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女子图鉴:不是职场精英进化史,而是都市女性集体物化

前言

2018年,优酷先后推出两部自制的都市职场类网剧《北京女子图鉴》、《上海女子图鉴》。两部网剧都翻拍自高分日剧《东京女子图鉴》。讲述了在北京、上海,一北一南的大都市中打拼成长的职业女性的故事。但是,在我看来,两部剧的女主角陈可、罗海燕被塑造得太迎合“快餐式消费”的观众,将女性形象集体物化、简单化,失去了现代职业女性的丰富内涵。

北京/上海女子图鉴:不是职场精英进化史,而是都市女性集体物化

北京/上海女子图鉴:不是职场精英进化史,而是都市女性集体物化

被集体物化的都市女性

《北京女子图鉴》毫不隐晦女主角陈可对于物质欲望的追求,甚至将她欲望的追求完全等同于物质追求。她狂热地迷恋LV包包;乐于在穿着打扮上迎合男性审美;靠着在饭局辅佐男性谈生意找到跳板;享受富二代男友送的奢侈品包包、昂贵内衣;因为房子产权与丈夫何志愤然离婚;创业时居然拉拢靠枪手出名的假作家……这些重形式、不重本质的表现方式,一定程度上物化甚至简化、丑化了都市女性形象。

北京/上海女子图鉴:不是职场精英进化史,而是都市女性集体物化

《上海女子图鉴》在表现女主角罗海燕想要成为上海人的过程太符号化、简单化。因为做西服的老阿姨说戴领带老气、戴袖扣洋气,她耗尽积蓄买了一对袖扣送给男友;她认同“吃饭前用热水烫烫筷子”是上海人的习惯、象征,并坚定地执行、熟练地运用;因为朋友Amy的一句“头顶上有梧桐树的地方才是上海”,毅然租住一个头顶上有梧桐树的房子,享受梧桐树带来的“上海人气息”。影片将罗海燕寻求上海人身份认同的过程,粗暴地简化为袖扣、梧桐树、洗筷子等符号。

北京/上海女子图鉴:不是职场精英进化史,而是都市女性集体物化

两部网剧都是聚焦中国最一线城市中职业女性的成长。从环境背景选择上,北京、上海是中国最一流的大城市,代表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从职业选择上,互联网业、广告业是中国新兴产业,聚集了一大批年轻、专业人士。无疑,这两部剧是网剧平台对影视剧女性形象塑造的一次大胆探索,值得肯定。

但是,影片过度强调商业文化、消费文化下的女性形象。女主角的叛逆精神、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可贵品质、丰富内涵,被过度的商业化、物质化、符号化消解了。这对女性影视形象的构建没有突破性进步,甚至产生了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观众的价值判断,值得商榷。

中国女性被物化的现象由来已久

中国女性形象被物化的现象,简直可以书写出一部部精彩的历史。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几个美女的故事就是女性物化的故事。西施是勾践、范蠡送给吴王夫差的礼物;昭君被送至塞外换来边境安宁;陈圆圆几度易主实现男人的政治雄心……

北京/上海女子图鉴:不是职场精英进化史,而是都市女性集体物化

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和历史,有不少文学作品也描述了女性物化的故事。古有冯梦龙《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李甲将杜十娘卖给商人孙富。近现代有许杰《赌徒吉顺》、柔石《为奴隶的母亲》、沈从文《丈夫》、罗淑《生人妻》,都很好地反映了中国沿袭千年的典妻陋习。还有巴金小说《家》,鸣凤被高老太爷卖作七十多岁冯乐山的妾室,导致鸣凤投湖自尽。当代都市情感作家六六笔下的海萍、海藻,在钱权攻势下道德底线节节败退,不断迷失自我、甘于物化。其实,外国文学也有类似表述。哈代小说《卡斯特桥市长》,哈伊尔•亨查德在集市上以五英镑的价格卖掉妻女;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不同男人眼中的黛西,具有不同的物件价值。

当然,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到了当代社会,把女性、尤其是自己妻女当作商品进行赤裸裸买卖、交换的现象已经很少很少了。但是,消费社会、商品化时代的今天,很多事情、很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依然使用着强大的男权体系下的思维逻辑。它们所塑造的在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上有了很大改变的所谓“新潮女性”,依然笼罩在男权思维下,从以前的被动变为了主动,甘于物化、符号化,甚至以此为荣。

北京/上海女子图鉴:不是职场精英进化史,而是都市女性集体物化

陈可甘于被男性带去饭局谈生意的情节,让我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青春、美丽的黛西热衷出席各种舞会的情节。在男人眼中,陈可、黛西们只是具有特定功能、价值的物品,为了迎合对方的意图和需求而将她们展示出来,以期达到某种目的。男女间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流通关系,而不是情感的沟通、交流。

“物化”其实就是“商品化”,类似于卖方基于商品的不同功能特点和用途,将商品进行销售。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女性似乎拥有了更多自主自决的权利。但依然难以逃脱多年前西蒙·波伏娃一针见血指出的:“女性的命运始终与私有财产息息相关,是作为被父权制社会异化的物品而存在的。”男性将女性当成展示自身能力的最佳商品。而现代女性对自身的关注,其实是一种变异的指向他人(男性)的欲望。物化、异化、商品化,这正是商品社会、消费文化下女性无可奈何的生存状态。

北京/上海女子图鉴:不是职场精英进化史,而是都市女性集体物化

结语

回到《北京女子图鉴》《上海女子图鉴》这两部网剧。剧集片面放大LV包包这类消费性符号,却忽略了都市职场女性脚踏实地奋斗、拼搏的精神;过度书写头顶的梧桐树这类物质概念,却忽略了都市背后蕴含的历史底蕴。

创作者选取的片名,直指北京、上海,可见其雄心。当然,陈可、罗海燕式的影视角色,并不真的能够完全代言北上广深大都市的职场女性。但是,具有很强传播效应的网络平台影视剧集,传达出这样的价值判断,有误导观众的嫌疑,是对女性影视形象的伤害,是对当今女性生活状态的片面解读。


文/乐居

图/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图鉴   北京   上海   女子   符号化   进化史   梧桐树   上海人   中国   女主角   男性   集体   形象   精英   都市女性   女性   社会   商品   都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