缁衣、龙袍、乌纱、黥刑、贪墨,看中国古代统治者的“黑色”史

文/乐居

从个体生命来说,黑色与白色是人类最早认识、最易辨识的颜色。从宇宙观来说,黑色是宇宙的真实面目。如果将所有可见光吸收掉,那人眼的视觉效果就是黑色的。

人类一直有使用黑色的历史传统。早在新石器时代,祖先们已经开始使用黑色来装饰陶器。殷商时期,人们使用黑色粉状物填充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刻痕。

黑色,因其给人凝重、深厚、内敛的感觉,曾是中国权力意志和国家机器的象征,也是统治阶级堕落、腐化的指代。本文尝试从官员服饰、古代刑罚、官员贪污等方面,梳理中国古代统治阶级与黑颜色的紧密关系,探究黑色作为统治者思想观念的载体背后的象征。

一、着缁衣、披龙袍、戴乌纱,皆是皇权意志的极端之作

在中国封建社会,服饰是划分等级界限的、区分尊卑贵贱的最明显的工具。皇族、贵族、官员因占有和支配的资源最盛,他们的服饰所能体现的制作技巧、配色工艺也最高。

缁衣、龙袍、乌纱、黥刑、贪墨,看中国古代统治者的“黑色”史

1.好贤如缁衣

上古时代至春秋时期,官员们的官服普遍使用黑色的丝帛来制作,称作“缁衣”。《诗经·郑风》的第一首《缁衣》称颂的就是官员穿着黑色官服去办公多么地合适、得体、美好。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说文解字》注“缁 帛黑色”。《康熙字典》释“缁,滓也。泥缁黑色者曰滓,此色然也。”“缁”的本义是黑色的丝帛,后引申为衣物染黑。官员之所以使用“缁衣”,一是时代技艺有限、资源匮乏,黑色染料易取易用;二是深沉的黑色往往传达严肃庄重的意味。《礼记》有记载“好贤如《缁衣》”,表达了世人重视贤才、渴求权力、羡慕君臣关系的心态。

2.水德帝服

利用服饰这一工具来彰显个人权威、浓缩皇权思想、演绎皇权意志的集大成者,自然是中国古代皇帝的龙袍。秦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王朝最早的龙袍(当时称为“帝服”)的主色调正是内敛深沉的黑色。

缁衣、龙袍、乌纱、黥刑、贪墨,看中国古代统治者的“黑色”史

秦始皇嬴政灭六国统天下,为了增强政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嬴政选用了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即用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指代朝代循环运转。嬴政认为周朝尚赤,为火德;水能灭火,秦朝取代周朝即为水德,这是天地运行更替的规律。五行中,与水相配属的颜色是黑色。于是,为了加强水德的宣传,嬴政又极力树立黑色的权威地位。他反周天子以朱为尊其道而行,要求衣服颜色以黑为贵,帝服主色调也要黑色,连自己的陵墓也选在骊山之北(“骊”本义指黑马,北方的代表色是黑色)。

3.头顶乌纱

汉代承袭秦制,官员服饰仍沿用黑色。汉以后各朝代官服开始五颜六色,但黑色依然被保留下来,黑色块也从衣服上移至官员头上戴的帽子,乌纱帽成为了古代官员的特有标志。

使用“乌纱帽”专称官员佩戴的帽子,始于隋文帝。《通典》记载:“隋文帝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隋文帝又以乌纱帽上镶玉的数量多少来区分官员级别高低。唐太宗时曾下诏书规定:“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宋太祖时,正式将乌纱帽确定为官员专利,并改变乌纱帽样式为“一米帽”。由皇帝亲自规定朝臣官员的衣帽样式,一方面表现了皇权肯定给予的特殊性、权威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皇权一统的钳制和压迫。

缁衣、龙袍、乌纱、黥刑、贪墨,看中国古代统治者的“黑色”史

古代官员佩戴乌纱帽的历史一直延续至清朝才改用红缨帽。但人们已经习惯以“乌纱帽”指代官员、官位,直到现在我们仍然用“丢了乌纱帽”来形容罢官免职的情况。

二、居幽州、行黥刑、贪墨,民间内化于心的统治者黑暗形象

统治者以黑色为尊,看重的是它严肃庄重的象征。从色彩角度看,强调的是它的客观性和视觉效果。人类同时也是对色彩最敏感的感性动物,人的身体感官接收到的信息又折射出人的内心感受。人类对于黑色的恐惧是出于本能的。生火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之所以宝贵,除了能使食物变熟增强体质外,更重要的是使人为结束黑暗环境变为可能,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人对黑暗的恐惧。

