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火线》:美国大都市是如何成为犯罪天堂的?

如果你想了解美国城市的问题,那么美剧《火线》肯定不是不能错过。

这部拍摄于2002年-2008年的美剧,讲述的是美国城市巴尔的摩的犯罪故事。

巴尔的摩不如纽约、华盛顿、洛杉矶、芝加哥等有名,但也不是一座寂寂无名之城。它离首都华盛顿不过60多公里,是美国东海岸传统的工业和港口城市。历史上,它是美国国歌的诞生地,也曾短暂做过首都,曾位列美国第三大城市。

有趣的是,它也很可能是中国人登录美国的第一个地方,至今还有广州区(canton district)。

随着美国工业化的转型,巴尔的摩也进入了衰退之路。但借着优越的地理为例,它并没有像底特律或者芝加哥那样衰落,至今,它拥有全美最顶级的医学院霍普金斯医学院,最繁华的机场之一华盛顿-巴尔的摩机场,也是互联网科技的重要 ,大部分海底电缆也都从巴尔的摩进入美国。

它所在的州马里兰州成为美国最富裕的州之一。巴尔的摩都会区人口280.8万人,人均GDP69444美元,住户收入中位数77394美元,而美国的人均GDP才6.2万美元。

但是巴尔的摩依然留下了疮疤,那就是它的市区,那里是个发展的黑洞,它的人均收入是最低的,也是治安最差的。巴尔的摩是大城市中按人口比例谋杀案最高的城市,2017年有343人死于谋杀,达到每十万人有56人。从平均收入低于中位收入也可以看出, 巴尔的摩贫富差距很严重,高收入阶层把平均收入拉高了。


美剧《火线》:美国大都市是如何成为犯罪天堂的?

人口分布图


美剧《火线》:美国大都市是如何成为犯罪天堂的?

犯罪分布图


而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黑人。巴尔的摩独立市人口74万,黑人占63.7%,白人占29.6%,西裔占4.2%。而大部分的黑人,都居住在巴尔的摩市区的东西两区,这也恰恰是犯罪率最高的地方。郊区和南北两区,则是白人富人居住地,治安好,环境好,是旅游巴尔的摩的打卡地。

当然,议员、市长、警察局长,大部分部门的头头也都是黑人,因为黑人选黑人,从选票上PK,白人最多也就是副手而已。警察是黑人,当然,毒贩、街头混混,杀手,也都是黑人为多。吸毒者,也是黑人为主。当然也有些地方比较白,比如巴尔的摩第一大报《太阳报》编辑部,这里大部分的人成了白人。著名的犯罪律师levy也是白人。第二季的码头工人大部分人是波兰裔的白人。主角之一Jimmy也是爱尔兰的白人。所以这部电影无关黑白。


罪恶的巴尔的摩,只出现在犯罪、枪击和贩毒的新闻里,当然,也是美剧《火线》的主角。在这部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民主政府的无力,社会罪恶的惯性,以及个人力量的渺小,到最后,所有人都成了恶的工具。

三个关键词

一、穷人

巴尔的摩的第一个关键词无疑是穷人,而穷人,大部分是黑人。这是一座黑人为主的城市,街头巷尾,更是站着很多街头混混。他们往往一无所有,连父母可能都不健在,虽然是贩毒,但每天也得正常上下班,不然也得喝西北风。

白人也是如此,码头工人没有工时,只能寄住在父母家里,而码头工会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帮助工人,最后也只能靠着走私、偷窃,贩卖毒品来维持。

当然,再穷,美国也有救助机制。相比较经济上的困窘,精神上的穷,也许是最可怕的。黑人世世代代居住在那个地方,没有眼光,没有 新鲜的血液,毒贩们教导他们站在街头就是唯一的出路,而他们自己,从小也在街头混着,为未来做准备。白人警察、学校老师虽然有一份较好的工作,但是他们已经对这个城市绝望了,教育体制压得他们能够完成指标就阿弥陀佛,根本不会想办法怎么教育孩子。如果学校也帮不了穷孩子,那么他们也就只有退学,或者准备着毕业后回到街头。


到第四季的时候,巴尔的摩当选了一个白人市长,因为他承诺打击犯罪,一定要把犯罪率降下来。可见种族身份政治也并不一直灵验,黑人活不下去,只需要强力者。当然,进了巴尔的摩这个大染缸,就算是白人市长也无用。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关键词:体制。

