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金刚川》成败得失谈


电影《金刚川》成败得失谈


先谈谈《金刚川》的观感体验。


看该片时,总习惯性地生出一种下意识的动作,就是恨不得能按动“快进键”,这是电脑前可以实现的动作,但坐在影院里,显然无能为力。


一起去看电影的朋友,开始呵气连天,萎靡不振,连说:没意思。


另一位朋友,则对她说:高潮在后边。


其实确实如此,《金刚川》电影的最后一幕,那个用人搭的桥,以造型的形式呈现出来,的确是电影里的一个高潮,也是电影里唯一震撼人心的地方。


电影《金刚川》成败得失谈


从主题思路上来看,《金刚川》回答了中国人为什么能够在这场不对等的战争中,取得了让对手没有得逞的终局,就是中国人有一种团结、牺牲、无我的精神。


整个电影的最靓眼的地方,就是这个造型。


这也反映出《金刚川》的不足的地方,就是它的电影的塑造人物功能不足,不得不靠一个叠床架屋的造型来完成它的撼动人心的点晴之笔。


而问题是,电影前面的叙事部分,与最后第四段“桥”里面的这个“人桥”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电影完全是在最后一部分硬性地让它的主题拉扯到正路上来了。


尽管如此,电影至少力图说明它所表现的那一场战争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所蕴含的意义。


电影《金刚川》成败得失谈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影片里的“对手”部分则形象地展示了一个戴着牛仔帽的美国飞行员所喻示的个人主义精神。


电影在表层的意义上想说明的是,美国飞行员是“独孤一人”挑战中国人的集体精神,这才是它无能为力中国人的众志成城、精诚团结力量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方面的叙事者史密斯并不是一个恶魔一样的面目,影片是通过他肯定了中国“人桥”的价值意义,所以,这个人物有一点帅,而被干掉的那个美国飞行员则是凶神恶煞的模样。


问题是,电影里刻意营造的这个主题,是否真的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影片里的那个竭力夸大了的代表着疯狂复仇意念的美国飞行员,是否代表着对手的精神实质?


这就涉及到电影对“对手”的抽象化隐喻过程中,是否符合现实的逻辑。


我们可以从历史事实中看到,根本没有这个气冲牛斗、一意孤行、独自挑战的美国飞行员。


电影《金刚川》成败得失谈


美国的轰炸完全是一种炸弹的倾泻,要说这里边有什么个人意志,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而在《金刚川》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仅手执坚船大炮利器的美国飞行员,而且看到了他的身上灌注着的一种美国牛仔精神。


这样的形象被塑造出来,便让人觉得古怪。


本来这场战争,就是一种集体对集体的较量,但现在电影里偏偏提取出一个美国飞行员,竟然能够与中国士兵进行一对一的对决,把一场战争,变成了《三国演义》中的捉对厮杀,这未免是对战争的一种错误的理解,也反映出影片对展示战争的把握能力依然不得不停留在中国演义小说的水平。


这样,《金刚川》里的核心对决,就是中国炮兵与美国飞行员所进行的一种猫与老鼠式的你来我往的游戏。


电影通过这样的设置,完成了电影里的冲突线,但是,这个冲突线是否能够成立?任何经历过战争的人,都会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现在电影用中国人的集体群像与美国飞行员的单枪匹马的个人英雄主义放置在一个《三国演义》式的战争风格平台上,进行他们的较量,便让整个电影变得古怪而难以说得通。


而在中国人的群像塑造上,《金刚川》里对中国军人的形象刻画,都是排斥着观众对人物的个体代入与心理介入的。


电影《金刚川》成败得失谈


鲁迅曾经说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人,都带着一种狡黠气质。不知在什么时候起,中国电影中的中国人的嘴脸,也带上了一种不正不经的狡黠风格。


《金刚川》的开头部分所剪辑进镜头里的纪录片中的中国军人整齐划一,面容纯朴,带着我们所熟悉的一种亲切的气息,但是在《金刚川》里的中国军人,在镜头里,可以说集中地体现了中国电影里的中国人形象的惯性毛病,大致可以用“傻”、“痞”、“狡”来概括。