1.幽州重地

相较于统治者眼中的威严,老百姓看到黑色的反应更多是反感、厌恶、恐惧的情绪。人们常常用黑色来形容不喜欢、不好的事物。五行学说用黑色来代表北方,因为北方多寒冷,萧条气息浓厚。

缁衣、龙袍、乌纱、黥刑、贪墨,看中国古代统治者的“黑色”史

《禹贡》记载:“冀州之域,舜置十二牧,幽其一也。”《周礼》记载:“东北,曰幽州。”幽州是古九州之一,具体区域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动,大致范围在今天的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北部、辽宁部分地区。自西周起,人们便把这一带称作“幽州”,“幽”有黑暗、阴森的含义。加上幽州是古代边防要塞,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带来的肃杀感又给幽州蒙上了一层阴影

2.黥刑惩诫

老百姓对黑色的恐惧,还与统治者使用黥刑等强硬的刑罚手段息息相关。劓、膑、宫、杀、黥,是上古时代即存在的五种刑罚。其中,黥刑又叫做墨刑,做法是“先刻其面,以墨窒之”,即在罪犯的脸上或额头刻字或某种印记符号,再涂上墨碳。

缁衣、龙袍、乌纱、黥刑、贪墨,看中国古代统治者的“黑色”史

虽然与削去鼻子、双脚以及夺去生殖能力、生命等刑罚相比,黥刑看起来轻些。但是,黥刑是对人的身体、心理的双重压迫。一方面,用刀活生生在脸上划刻的过程很痛苦,在当时的卫生条件下,伤口也容易感染致死。另一方面,就算是命保住了,可脸上侮辱性的印记会跟随人一辈子,到哪都很容易被人认出。

黥刑始于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至秦王朝,刑罚严酷,黥刑使用更为普遍。秦末汉初名将英布,年轻时就因犯秦法受过黥刑。汉文帝时一度被废,但东汉又被采用。唐宋后,黥刑痛苦程度稍稍减轻,由刀刻改为针刺。《水浒》里林冲、宋江、武松、杨志都有“刺配坐牢”的经历,“刺配”就是在犯人脸上刺字后发配边远苦寒之地坐牢。老百姓哪怕只是犯了小小的过错或莫须有罪名,都有可能被行黥刑,一辈子印上这侮辱性印记。

缁衣、龙袍、乌纱、黥刑、贪墨,看中国古代统治者的“黑色”史

3.贪墨之欲

民间对统治阶级的厌恶、恐惧,还表现在用“贪墨”指代贪官污吏,批评官员为官却不能洁身自好、掌权却侵吞国家和百姓财产的行为。《左传·昭公十四年》讲述了晋国司寇(古代掌管司法的官名)羊舍鲋“贪以败官为墨”的故事,羊舍鲋本身就是执法者,却不能以身护法,而知法犯法、以贪坏法,最后被斩杀示众。这是第一次用“贪墨”来形容贪污受贿官员的文字记录。

魏晋时期著名政治家杜预曾解释:“墨,不洁之称。”中国历朝历代皆有贪官,而且贪污手段多样、腐败程度深重,甚至出现了无官不贪的局面。官员贪墨,既占用了社会大部分的资源,还不停挤榨生活困苦的老百姓,直接导致经济状况不稳定、社会风气败坏。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世人对官员不善、不洁抱有厌恶情绪,以及对黑颜色的反感情绪。

缁衣、龙袍、乌纱、黥刑、贪墨,看中国古代统治者的“黑色”史

三、结语

色彩斑斓的世界里,我们选取了位于色阶最末端的黑色,将单调的黑色与丰富的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联系起来。以颜色符号探寻社会状态、人性心理,从而观照颜色符号背后所象征的统治阶级权威尊严,以及统治阶级不洁不善,令黑色的意义不再单一。

缁衣、龙袍、乌纱、黥刑、贪墨,看中国古代统治者的“黑色”史


(End)

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龙袍   统治者   乌纱   古代   黑色   乌纱帽   王朝   官服   幽州   皇权   刑罚   统治阶级   中国   官员   恐惧   颜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