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值得我们抵制吗?互联网时代,我们该如何应对文化纷争?

今天圣诞节了又一轮新的“抵制洋节”的风潮随之而来。

其实关于洋节日,我基本上是没什么感觉的;正经节日我都不怎么过,更何况是“洋节”了。

记得好几年前,一位女同事突然送了我一个包装在盒子里的苹果。

圣诞节值得我们抵制吗?互联网时代,我们该如何应对文化纷争?

那时候,她人刚走我就把盒子扔了,拿去洗洗直接就上嘴啃了。

搞的当时好几个同事都看着我偷偷的笑。

直到后来相熟的同事告诉我的时候,我才知道,那天是“平安夜”,接受了人家的“平安果”要放一夜才能吃,而且那个的苹果还是要回赠的。

我看了看手里啃了一半的苹果,觉得十分不好意思。

于是我又去找到了那个被我扔掉的盒子,翻过来用彩笔画了几个鬼画符,把吃剩的苹果核放进去,还给了那位女同事。

结果女同事刚一接过去就感觉重量不对,加之我们平常就很熟,她也当场拆开了……

咳!

那天我在办公室的走廊上跑了两三圈,最危险的时候,“女巫”的扫把离我只有不到一米远。

其实这事儿真不能全赖我,因为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平安夜”和“平安果”,我根本不知道那个苹果要回赠,早知道的话,我一定会先告诉她我可不会还她,然后再吃的。

以后的这么多年来,“平安夜”我一般不收人苹果,关系一般的人送我直接婉言谢绝。

除非是那种送我苹果,我还他一个核儿也不生气的关系,不然犯不着占人家便宜。

因为我向来不喜欢毫无意义的迎来送往,浪费精力又浪费时间。

圣诞节值得我们抵制吗?互联网时代,我们该如何应对文化纷争?

然而对那些过“洋节日”的人,我却没有什么不好的感觉,对“洋节日”也从来没怎么觉得反感过。

近些年来“反洋节”的口号一波高过一波,今年竟然被提升到“文化自信”和“爱国”的高度说事儿了。

这个…起码我个对这种说法,多少有点“拿着鸡毛当令箭”的感觉。

我对中国的文化底蕴很自信;无论再过多少年,世界发生怎样天翻地覆的改变。

除非人类灭亡,不然先秦诸子的思想,薪火相传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和历史,都不可能会消亡的。

从晚清到现在,我们主动学习引进西方文化多少年了?

可是至今为止,我们连对传统文化的改良都进行的举步维艰。

普通人过几个“洋节日”就能威胁到传统文化的地位了?

这种担忧,在我看来比因为害怕太阳被吹熄,就强烈抵制电风扇还要荒诞不经。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这从来不是一句用来自娱自乐的空话。

从先秦诸子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从百家争鸣到清末民初的“新文化”运动。

我们的文化一直都在融合中不断的成长和进步!

自1915年《新青年》宣扬“新文化”开始,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冲突融合,其实就已经无可避免的大范围大规模的开始了。

文化的融合发展的大势,不可能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任何试图阻挡文化融合的行为,都不过是唐.吉诃德挑战风车一样的犯傻罢了。

最终定然会被历史的车轮碾成粉末。

清末民初歇斯底里的腐儒酸丁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无论爬上多么高处不胜寒的道德高地,想要强迫别人拒绝一种文化,都无异于白日做梦!

如果真的担心我们的文化被西方文化入侵,最好的办法只有努力的加大我们文化输出的力度!

在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中,依靠蛮力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罗马人靠蛮力征服了希腊,但他们却被希腊人的文化所折服,至今整个欧洲都在文化上心甘情愿的管希腊叫“爸爸”。

文化不是货物,是历史,是思想,是态度,是习惯,是一个民族无数人对世界的理解和阐述。

圣诞节值得我们抵制吗?互联网时代,我们该如何应对文化纷争?

这些无影无形的东西,你怎么抵制?

难道要像封建时代闭关锁国,关起来门来抱着“天朝上邦”的名号继续自娱自乐吗?

文化战争中从来没有“防御”的选项,只有进攻!进攻!进攻!

真要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感觉担忧,就算看不懂诸子百家和四书五经,没事儿背几首唐诗宋词,看几本明清小说也行啊!

这些举手之劳的事,在无形之中就巩固加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普及。

可有几个人听见背诗不头疼?看见即使是半白话的文言文时,有几个人不觉得生硬?

不要老说是“教育问题”!

“九年义务教育”从小学开始学诗词,初中开始学文言文,就算“九年义务教育”上不完的人,只要静下心来去读,半白话的“四大名著”也没多么难懂。

更何况如果真为中国文化忧心焦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那会儿干嘛去了?真觉得后悔,现在读起也不迟。

要想把中国的文化思想向外输出,首先自己足够了解,得有那个能力向整个世界传播!

自己都对传统文化不了解,喊几嗓子“抵制”就能保护传统文化,冲着自己的同胞大呼小叫几声就传播传统文化了?

别逗了!

抵制洋节,抵制英语,抵制洋货,抵制洋学科……

从晚清时代就一直有人高呼“抵制”,到现在为止有哪一样抵制成功了?

你不过洋节有人过,你不学英语有人学,你不用洋货是不可能的,洋学科你不学就无法融入主流社会。

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以“保护文化”为名限制,甚至对同胞指手画脚的行为,其实就是以“保护文化”的名义耍流氓。

寻欢作乐是全人类的共同特征,但凡能够广泛流行的节日,必然是能够让人从中找到欢乐,放松身心的节日。

至于节日本身的意义,其实没几个人会当真去想的。

比如在“劳动节”的假期期间,有几个人会去回首工人阶级的往事,批判资产阶级的腐败贪婪的?

只要追逐轻松快乐还是人类的本能,面对能够放松身心的节日时,再怎么高呼“抵制”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圣诞节值得我们抵制吗?互联网时代,我们该如何应对文化纷争?

与其整天对着自己的同胞们大呼小叫,倒不如静下心来学一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用英语怎么讲;毕竟告诉外国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也算是一种简单的文化输出,天天对着自己的同胞喊算什么?

大家都是中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谁深谁浅还真不一定呢……

从前我们喊“国货当自强”。

面对当前的文化纷争,我们需要做到的是“文化自强”!

我们要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看到;我们的文化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多元发展,让更多人对我们的文化产生兴趣,向世界传达更多属于我们的文化和节日的独特乐趣。

争取早日让中国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成为真正全球普天同庆的快乐节日!

文化自信的表现是敢于向全世界输出自己的文化,而不是关起门来闭门造车,互相吹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世界各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近,各种文化习惯的融合冲突已经注定无法避免。

与其白费心机的高呼“抵制”,不如大方的告诉世界:这个节日在我们这里还可以这么玩!

仍以“平安夜”的苹果为例:“平安夜”的苹果在中国被称做“平安果”,其实就是因为“萍”和“平”这两个字是同音字,被强行扯上关系的。

无论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平安夜”和苹果都不可能扯上什么关系。

这个节日虽然是他们的,但到了我们这边,却早就被“玩坏了”。

想想吧!

“平安夜”送苹果这种传播力极强的习惯,不出十年二十年,还会传回欧美那边去的。

只不过那时候欧美人看着手里的“平安果”时,恐怕就得好好想想,“Apple”这个东西,怎么就跟Christmas Evs“撞车”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平安夜   洋货   希腊   民初   文化   平安   博大精深   英语   圣诞节   纷争   传统文化   中国   节日   苹果   感觉   关系   时代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