在所有的面容中,恰恰缺少一种纯朴的中国人的气质。


而这种纯朴,才是能够让观众感同身受的表情。


中国电影已经日益丧失了诚挚的情怀,纯朴的面容。中国电影现在能够展现出的都是一种段子手的职能,一个个短促的段子,再配上镜头之间的起承转合,便构成了中国电影的基本视觉前景。


在《金刚川》里不乏段子在影片里的陆沉起伏,比如,过桥士兵对勋章的渴望,比如说江西话士兵引起的搞笑片段,比如吴京与张译扮演角色所呈现出的“狡黠”与“本份”之间的冲突,这一切都以段子的方式,在影片里出现,但却撇开了一个军队所必须拥有的默契与配合、遵守与依从。


影片里所打造出的中国军队,并不能完全体现出中国军队的精神实质。


电影《金刚川》成败得失谈


过桥士兵走上前线,电影里说是因为想获得一枚勋章,如此功利化地理解士兵们的勇往直前,是很难具有说服力的。


显然,在中国士兵之间,还应该有一种担当精神在内,而这种精神内核,在电影里却虚若委蛇。


这不由使人想到《血战台儿庄》里的一个情节,当大战在即,上司拿出赏金激励士兵的时候,士兵们说命都要没有了,还想拿钱?


同样,《金刚川》里的士兵们负“命”前行,所负的不仅是“生命”,还有一种保国卫国的“使命”。


现在电影里把过桥士兵的前行动机,归因于追求勋章与荣誉,只会让人感到,与真正的现实隔一层皮,无形中,电影展现出了一个士兵的傻傻的可爱感,但这样的士兵真的符合中国军人的精神追求吗?


所以,《金刚川》里的过桥士兵段落,展现了中国军人的不应该具有的作战动机,同时,演员也用一种傻傻的憨厚样,来完成与之相应的塑造,好像他们都是一群没有经过精神激励的临时拉起的队伍。


所以这样的士兵,从头至尾都叫人感到膈应、生疏。


而吴京与张译的段落,则显示了一种军人中难以接受的“痞”的负面因子。


电影《金刚川》成败得失谈


《金刚川》里交待,吴京的角色,因为喝酒,而从连长降了级,不得不退居到次要阵地,担任副攻位置,但他在战场上,站没有站相,一无正形,对配合者,也是仗势欺人,虽然他的动机是好的,但是战场不是随心所欲的地方,凭一时意气,特立独行,是难以在战争中赢得胜算的。


电影试图表现,张译角色在吴京角色牺牲后,理解了他冲锋在前的意图,但是两架防空炮之间,有什么不能说开的?如果两者高度配合,不用让对方捉迷藏,那么干掉美机的概率要空前提高。现在电影只是说吴京角色配合了张译角色的行动,但是,这种老死不相往来耍“酷”的战斗作风,能是中国军队力克对手的原因吗?


想想《上甘岭》中,我军战士是集思广益,如何破解敌人的攻势,而根本没有《金刚川》这里的随心所欲,抢占战友的阵地,然后不计后果,与敌一搏,电影里塑造出的只是一个冲动的英雄,这种冲动与“对手”美国飞行员完全有得一比。


这样对中国军人的设置,终于达到了电影编导所需要达到的目的,那就是把一场战争,简化为中国炮手与美国飞行员的对垒。电影不断强化这两者之间的对立紧张性,双方都打红了眼,迎来了电影里的美机向下冲锋、地下炮手冒着枪林弹雨反击的血拼场面。


由此可以看出,电影里对中国炮手的设计,不过是为了打造出一个颇为壮观的地对空决战的最后壮观景象而设置出来的。而实际上在这场全盘战争中,不会取决于一座炮与一架飞机的生死较量。


电影《金刚川》成败得失谈


《金刚川》已经将一场战争简化为金城战役这一个狭小时间段,再局限于一座桥,然后在桥的范围内,又缩小到一架美国飞机与中国炮手之间的较量。


最后,《金刚川》电影就将一场战争转化为美国飞行员与中国炮手之间的近乎是个人私怨的对决,就像两个高手,各自带着怒气与血腥气,而拼个鱼死网破一样。


《金刚川》寻找到了它的戏剧点,但是倒逼出了中国炮手的愤怒与美国飞行员的愤怒,让一场战争成为愤怒的碰撞,这样,在影片开始部分只能看到的炮手迎战敌机的简单性外观场面背后,隐藏了一场深刻的愤怒的较量。


