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佃贵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其发病率和诊断率逐年增高。李佃贵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独创浊毒内蕴之病机,从浊毒论治疗效显著,取得独特经验,现总结如下。


浊毒内蕴为主要病机


李佃贵教授认为浊毒内蕴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病机,脾失健运,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传导失司,湿浊蕴结,浊聚久为热,热蕴成毒。浊毒既是一种致病因素,又是一种病理产物,起着致病的始动与复发加重的双重作用。浊毒极易耗伤正气,还易深入脏腑,胶着迁延,留恋不去,所以浊毒为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关键。即使在溃疡性结肠炎的缓解期也是浊毒与正气相持阶段或因毒成虚、浊毒留恋不去的阶段。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指出:“诸泻痢皆属于湿,湿热甚于肠胃之内,而肠胃怫郁,以致气液不得宣通而成。”可见浊毒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理因素,浊毒之成因有二:一为外感湿热之邪,由表入里,由气及血,阻于中焦,湿之甚化成浊,热之甚化成毒;二为脾胃虚弱,脾虚不能转输精微,胃虚不能腐熟水谷,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凝成浊,湿浊内生,浊邪聚久生热,热蕴为毒,浊毒留滞于大肠,熏蒸肠道,与气血相搏结,使肠道传导失司,脂络受伤,气凝血滞,血败肉腐化脓而发为本病,久之则再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更甚,浊毒再生而成恶性循环,病情反复发作。且浊毒黏滞,发病缓慢,病程较长,难以速去,浊毒相搏,缠绵难解,故大肠浊毒留恋是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重要因素


化浊解毒为治疗总则


李佃贵教授认为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化浊解毒法要贯穿始终,灵活应用,加以辨证论治,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芳香化浊解毒法脾胃失司,湿浊之邪阻于中焦,日久化生浊毒。气味芳香之品,多具有醒脾运脾、化浊辟秽的作用,故临床症见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口干多涎、舌苔白腻等可选用此法。常用药物为:藿香、佩兰、半夏、苍术、白术、砂仁、紫蔻仁、陈皮等品;常选小半夏加茯苓汤以温阳化湿;或选用三妙丸以清热泄浊。


通腑泄浊解毒法浊毒内停日久,可致腑气不通,邪滞壅盛。本法运用通泻药物荡涤腑气,保持腑气通畅,使浊毒之邪积从下而走,属中医学下法范畴。临床用于胃脘胀满,恶心呕吐,口气秽浊,大便秘结不通等症。药用大黄、川朴、枳实、芦荟等,常用方剂为小承气汤等。


淡渗利湿解毒法湿浊同源,湿久凝浊,久则浊毒内蕴。使用甘淡利湿之品,可使浊毒之邪从下焦排出。临床用于肢体水肿,小便不利,身体困重,泄泻清稀,舌苔白,脉濡等症。常用茯苓、猪苓、泽泻、冬瓜子、薏苡仁等药。常用方剂为五皮饮、五苓散等。


清热燥湿解毒法湿久凝浊,热久生毒,凡湿热之证,缠绵不解,皆可化生浊毒。故清热燥湿法可从发病的来源上遏制浊毒的产生和传变。临床用于浑身无力、舌苔浊腻、脾胃不合、食欲下降、心烦焦躁、头身困重、口渴口黏、恶心欲呕等证。常用药物为黄连、黄柏、黄芩、栀子、龙胆草等,常用方剂为黄连解毒汤、葛根芩连汤等。


以毒攻毒化浊法浊毒结于体内为肿瘤的根本,毒陷邪深,非攻不克,故常用有毒之品,借其性峻力猛以攻邪,即肿瘤防治中常用的“以毒攻毒法”。某些具有毒性的药物,大多具有抗癌抑癌之功效,故在正气尚未衰竭而能耐攻的情况下,可借其毒性以抗癌。常用的药物有:斑蝥、全蝎、水蛭、蜈蚣、蟾蜍、土鳖虫、守宫等。


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法溃疡性结肠炎病机以脾虚为主,脾虚亦是溃疡性结肠炎复发之根本,施以健脾益气为主,治病求本,切中病机,可进一步改善病情。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炙甘草、山药、黄芪、扁豆、砂仁、茯苓、薏苡仁、陈皮、柴胡、升麻、葛根、防风、荷叶等,方剂常选用异功散、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溃疡性结肠炎脾气不足、气虚血瘀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合用活血化瘀之三七、元胡、桃仁、红花、莪术。脾肾阳虚、寒凝血瘀者可选用失笑散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或加用炮姜、熟附子、肉桂温补脾肾,温通经脉,若少腹疼痛不移,则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血虚致瘀者当养血活血化瘀,可用桃红四物汤化裁。阴虚血瘀者当滋阴养血而通瘀,可用一贯煎化裁。