巴尔的摩的腐败不是一直如此的,祖上富过,而且超级富,不但白人富有,黑人也富有,不过那都是六七十年代的蓝领时代。随着美国制造业空虚,大量工人失业,贫民窟、毒品、暴力等问题才接踵而来,众多问题聚集到巴尔的摩市区,由此就进入到了恶性循环里。

所谓的体制包括两种,一种是活的社会体制,代代相传的传统,就是那些黑人街头混混。他们父母是混混,亲戚是混混,自己也将是混混,从读书的那一刻,他们就认定自己会生在街头,死在街头。大毒贩Avon三代贩毒,一代死了,一代崛起。即使进了监狱,依然有人来打理生意。他们的眼界从来就没有超出街角,连像样的富人区的餐厅都没去过,运气好的,能够在监狱安度晚年,大部分人,则是暴死街头。string还算是街头有眼光的,贩毒之余还是攻读经济学课程,想靠着房地产转型成合法的商人,结果被议员骗了一大笔钱,也只能退回以暴易暴的老路。

美剧《火线》:美国大都市是如何成为犯罪天堂的?


第四季讲述了四个学生的故事,可惜他们在家里得不到好的教育,学校也只管他们的分数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根本不想办法引导他们走出怪圈,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结果,他们大多数走了老路,要么当杀手,要么贩毒,要么成为瘾君子。

Avon的侄子,扛下了所有的罪过,要做13年的牢。他已经厌倦了街头生活,只想在监狱里做个安分守己的人,对曾经的同伙敬而远之。可惜就连这样,毒贩们也不放心, 制造了自杀现场,解决了这个问题。

美剧《火线》:美国大都市是如何成为犯罪天堂的?


而另一个杀手ebay的孩子,父亲要坐一辈子牢,母亲却催着他赶紧接班,而他天性懦弱,不适合街头,遇到了曾经退休的警察局长,靠着一番苦口婆心的帮助,算是走出去了。

体制帮不了这些黑人小孩,只有个人良心可以。这部剧里,也由此多了很多理想主义的东西。

美剧《火线》:美国大都市是如何成为犯罪天堂的?


街头吸毒者bubbs,几次三番地戒毒、又复吸,再戒,在第五季结尾,看起来他终于戒成功了,不是那种生理上的戒毒,而是有了正常的生活,正经的工作,对未来的期许,让他不用再堕入那个吸毒的环境。剧集里,一个戒毒分享者说,戒毒是容易的,而生活是难的。

美剧《火线》:美国大都市是如何成为犯罪天堂的?


还有一个走出来的人,那就是坐牢13年出狱的杀手 cutty,他想过走老路当杀手,却意外地没有了那种心力,最后老老实实地当了拳击教练,兼除草坪、找学生各种杂活。他的转变是模糊的,纯粹是个人的心性改变,一种自我觉醒,觉得之前那么多年都是另外一个自己。某种意义上,这种寄希望于自我觉醒的转变是无用的,因为大环境没有任何改变。


美剧《火线》:美国大都市是如何成为犯罪天堂的?


而死的体制就是巴尔的摩的民主政府体制。议员成了腐败者,野心勃勃的市长,从刚开始的为民服务,一步步成了选票计算器,警察局长则成了市长的数据制造器,如果不是,请离任。真正做事的警察,则一直被打压,最后只能靠着非法手段抓毒贩。当然在律师的帮助下,这样是抓不到毒贩的。levy一句话,就可以让marlow出狱。


美剧《火线》:美国大都市是如何成为犯罪天堂的?


It is a deal,这部剧里出现最多的就是这么一句话,也最震撼。靠着“deal”,各种私下的买卖交易在涌动着,而被出卖的则是幸福、未来。街头混混展现的是赤裸裸的暴力,而政治家们则是一种软性的残忍。好人要离开,坏人可逃脱,政客们逍遥法外,因为大家都有污点,所以大家都不敢乱来,司法变成了讨价还价,正义得不到昭彰。

第三个关键词也就顺理成章:罪恶。

巴尔的摩在失败的体制下,也就成了一座罪恶之城。最显著的罪恶是贩毒以及由此带来的谋杀。巴尔的摩东西两区是毒贩的天下,各帮各派划分领地,强杀案几乎不停。后来成立了联合委员会,划分地盘靠嘴炮了,但是又除了marlow这种混小子,根本不在乎委员会,看谁不顺眼就杀谁。marlow就是罪恶的结晶,相比Avon有过之而无不及,杀人不眨眼,而他的杀手snoop和Chris简直从《冰血暴》里出来的杀手,冷酷无情,把杀人当成了射击游戏。