这种愤怒,只是电影的开掘,而真正的历史,可能恰恰是一个普通的过桥士兵所简单看到的中国炮兵与美国飞机之间的迅疾如风的较量。


电影《金刚川》成败得失谈


现在电影采取了多角度的形式,意图告诉观众,在平平常常的地对空交战的背后,还有着中国炮兵与美国飞行员之间的近乎是个人仇雠的更深刻的捉对交锋,这就是电影多视角所能告诉观众的更多一点的内容,但问题是,电影对这一点的开掘与发掘,仅仅是电影的想当然,并不是历史事实,也难以从常理上去理解这种事实。


这就涉及到《金刚川》的多视角叙述问题。《金刚川》除最后一段是一段崭新的时间进程之外,前面的三段都是同一时间段里同一事件的不断细化与详述。这种段块式结构,确实是世界电影的新潮趋势,但是,这种段块式结构,对同一事件的表现,绝不是同一个现场的反复咀嚼。如《敦刻尔克》也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视角表现,但电影里的事件,并不是同一场景的反复操演,而是围绕一个中心的不同地段事件相互补充与推助,相当于多块插件的拼装组合,而《金刚川》里的三个视角聚焦的事件,则是同一个事件的不同观看,是一个插件的翻来覆去的观望,无论如何,至多能够看出插件的不同视角里的完整存在,但不会带来新鲜的插件内容。


《金刚川》里的前三段故事,无非是说在过桥士兵眼中瞬间即逝的地空战斗,后景上有着交战士兵之间的明确的愤怒,并不是呼啸生风的随机事件,而是有着针对性的目的性过程, 这就是《金刚川》三段故事的用意所在,但最后明晰了的这种事件本质,即中国炮手与美国飞行员之间的较量真相,只不过是编导的一厢情愿,电影刻意展现出的空中的愤怒与地面的愤怒,只不过是编导臆想出来的产物。


电影《金刚川》成败得失谈


这样推出的战争真相,偏离了战争的本质,让人难以接受。


当这一切电影里告诉观众的一眼难以发现真相的战争较量结束之后,电影稳妥地回到了人桥的雕塑式的最终展现,算是让电影拉回到作为中国一方颠扑不破的主题上来,这是战争胜利的本质。


而这个人桥,与前面的空与地的格斗搏击有何逻辑上的关联?显然看不到。电影通过最后一组镜头,便可以支撑它的主题正确性,而前面的空与地的战斗秘闻,便可以在电影的主题平移下,得到了架构与逻辑上缺陷的遮蔽。


电影《金刚川》成败得失谈


也就是说电影在前三个片段里岔到另一个复仇的对决主题,是个人仇恨的宣泄,而到了最后一段,也就是第四段“桥”环节,又让主题回到了集体主义的众志成城上来。整个电影走了一趟个人主义的恩怨了结的叙事道路,最后又回到了正确的主题上来,而它前面展现的冗长而重复的部分,却与最后这个“人桥”主题是对立的。至少中国两个炮手之间一直缺乏合纵连横,始终是孤立的各自为政的,他们之间哪里有团结精神?不错,他们有各自争先的奉献精神,但却未能有机配合,致使各自受损,先后牺牲。


《金刚川》在人物塑造上的缺陷,让人远离电影里的人物,无法从情感上站到他们的一边,只能冷眼观看电影里的战争奇观,而没有心灵的助力。塑造不出可爱的人物,只会让人排斥里面的角色,觉得不可信,不可亲,不可爱,自然也不会感动心灵。当影片最后响起“ 一条大河”的柔美的音乐时,整个电影的真正的触动人心的纯粹、诚挚、朴质的情感,才真正找到对位的用武之地,但这种情感的来源,恰恰是之前中国电影里对中国人情感塑造的积淀,而这一份情感的质量,在《金刚川》里已经看不到一丝一豪存在了。


电影《金刚川》成败得失谈


本文由“文学私秘”原创,揭密文化隐衷,袒现创作要津,把握人性意旨,透视灵魂真相,敬请指正。如要转载须征得本人同意,并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过桥   炮手   成败得失   电影   美国   飞行员   中国电影   中国   士兵   愤怒   影片   中国人   战争   精神   事件   主题   金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