李佃贵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理清标本缓急注重调气和血


溃疡性结肠炎病机属虚实夹杂,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以邪实为主,浊毒血瘀之象明显,当急则治其标,缓解期当缓则治其本。采用清热解毒,去腐生肌敛疡之药,如青黛、锡类散、三七、白及等,可加快黏膜修复,促进瘢痕愈合。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常见邪入营血的病机特点,故选用凉血活血药如赤芍、地榆、地锦草、紫草、丹皮等,以清血分毒邪,宁络止血,且能活血化瘀,防止瘀血与浊毒凝结于肠道。缓解期由于病程迁延日久,正气耗伤,湿热未净,故时有少量黏液,偶见少许便血,大便黏腻不爽、腹胀等症;加之脾肾受损,肾阳虚衰,大便开合无度,不能控制,故次数增多;而阳气不足,留恋之火毒不能发越于外而内陷,则更易灼伤脉络,而使便血再作。因此缓解期以正虚为主,但常有湿热留恋不去,因此症状较多,治宜“标本同治”。以健脾温肾为主要治则,常用黄芪、白术补气健脾,托毒生肌,肉豆蔻、益智仁温补脾肾阳气;木香、炒当归则行胃肠气滞,活血止血。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脾肾阳气恢复,虚寒则无以生,正气盛则托内毒而出,脾胃气血调和,水谷运化有权而溃疡止。此期虽邪势渐衰,但仍有湿热留恋,因此应根据正邪盛衰,酌情运用黄连、秦皮、地锦等清热凉血止痢之品,做到补中有消,消中有补,以扶正怯邪,防止病情复发。湿阻肠中,易碍气机运行,热邪煎灼津液又致瘀血,形成甚则热迫血溢,气血壅滞肉败血腐,随大便混杂而下,故调气行血法为本病的通用治则。为顺畅肠腑凝滞之气血,祛除腐败之脓血,恢复肠道传送功能,促进损伤之肠道尽早修复,以改善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临床症状。


顾护胃气为要扶正祛邪并重


“人以胃气为本,而治痢尤要”。这是因为活动期大量运用苦寒药物,虽善清溃疡性结肠炎之标,但过用苦寒有碍脾胃健运,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有损伤胃气之弊,且有凉伏热毒及化燥伤阴之弊,《丹溪治法心要》曰:“治血不可纯用寒凉药,当寒因热用,必于寒凉药中用辛味升温之药,如酒浸炒凉药,酒煮黄连丸之类。”因此临证应适量运用苦寒药物,并适当加入温通理气之品,如肉桂、木香等,以达到运脾化湿、祛邪不伤正的效果。因此,治疗应注意顾护胃气,并贯穿于治疗的始终。虚证痢疾应扶正祛邪。因虚证久痢,虚实错杂,若单纯补益,则滞积不去,贸然予以通导,又恐伤正气,故应虚实兼顾,扶正祛邪。中焦气虚,阳气不振者,应温养阳气;阴液亏虚者,应养阴清肠;久痢滑脱者,可佐固脱治疗。缓解期虽然脓血便已除,邪势渐去,似其病机仍以浊毒留滞、虚实夹杂为特点,有别于单纯的阴虚证或脾阳虚证,在治疗上应注意在扶正的同时配合清化活血、疏泄导滞,不能一味使用温补之品,尤其应慎用涩肠止泻之品,以防闭门留寇,加重病情。若病情以脾行阳虚为主,大便次频量多,兼夹少许浊毒之邪时,则可以温肾涩肠为主,佐以化浊解毒,以免过泻伤正,病情难以恢复。


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


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将口服与灌肠治疗紧密结合,将整体脏腑辨证与局部用药相结合,内外合治,标本兼顾,在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位主要在远端结肠和直肠,中药保留灌肠可直接作用于局部病灶,高浓度药液能直接接触溃疡面,对溃疡起到抗炎、止血、促进愈合的作用,与口服药相比,能大大提高疗效,还能避免大剂量化浊解毒药物阻碍胃气的弊端。因此,针对活动期结肠局部病变的特点,我们常选用化浊解毒、凉血止血、生肌敛疮等药物,如黄柏、地榆、白头翁、青黛、白及、三七等灌肠治疗,使溃疡得以修复,促进溃疡的愈合。


六仙汤由椿根白皮、金银花、茯苓、焦山楂、红、白糖组成。余用此方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百余例,均获良效。


