略无数


还有的家长甚至天真的以为,只要孩子上初中住宿了,我就可以松口气享受生活了;结果孩子上了初中,家长又面临了一大堆新的问题,于是又对自己说,要是孩子考上大学了,我就能够放下心来追求快乐了;

但是等孩子考上大学后,新的担忧又出来了——孩子能不能找到好的工作?什么时候能谈对象结婚生小孩呢?总之,父母所追求的快乐似乎总是遥遥无期,原因在于,父母把追求快乐这事,附加了无数外在的条件,当然就可望而不可即了。

其实,快乐是一种可以培养的心理习惯。正如亚伯拉罕·林肯说:

“人只要心里决定快乐,大多数都能如愿以偿。”

心理学家马修·杰波博士也说道:

“快乐纯粹是内发的,它的产生不是由于事物,而是由于不受环境拘束的,个人举动所产生的观念、思想与态度。”

也就是说,如果你一直要等到有“值得”让自己感到快乐时机,那么,你很可能永远得不到快乐。因为快乐不是努力换来的奖励,也不是对自我美德的报酬

正如心理学家司宾·诺沙说:

“(快乐)它本身就是一种美德;我们不因为能抑制欲望而感到快乐,相反的,我们是因为快乐而快乐,因而我们能克制欲望。”

因此,在追求内心快乐的路上,放弃自我内在快乐的独立,过于依赖他人,或将快乐的决定权,交由他人定夺的行为以及观念,都是要不得的。

为什么你懂得那么多道理,却还是教不好孩子?懂这招胜过攻略无数



3.在心中设置太多“不快乐”的定义


沟通大师葛雷格里・贝特森在《朝向心智生态学》一书中,讲述了一个关于他女儿的故事:

有一天,女儿走到他面前,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爸爸,为什么东西总是很容易就乱了?”

贝特森便问道:“宝贝,你说的‘乱'是什么意思呢?”

女儿回答道:“爸爸,‘乱'就是指没有摆整齐,来看看我的书桌,东西都没有固定的位置,那就是乱;昨天晚上我可是花了好长时间才把它们摆整齐,可就是没办法保持好,它们太容易弄乱了!”

听完女儿的抱怨后,贝特森就跟女儿说:“那什么是整齐,你摆给我看看。”

于是他女儿便开始动手整理,把书桌上的东西都摆放好,然后说道:“爸爸你看,现在它整齐了,可是没法保持很久。”

贝特森又再问她:“你看,如果我把你的水彩盒往这里移动十二英寸,你看好不好?”

女儿回答说:“不好,这样子书桌又要乱了,你最好让桌面维持‘规矩’的,不要出现那些‘越轨'的情况。

随后贝特森又问道:“如果铅笔移动下位置呢?”

“你又把桌面弄乱了。”女儿回道。

“如果我把这本书打开呢?”他继续问道。

“也是乱。”女儿回道。

这时,贝特森笑了,告诉女儿:“宝贝,那不是东西容易弄乱,而是你心中对乱的定义‘太多'了,但是对于整齐的定义却只有惟一的一个。”

为什么你懂得那么多道理,却还是教不好孩子?懂这招胜过攻略无数


这样的现象是不是也经常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对快乐的定义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达到自己的目标或条件;但是对不快乐的定义却有很多,比如:

1. 孩子没有完成作业,没有按时睡觉;

2. 孩子考试没考好,而且还不用心复习;

3. 孩子整体手机不离手,把老妈的话当耳边风等等。

总之,我们有太多的理由不快乐了,我们就像一个负面情绪自动播放机,一旦遇到了心中预设的场景按钮,不快乐的情绪喷涌而出,把自己淹没在愤怒的大海里。


04


那如何才能够让自己随时随地享受内心无条件的快乐呢?


心理学家梅尔兹在其著作《人性的开拓》一书中,给出了以下8点建议:

一、我要尽可能的快乐。

二、我要对别人更加友善。

三、我对他人要少苛求,对他人的错误、失败、过错要多加容忍,对他人的行动要寻求可能的最佳解释。

四、在可能的范围内,我的行为方式要表现得仿佛成功果实垂手可得,而且我现在的个性就是我所希望的个性,一切的行为与感觉要朝着这个新个性加以练习。

五、我不让我的观念将事实染上一层悲观或否定的色彩。

六、我要练习每天至少微笑三次。

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的反应要尽可能地镇定明智。

八、对于无法改变的悲观与否定的“事实”,永远不去想它。

为什么你懂得那么多道理,却还是教不好孩子?懂这招胜过攻略无数


快乐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不管我们有没有注意到它,它就在那,对我们不离不弃,随时等着我们上前拥抱;同时,它又是那么的低调,低调到竟然让人们不自觉的把它忽略了;

而它又是那么的重要,重要到没有它,所有的已被论证的方法、技巧和攻略,都失去了本身该有的价值。

总而言之,“快乐”是打开孩子内心的钥匙,更是提升亲密关系的有效通道,因为追求快乐,是人类所有行为的原动力。

我是廖老思,专注于家庭教育,擅长解决孩子玩手机、游戏、叛逆、厌学等问题;感谢关注,有你的关注,家庭教育在科学化的路上会更进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5

标签:孩子   内功   心理学家   家庭教育   招数   伴侣   情绪   道理   定义   不好   独立   女儿   条件   自我   攻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