毒贩异常狡猾,对付警察的侦查和监控很有一套,当然也舍得花钱请律师打官司。他们和警察玩着猫鼠游戏,但是谁也看不到头。毒贩还是很有理智的,一般不杀警察,知道杀了警察对谁都没有好处,偶尔有一两次错杀了警察,都会自己主动上门认错。而警察似乎也默认了这一规矩,让他们互相杀杀,内耗,只要不动体制就行。

但是当地民众就惨了,几乎不敢举报,因为随之而来的就是谋杀证人。偶尔有一两个勇敢的,出了警察局就被干掉。有些小混混被带到警察局问话,一出来,也就丧失了黑帮老大的 ,只能一除了之。

美剧《火线》:美国大都市是如何成为犯罪天堂的?


而毒品的高额利润,也让普通人铤而走险。码头工人没有生意,刚开始就做点走私,偷窃,后来也走上了贩毒卖毒之路。辛辛苦苦维持码头工会,靠着各种走私费贿赂政客、议员, 希望重振码头的活力,最终也不过是断送自身和家庭的一场恶梦。

美剧《火线》:美国大都市是如何成为犯罪天堂的?


泛滥的毒品,养活了整条制毒-贩毒-吸毒的产业链,却败坏了整个城市。有一个奇特的存在,那就是Omar。他只抢劫毒贩,不杀纳税公民,不杀无辜的人。这个罗宾汉一样的存在,让毒贩圈闻之变色,退避三舍,他和警察也形成了默契,互相帮助。可惜最后,他还是死在了一个懵懂的孩子手里。他可能觉得杀掉Omar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吧。

最后一季还出现了媒体,可惜,媒体在这件事情上也一事无成,不过是追逐热点,编造新闻,博取热度,博取普利策奖的名声(这是最大的讽刺),而丧失了第五权力的监督作用。

更大的罪恶也许就在于整体的无能,犯罪问题迟迟不能解决,社会 日渐溃败下去。一个个市长轮番上台,不过都是作秀而已,浪费了国家资源,号称要打击罪犯,只不过是给媒体和选民的表演,希望让自己升迁的资本更雄厚一点。这样持续下去,就是民粹主义,到最后就是强人上台,靠着铁腕来迎合民意,而问题最终不会得到结局,民主体制也将一命呜呼。

美剧《火线》:美国大都市是如何成为犯罪天堂的?

最后说说我们的男主角jimmy,这是一个着迷于刑事案件的人,为了办案,无论上司,官场规则,忠诚,chain of command都可以抛弃,当然他也是个酗酒,乱性,不着家的人。他一出来就是个混蛋,到头来还是个混蛋,因为这个城市,让他没办法不变成混蛋。他一度想成为一个好父亲,远离是非,做了 巡警,只不过一个愿意配合的毒贩的被害,让他顿生歉意。最后他把案子办了,可惜,无论是发布会,还是庆功宴,他都能列席。他这样的人,恐怕一辈子就只能在基层苦干了。

而另一位黑人男主角danniels,虽然还懂得些官场规矩,站队拍马,但毕竟还是有点警察的专业精神和良心,最终,也害的他没有坐稳警察局长的职位。巴尔的摩警察如此,其他部门也好不到哪里去吧。这是一个灰暗的结局。


整部剧的写实风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城市的社会断面。在这里,暴力就是家常便饭,杀人也不过是一门谋生的职业,而生命,也不过是一次游戏的资本。而所谓要解决问题的人,不过也在利用这种问题,而不能够,也不想真正地解决。这样的环境,只会带来更多的劣币驱逐良币,最终形成“阿姆斯特丹”特区:在那个地方,罪恶被允许,暴力被排除,大部分社区重归安宁。也许巴尔的摩本身就是美国的这样一个所在,集聚了美国的罪恶,虽然道德上并不存在这样的地方,而实际上,美国人所能做的,也只能是默认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美国   华盛顿   毒贩   火线   白人   议员   大都市   混混   黑人   罪恶   码头   市长   体制   杀手   警察   街头   天堂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