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镜人特效经验药对及慢性胃炎调养效验方

新朋友点击关注↑↑↑,

老朋友请点赞转发(*´゚∀゚`)ノ


张镜人,1923年生,家族世代行医,被誉为'沪上中医第一人。张老行医6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急性感染性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冠心病、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均有深入研究,且疗效卓著。


(一)肺病门


桑叶杭菊甘苦味,疏散肺卫风热宜。


前胡杏仁入太阴,咳嗽初起肺气宣。


桑皮配伍淡黄芩,泻肺泄热功独奇。


野荞麦根连翘合,肺系热甚咽咳清。


麻黄宣肺杏仁配,降气化痰喘息平。


苡仁杏仁共入方,化湿除痰止咳灵。


痰热贝母瓜蒌皮,寒痰半夏陈皮连。


款冬紫菀亦治咳,理肺温润痰嗽痊。


热伤肺阴津液耗,芦根石斛用须鲜。


沙参麦冬甘苦寒,清金润肺服之良。


胖大海合净蝉衣,化痰开音疗效强。


旋复花加海浮石,痰鸣气逆哮喘尝。


补骨脂兼紫石英,补肾敛肺上气宁。


人参蛤蚧治虚喘,纳气归肾研末珍。


仙鹤草伍白芨片,功专止血安肺金。


(二)心脑病门


黄芪宜共人参配,心气虚弱首当宗。


孩儿参合丹参投,益气行血心痹崇。


胸膺痞闷或隐痛,香附郁金两相从。


当归身兼酸枣仁,营血不足心怔忡。


温补心阳桂与草,止汗除烦药力宏。


蜜炙远志淮小麦,安神宁心总堪供。


夜交藤偕合欢皮,通治失眠建奇功。


痰火内发心官病,菖蒲郁金宣窍好。


类中胆星天竺黄,豁痰清热不应少。


半身不遂亦可治,地龙牛膝用需早。


心下支饮金匮方,白术泽泻疗昏冒。


天麻更同白蒺藜,头晕目眩常取效。


景天三七徐长卿,研吞能愈癫痫扰。


(三)脾胃病门


柴胡黄芩升降调,肝胃不和法宜晓。


芍药甘草缓急求,苏梗香附疏理好。


八月札共九香虫,通则不痛气滞解。


丹参若同血竭配,痛则不通血瘀化。


旋复代赭治嗳气,降逆宣中仲师旨。


呃忒频仍尚有方,柿蒂应偕刀豆子。


知母相与净连翘,胃脘灼热服之愈。


扁豆山药补中虚,嘈杂思食毋庸虑。


白螺丝壳能制酸,更增瓦楞效益显。


纳谷式微劝加餐,木瓜乌梅添酸味。


腹痛泄泻木乘土,白术还需连白芍。


全瓜蒌合望江南,便秘何愁取入药。

图解神农本草经 ¥45 购买

(四)肝胆病门


柴胡配合制香附,疏肝理气病乃康。


厥阴热郁黄芩入,伍以连翘力更强。


川楝玄胡治胁痛,气血并调古有方。


田基黄偕鸡骨草,清肝泄热效亦彰。


阴亏生地白芍药,血虚归身首乌当。


女贞子与墨旱莲,乙癸同源双补良。


鳖甲再加生牡蛎,软坚消症用勿忘。


葫芦麦柴疗膨胀,煎汤代水法尤臧。


茵陈若获栀子襄,功擅利湿兼退黄。


金钱草共海金沙,肝胆结石自能攘。


(五)肾病门


肾虚汗出逢于风,风水黄芪防己使。


白术宜将山药添,健脾益肾法可恃。


巴戟仙茅温肾阳,滋肾生地山茱萸。


知母更兼川黄柏,下焦湿热自相需。


南芡实加白莲须,固肾涩精功殊显。


萆薢分清石韦配,小溲混浊称灵验。


菟丝子合覆盆子,溺有余沥用能瘳。


贯仲炭与荠菜花,血尿投之效亦优。


国医大师张镜人特效经验药对及慢性胃炎调养效验方

脾胃在人体中的地位非常重要,《黄帝内经·素问》中讲道:“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将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比做仓廪,也就是人体内的“粮食局长”,身体所需的一切物质都归其调拨,可以摄入食物,并输出水谷精微(营养物质)以供全身之需。如果脾胃气机受阻,运化失常,那么五脏六腑无以充养,精、气、神就会日渐衰弱。


有人说,脾胃是人体的能量之源,就和家电没电什么都干不了一样。此话不假。脾胃“管理”能量的吸收和分配,脾胃不好,人体“电能”就少,“电压”就低,很多“费电”的器官都要“省电、节能”,导致代谢减慢,工作效率降低或干脆临时“停工”,五脏六腑都不能好好工作。短期还可以用“蓄电池”的能量,长期下去就不够用了,疾病就来了。由此看来,养好后天的脾胃“发电厂”有多么重要!对此,国医大师张镜人教授给了我们一些建议:


