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琪的礼物》:是嫁给爱情的美好?还是屈服于生活的辛酸?

欧·亨利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一生创作了近300部短篇小说。而在欧·亨利众多小说作品中,《麦琪的礼物》是世界各地各种“欧·亨利短篇小说集”必选编的作品。

《麦琪的礼物》:是嫁给爱情的美好?还是屈服于生活的辛酸?

究其原因:一是这篇小说的爱情浪漫、煽情效果居所有欧·亨利爱情小说之首;二是这篇小说“双重惊奇”的结尾写作技法、幽默诙谐的语言最能体现作家的写作特色;三是这篇小说取材于欧·亨利本人真实经历,是为了纪念他的妻子而创作的。他的妻子病重仍坚持独立抚养女儿,并顶着高烧为亨利包扎圣诞礼物,受冤漂泊海外的亨利知道后明知有牢狱之灾仍赶回国见妻子最后一面。

《麦琪的礼物》讲述的是互送礼物的故事:有一对年轻夫妻,丈夫吉姆有一块家传的金表,妻子德拉有一头美丽的秀发。圣诞节前夕,妻子德拉卖掉了头发,给丈夫吉姆买了一条白金表链。没想到,丈夫吉姆卖掉了金表,给妻子德拉买了一套玳瑁发梳。夫妻两人用自己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去换取自认为最适合对方的礼物,结果,两件礼物都没能派上用场。

《麦琪的礼物》:是嫁给爱情的美好?还是屈服于生活的辛酸?

很多人把《麦琪的礼物》解读为赞颂纯洁爱情、无私奉献、人性美好的小说。而我却认为,小说是借德拉和吉姆夫妇泪中带笑、笑中带泪的爱情故事,表现贫穷夫妻婚姻生活所蕴含的辛酸、悲哀,以及消费文化影响下社会现实的冷酷。

一、披着喜剧的外衣,德拉是嫁给了爱情的美好模样吗?

1、透露生活悲凉的环境描述

小说开头,没钱买礼物的德拉趴在家里“那张又老又旧的小榻子上痛哭”,然后感慨:“人生就是由泪水、抽噎和微笑组成的,而占据主导地位的显然是抽噎。”

《麦琪的礼物》:是嫁给爱情的美好?还是屈服于生活的辛酸?

欧·亨利笔下这对年轻夫妇的家庭环境也处处透着灰蒙蒙的悲凉:租住的公寓“比贫民窟好不到哪里”;公寓自带的信箱、门铃只是摆设,门廊贴着的男主人名片字迹模糊了也没更换(说明没有信件、朋友的交际往来);公寓“灰蒙蒙的后院,灰色的篱笆”(没钱翻新装饰),连带院里的猫也是灰色的(不沾荤腥呈现暗淡的毛色);德拉的穿着打扮是“褐色的旧外套,一顶同色的旧帽子”。

2、德拉心不甘情不愿地送礼

注意观察德拉想卖掉秀发换钱的细微表情变化及心理活动:“她的脸色迅速黯淡下来”;“她静静地站了一会儿,有些犹豫。没有预兆地,几滴泪水晕开在破旧的红色地毯上”;“像下了某种决心似的,眼泪还来不及擦,裙角就已经飘出了房门”。

这些细致的描写表现了德拉的矛盾,她其实是不情愿卖掉心爱的头发的。她将头发、丈夫两者进行了内心剧烈的斗争衡量,并以最快的速度跑去卖头发,不给自己留下太多考虑的时间,害怕多考虑了就会犹豫,改变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做的决定。

《麦琪的礼物》:是嫁给爱情的美好?还是屈服于生活的辛酸?

3、同苦的夫妻不一定就是真爱

现实生活不会像小说那样戛然而止。如果将德拉、吉姆送礼的事情带入现实生活,我们要续写送礼之后的故事。斥巨资买来的礼物表链、发梳不能充饥,只能成为家里的摆设。夫妻俩边忍冻挨饿,边欣赏精美的表链、发梳,会不会责怪对方华而不实继而引发家庭战争?家境日益拮据的他们,会不会再卖掉礼物换牛奶面包?

夫妻之间是否真爱,逆境和贫穷不一定是最好的试金石。金钱,才是人类情感很好的试金石。现实生活中,我们见过太多能同苦、不能同甘的夫妻、兄弟、父子。逆境、贫穷反而催生出两人不得不“抱团取暖”的感情,这当中也许有真爱,也许有无奈,因为他们暂时没有能力、没有资本去背叛婚姻,另择高枝。只有共同经历过甘苦、顺境逆境的夫妻才敢说是真爱!

二、精神范畴的“爱情”故事为什么要用“送礼物”这样物质化的方式来展开?