该病从属于祖国医学之“大瘕泻"范畴。1966年,余在洮安行医。正值立冬时节,诊治一高姓男患、49岁,有烟酒嗜好。该患者半年前因着凉腹泻,始为稀便,3日后便带脓血和黏液。某医院曾用中西药冶疗,但均无效并日趋严重。后来竟然每日排便七八次,多则二十余次,并有肠鸣腹痛、里急后重、恶心、食少、乏力等症。


诊查所见:其形体消瘦,面色皚白,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而涩,左少腹有轻度压痛;便检潜血阳性,钡剂灌肠x线透视呈炎症改变。诊断为大瘕泻,治用解毒止痢、健脾固肠、补气养血之法。


用六仙汤原方:椿根白皮25g、金银花50g、焦山楂40g、茯苓25g、红糖50g、白糖50g,日服1剂,水煎服患者服2剂即效,连服12剂痊愈。随访多年,未曾复发。


此后余每逢该证,即投此方调治,无不获效。


本方煎服法:先将方中前四味药水煎剩1碗(约200ml),再煎剩1碗,二次药液混合一起,再兑入红糖、白糖,加热溶化,早晚空腹温服,切忌生冷、辛辣、油腻。


对偏寒者加肉豆蔻、炮姜;


偏湿热者加黄柏、苦参;


便血多于脓者加当归;


脓多于血而里急后重者加大黄;


腹痛较重、左少腹有包块者加乳香、没药、延胡索、赤芍;


兼有胁胀肠鸣、腹痛即泻、便质稀薄而有白色黏液者,酌加防风、白芍、白术、陈皮;


兼有五更泻、消瘦乏力者,酌加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炮姜、大枣。


主症治愈,但体弱乏力,面白气短,食少纳呆,精神不振者可选用补中益气丸(汤)等,以调养善后。


余认为本病多因正气内亏,寒湿或湿热之邪蕴伏于中、下焦,复因情志不遂,饮食不节,疲劳过度,以致脾气滞结,运化失职,进而损伤肠间脂膜、脉络而成。故首选椿根白皮清热燥湿,固肠止痢;加之金银花功专解毒疗疡;茯苓渗湿而降浊;焦山楂消积导滞、散痰血而消疮疡,更治泻痢肠风;红糖、白糖健脾和胃,缓肝气而补养气血。共奏解毒止痢,健脾固肠,补气养血之功效。


朱秉宜,男,1930年生,江苏苏州人。主任中医师,教授,全国第1~5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自幼随其父亲朱竹云学习中医,15岁时拜王寿康先生为师。1950年参加了苏州市中医进修班系统学习。1955年调至江苏省中医院参与筹建痔科。1978年任江苏省中医院肛肠科主任。曾任中国中医学会肛肠分会理事及名誉理事、江苏省中医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中医》杂志编委等。

从事中医临床近70年,专攻肛肠病。临证注重临床疗效,并探讨治疗机理。对肛肠疾病,着重研究中医传统的各种外治法,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较好地继承、发展了中医治疗肛门病的特色。首创以松弛肛管平滑肌,增加血管灌流量,抗血凝,改善局部血循环为治疗机理的“消痔液注射疗法”,治疗内痔、混合痔、肛裂。设计了“切除、结扎、注射综合疗法”治疗晚期环状混合痔;“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对出口梗阻性便秘、非特异性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大肠病亦颇有研究。
编写《常见病中医临床手册》、《实用中医肛肠病学》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省级科研课题4项。1980年“消痔液注射疗法及其原理研究”课题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四等奖。2007年获“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荣誉称号。

陈某某,女,60岁,2009年6月10日初诊。
患者黏液脓血便伴腹痛腹泻反复发作3年,发作加重一月余。现大便日行7~8次,为紫红色黏液血便,伴腹痛隐隐。纳谷尚可。小溲调。面色萎黄,少华。舌淡红,苔薄黄腻,脉小弦。6月12日门诊查大便常规:色黄,黏液(++),红血球(++),隐血(+++)。
此乃脾虚失运,湿热阻滞肠道,肠道气机不利之证。治疗以清热健脾、利湿助运为大法,中药内服结合中药煎汁保留灌肠治疗。预约结肠镜检查。