1.思伤脾,千万别思虑过度

《黄帝内经》中说“思伤脾”,思虑过度就会扰乱脾的正常工作,表现在身体上就是食欲不振、无精打采、胸闷气短。所以,我们要尽量做到思虑有节,这样脾的功能才会正常,脾经也才能通畅。


2.仰卧摇摆可加强胃肠功能

摇摆运动通过脊柱的轻度活动,能减轻局部疼痛、肌肉麻痹,还可以带动胃肠的活动,从而加强胃肠功能,对防治便秘、肠粘连、腹胀、腹痛等有良好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1)仰卧式

不用枕头,平躺在床上;两脚尖并拢,尽力向膝盖方向勾起;双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于颈后;两肘部支撑床面。身体模仿金鱼游泳的动作,快速地向左右两侧做水平扭摆。如果身体难以协调,可以用双肘与足跟支撑,帮助用力。动作协调之后,可以逐渐加快速度。每次练3~5分钟,每天练习2次。


(2)俯卧式

俯卧,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垫于前额下。以双肘尖支撑,做迅速而协调的左右水平摆动。


(3)屈膝式

采取仰卧式,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垫于颈后。两腿并拢屈膝,脚跟靠近臀部。摆动时以双膝的左右摇动来带动身体的活动,向左右两侧交替扭转。开始时幅度可小些,熟练后可加大幅度、加快频率。


3.补中益气汤,补脾健胃是良方

宋金时期著名医学家李东垣是“补土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结合人们由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导致的胃气亏乏所出现的症状,创制了调理脾胃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张镜人教授在不同的场合,曾多次提到过这个方子,认为它是“补脾健胃的良方”,其方如下:


【组成】黄芪15~20克,甘草(炙)5克,人参(去芦)10克,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10克,橘皮(不去白)6克,升麻3克,柴胡3克,白术10克。


【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剂,每服10~15克,每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症见发热,自汗,渴喜温饮,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苍白,大便溏而不畅,脉洪而虚,舌质淡,苔薄白。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及久疟等证属气虚下陷,清阳不升等。


4.胃不好,用小米补一补

中医认为,小米味甘咸,有清热解渴、健胃除湿、和胃安眠等功效,内热者及脾胃虚弱者更适合食用它。有的人胃口不好,吃了小米后既能开胃又能养胃,具有健胃消食,防止反胃、呕吐的功效。


小米粥是健康食品,可单独熬煮,亦可添加大枣、红豆、红薯、莲子、百合等,熬成风味各异的营养粥。对脾胃虚弱或者夏季经常腹泻的人来说,小米有很好的补益作用。与山药一起熬粥,可强健脾胃;加莲子同熬,可温中止泻;食欲不振的,可将小米加糯米与猪肚同煮而食,方法是将小米和糯米浸泡半小时后,装到猪肚内,炖熟后吃肉喝汤,内装的小米和糯米取出晾干,分次食用。小米磨成粉,可制糕点,美味可口。

5.运动、按摩皆可健脾胃

适当运动可以帮助“脾气”活动,增强其运化功能。年轻人可做仰卧起坐,在每天起床和睡前各做20~40次;老年人则宜做摩腹功,即仰卧于床,以脐为中心,用手掌顺时针旋转按摩。因为脾胃是在中焦的位置,如果直接按摩脾胃会不舒服,所以可以拍打、按摩位于上面的膻中穴和下面的下丹田(关元、气海、阴交、石门)。膻中穴和下丹田之间就是脾胃,所以在膻中穴和下丹田两个位置多做一些按摩,有助于脾胃的调养。这就是张镜人教授提倡的“五心按摩法”。


张师在对慢性胃炎进行长期临床与科研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新的辨治经验,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与治疗方药。认为慢性胃炎,其症虽见于脾胃,其源则起于肝胆,治法上要求升降并调、燥润相适


1

发病多源于肝胆疾患

慢性胃炎患者,每多见脘部胀满疼痛,口苦嘈杂,舌苔黄腻或薄白腻,舌质偏红,脉见细弦带数;其显为肝失条达,少阳清气不展,郁热犯胃侵脾,升降乖逆,气机阻滞而致。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阳之胜,热客于胃”;《杂病源流犀烛》“胃痛,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张聿青医案》“木郁土中,中脘作痛,胃脘之间时有烘热之象,脉细关弦,肝经之火,冲侮胃土”。


诸家所论病因、病机和症状,均与临床实际相符。张师对122例胃炎患者的症状统计分析,疼痛占95%,久痛者,呈刺痛,痛有定处,胃脘胀满占84%,嗳气占80%,口苦占55%,嘈杂占54%,泛酸占48%,伴灼热占23%,脉象可见细、弦、滑、数,舌苔可见薄黄、黄腻,提示若舌苔向薄黄、薄白转化,为向愈之兆。


从122例胃炎患者的病史分析,有31例曾罹肝病,7例曾罹胆道疾患,说明“肝胆病症与慢性胃炎之间存在一定的病理关系”。张师指出:慢性浅表性胃炎,多偏重肝胃失调,而呈气滞热郁的证候。气滞热郁日久必致络损血瘀,加之病情迁延,伤戕中气,气血俱累,佝煦无能,引起胃黏膜腺体萎缩。