曾经,礼物在西方属于私人物品,交换流通范围只限于关系密切的亲友。但是,19世纪中后期,处于经济社会极大变革的美国,商品物质极大丰富,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伴随而来的是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消费文化。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礼物变成了商品,礼物的商业价值超越了被寄托的感情价值。而节日、纪念日的礼物馈赠具有了商业化的意义。节日的娱乐狂欢背后,流露的是一种消费至上、娱乐至死的社会现象。《麦琪的礼物》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麦琪的礼物》:是嫁给爱情的美好?还是屈服于生活的辛酸?

表面上,送礼物是自愿自发的、无个人利益的。但是,正如马塞尔·莫斯在他研究原始社会礼物交换的著作《礼物》中强调的,商品和交换领域的活动能让人建立人和事的关系类型,并在伦理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礼尚往来”,礼物的意义演变为了一种契约关系、经济行为,成为了强制性的、有计划的,涉及个人利益计较的。

在一个温饱问题尚且不能完全保障的家庭里,礼物的实用性肯定是第一位的。但仅仅实用,是不够的。德拉想给吉姆买一件“称得上他的、精致的、珍贵而又实用的东西”,于是花了比全家一个星期收入还要多的钱,买下了一条白金表链。吉姆给妻子买了“一整套插在头发上的梳子,用玳瑁做的,镶嵌着美丽的珠宝,原本展示在百老汇某个橱窗里”,可这是一套中上层社会女性才会使用的发梳。

虽然将这对年轻夫妻互送礼物的行为,直接解读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太过冷漠。但是明知没有钱,还一定要买精美圣诞礼物的行为,却折射出强烈的消费冲动。观照德拉、吉姆挑选礼物的方式、购买行为、心理预设,都充满了浓厚的消费文化色彩。显然,礼物的价值不可避免成为衡量人与人感情的尺码。

《麦琪的礼物》:是嫁给爱情的美好?还是屈服于生活的辛酸?

除了圣诞礼物,德拉、吉姆也许还要花心思去为对方准备万圣节礼物、复活节礼物、情人节礼物、生日礼物。想必,又是一番拮据的筹备礼物情景、尴尬又无奈的送礼物场景吧!

三、同样是买礼物、送礼物,为什么只关注妻子德拉的消费过程?

小说虽简短,却精彩地描述了妻子德拉买礼物、送礼物、收礼物的全过程。显然,女性更容易情绪化,描写妻子情绪高低起伏的表现会比写理智的丈夫更容易成功。看看两人收到礼物后的情绪对比就知道了。

妻子——“哎呀”,德拉突然发出一声狂喜的叫声。紧接着,她竟神经质地大哭起来,等着男主人来哄她。她紧紧地将这套发梳搂在怀中,好一会儿,她才抬起那迷蒙的双眼,笑着对男主人说:“我的头发长得很快。”她像一只被烫到脚的小猫似的跳了起来,一边跳,一边还兴奋地叫道:“喔!喔!”她又热切地伸出手掌,那冷冰冰的金属仿佛闪耀着某种光芒——代表她的快乐和热诚的光芒。

丈夫——吉姆没有拿出他那块金贵的表,却一下躺倒在床上,将双手枕在脑后,笑了起来。

德拉、吉姆的家庭是19世纪末典型的美国家庭模式:男子在外挣钱养家,女子在家里操持家务。小说只关注妻子德拉的消费过程,是因为在19世纪末女性购物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麦琪的礼物》:是嫁给爱情的美好?还是屈服于生活的辛酸?

首先,女性勤俭持家的传统观念逐渐被懂生活、会享受的观念所取代,女性的形象、身份代表了她身处的家庭地位、她所依附的男性能力。其次,面对枯燥繁琐的家务劳动、封闭压抑的家庭环境,女性的消费欲望更强烈,挑选、购买商品的消费过程带来的兴奋感、满足感,能让享受暂时的精神解脱。再者,没有经济能力的女性,为了满足消费欲望不得不选择外出挣钱,从背着老公偷偷挣钱攒钱到光明正大兼职、专职,逐渐打破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成为后来职业女性形象的起源。

四、结语

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欧·亨利笔下的爱情故事、婚姻生活,承载了他对消费文化影响下人际关系、家庭观念的沉重思考。他用看似轻松诙谐的语言,精心设置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这泪中带笑、笑中带泪的结局却折射出爱情的辛酸、生活的悲凉以及现实的残酷,不禁令人唏嘘。


(END)

文/乐居

图/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0

标签:吉姆   亨利   表链   礼物   爱情   头发   圣诞   美国   妻子   丈夫   美好   夫妻   家庭   女性   文化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