处方:党参20克,炒白术10克,赤白芍各15克,川连5克,煨木香10克,焦山楂10克,焦神曲10克,蒲黄炭10克,仙鹤草15克,白头翁20克,马齿苋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炒槐花15克,地榆炭10克,炮姜5克。4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
便血基本消失,腹痛,黏液便减少,结肠镜检查初步报告:乙状结肠及直肠炎症,待病理报告。因查肠镜近2日停药。原方去止血药,加用灌肠剂,以标本兼顾,全身与局部同治,提高疗效。
中药内服方:太子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黄连5克,广木香10克,仙鹤草15克,佛手10克,黄柏10克,白头翁15克,地榆10克,炙甘草5克。6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中药保留灌肠方:荔枝草20克,鱼腥草10克,乌梅10克,生大黄5克,虎杖10克。6剂,每日1剂,每剂浓煎100毫升,分二次早晚保留灌肠。
三诊:大便日行2~3次,有时成形,有时稀溏,腹痛减轻,黏液脓液减少,仍可见少量暗红色脓血。纳寐可,小溲调。纤维结肠镜检查报告:慢性结肠炎。舌淡红,苔白腻,脉沉弦。肠镜病理报告:黏膜组织慢性炎,伴淋巴滤泡增生。治守原法,方药稍作调整如下
中药内服方:党参20克,炒白术1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川连5克,煨木香10克,焦查曲各10克,蒲公英10克,仙鹤草15克,白头翁20克,马齿苋20克,蛇舌草20克,炒槐花15克,地榆炭10克,炮姜5克。4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中药保留灌肠方:荔枝草30克,茜草10克,紫草10克,五倍子5克。4剂,每日1剂,浓煎100毫升,分2次,每50 毫升保留灌肠。
四诊:脓血便消失,大便软,每日1次为多,腹不胀不痛,纳谷香,苔薄。查大便常规正常,大便培养未找到致病菌,舌淡红,苔薄白微腻,脉弦。患者病情已日趋平稳,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予带药出院后继续门诊巩固治疗。原内服方14剂续服,原外用方14剂继续灌肠。
:溃疡性结肠炎是西医病名,在中医古代医籍中没有明确对应的病名。目前根据本病的症状特点,将其归属于“肠澼”“滞下”“痢疾”“久痢”“休息痢”“便血”“泄泻”“肠风”“脏毒”等疾病范畴。黏液脓血便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在中医古籍中常被称为赤白痢,指下痢黏冻脓血,赤白相杂。《素问》又有注下赤白、泄注赤白、赤白沃等名。《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赤白痢候:然其痢而赤白者,是热乘于血,血渗肠内则赤也;冷气入肠,搏肠间,津液凝滞则白也。冷热相交,故赤白相杂。重者状如脓涕而血杂之,轻者白脓上有赤脉搏血,状如脂脑。”《医林绳墨·痢》以伤气伤血分赤白,谓白者湿热伤气,自大肠来;赤者湿热伤血,自小肠来;赤白相杂,气血俱伤。
朱秉宜认为,溃疡性结肠炎黏液脓血便的病机重点是湿热蕴肠,脂膜血络受伤。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见脓血便与黏液便,在体实者多因湿热所致,故用药以川连、黄柏、白头翁、白花蛇舌草、马齿苋为主,以清热解毒、燥湿。久病又见虚象者则加生黄芪、生薏苡仁,生地榆、炒槐花、蒲黄炭、仙鹤草、炮姜炭等药健脾止血。血多脓少者加凉血止血的生地、炒槐花及丹皮、赤芍地榆炭、蒲黄炭、仙鹤草等止血药。
朱秉宜认为,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中,脾胃虚弱,甚则脾肾两虚为发病之本。本病病位虽在大肠,但正常的大肠传导功能有赖于脾胃气机升降的调畅,脾胃虚弱或湿热阻滞,气机郁滞等皆可导致肠腑传导失司。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泄泻》云:“脾弱者,因虚所以易泻,因泻所以愈虚,盖关门不固,则气随泻去,气去则阳衰,阳衰则寒从中生”。朱秉宜同时认为,寒热错杂是本病的一大特点。本病的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湿热、血瘀、气滞之象明显;缓解期以本虚为主,主要是脾肾阳虚,常兼有湿热、血瘀的临床表现。若迁延失治、邪恋正虚、脾胃、肝肾受损,形成上热下寒、外热里寒的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证。

朱秉宜认为,对脓血便用灌肠效果较好,因脓血便多因直肠或乙状结肠的溃疡所致,部位较下,用保留灌肠法可以让药物直达病所而快速奏效。朱秉宜常用荔枝草、紫草、五倍子、茜草、生地榆等药,煎取药汁去渣,每剂煎200毫升,每100毫升保留灌肠,可以起到清热解毒、止血生肌的作用。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作揖]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溃疡性   黄柏   结肠炎   仙鹤草   地榆   脓血   白术   黏液   灌肠   茯苓   脾胃   湿热   大便   中医   常用   经验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