故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偏重脾胃不和,而呈气虚血瘀的证候,气愈滞则热愈郁,气愈虚则血愈瘀,还可互为因果,而气滞热郁与气虚血瘀的病机转归,又总是逐步地加剧,构成虚实错杂的临床表现。张师的卓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2

应升降并调、燥润相适

《温病条辨·治病法论》曰:“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为辨证立法提供了理论依椐。


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脾气宜升,胃气宜降,脾性喜燥,胃性喜润,两者在生理方面相反相成,譬如称物之“衡”不平则病,平则不病。


故张师根椐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治疗慢性胃炎的要领,治脾胃应“升降并调”,并注意“燥润相适”。同时指出脾胃升降的生理,全赖肝胆的疏泄功能,欲调气机升降,当先疏利肝胆,欲和脾胃之气,要在燥润适宜。并提出了两大基本治法和随症加减药物。


1.升降并调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为脾胃的生理特点。慢性胃炎临床常见胃气上逆,可有嗳气,呕恶,泛吐酸水或苦水;若脾气不振,则现消瘦乏力,脘腹胀满,便溏等症。均为肝气郁滞,脾胃升降失常所致,肝胆和则脾胃亦和。


故治用小柴胡汤合旋复代赭汤升降并调。若木郁不达,少阳清气失展,胆热液泄,必致口苦或泛吐酸水或苦水,胃镜检查,往往可见胆汁反流,尤需用柴胡以畅达厥阴,升发少阳清气,佐黄芩苦降而泄胆热,方为两全之策。


2.燥润相适


张师治疗慢性胃炎既考虑到脾胃与肝胆的病机变化,又考虑到炎症的病灶与黏膜的病理反应,顺应“中焦如衡”的生理,达到其“平”之目的,以利控制炎症和促使被损害黏膜的修复。


认为慢性胃炎的脘部疼痛,虽以热证居多,但痛必气滞,若投一派寒凉及柔润之剂,更碍脾胃气机,脘痛将有增无减,应主以香苏散合芍药甘草汤,则燥润相适。其甘草的甘平又可缓急止痛,适其脾胃之性,则气能舒而热能清,脘痛当可缓解。


若慢性胃炎病程久延,气血两虚,无以煦濡,胃黏膜颜色苍白,病理证实腺体萎缩,名萎缩性胃炎,应加太子参、丹参以益气养血。


若因瘀热阻滞胃黏膜络脉,病理可见肠腺化生或异型增生,应加白英、蛇莓、白花蛇舌草或菝葜以祛瘀散结,可抑制该病向胃癌的转变。


1.慢性萎缩性胃炎秘方

【处方】乌梅肉6克、炒白芍10克、北沙参10克、大麦冬10克、金钗石斛10克、丹参10克、生麦芽10克、炙鸡内金5克、炙甘草3克、玫瑰花3克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服。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而不愈、胃酸缺乏者,症见胃脘隐隐作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症。

【加减】


2.安中汤

【处方】柴胡6克 炒黄芩9克 炒白朮9克 香扁豆9克 炒白芍9克 炙甘草3克苏梗6克 制香附9克 炙延胡9克 八月札15克 炒六曲6克 香谷芽12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饮后一小时温服。

【主治】脘部涨满、疼痛、口苦、食欲减退、或伴嗳气泛酸、脉弦、细弦或濡细、舌苔薄黄腻或白腻、舌质偏红。


【加减】

3.冠通汤

【处方】丹参9g、炒赤芍9g、桃仁4.5g~9g、降香3g、生香附9g~15g、广郁金15g、全瓜蒌15g、延胡索9g、远志3g、清炙甘草3g。

【主治】冠心病

【加减】在应用冠通汤的同时,再联系体质及病情适当加减:


4.理中活血汤

【处方】生晒参6 g(另煎,冲服),淡干姜3 g,炙甘草3 g,生白术4 g,丹参9 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效】补气温阳,养营化淤。

【主治】心悸,胸部痞闷,左胸骨后为显,时或隐痛,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脉象细弱,舌苔薄腻、舌质紫暗。

【加减】


5.降逆和胃汤

【处方】旋覆花9g,代赭石30g,制半夏5g,炒黄芩9g,炒枳壳5g,大腹皮15g,制香附9g,铁树叶30g,平地木15g,炒陈皮5g,金钱草30g,煅瓦楞15g,柴胡5g,全瓜蒌15g。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功效】疏泄少阳,降逆和胃。


6.宁脂方

【方源】张镜人《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张镜人卷》

【处方】太子参、白术各9克,制半夏、陈皮各6克,泽泻、丹参、山楂各9克,玄明粉3克,荷叶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效】健脾化痰,消积导滞,活血化瘀,降脂减肥。

【主治】高脂血症、肥胖病、脂肪肝、痰湿型闭经、脂溢性皮炎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2

标签:中焦   效验   舌苔   半夏   白术   黄芩   柴胡   国医   丹参   脾胃   山药   肝胆   甘草   小米   病理   处方   特效   疼痛   大师   经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