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曾经是一个在深夜里痛哭的男人,他是怎么熬过来的?

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在职业生涯中都可能遇到至暗时刻,心灵脆弱的人很可能被失败,挫折和灾难所击倒,有的甚至走上自杀之路。心灵强大的人则能够挺过来,从黑暗中走向光明。


任正非曾经是一个在深夜里痛哭的男人,他是怎么熬过来的?

张军智在《任正非最困难时期是怎么熬过来的》一文中提到,2001—2002 年那段时间 , 华为差点崩盘,而任正非曾经是一个在深夜里痛哭的男人。当时,他面临的是重重阴影:爱将背叛,母亲逝世, 国内市场被港湾抢食,国外市场遭思科诉讼,核心骨干流失,公司管理失序,IT 泡沫破灭,致命危机接踵而至,任正非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却依旧深感无力控制公司滑向崩溃的边缘。这个从小在农村吃苦长大,又在部队锻炼多年,外人眼里坚强如铁的男人,在半年时间里,梦醒时常常痛哭。 不久之后,任正非患上抑郁症,身体得了多种疾病,还因癌症动了两次手术。然而,他在夜里哭完,第二天白天依旧充满斗志。从内忧外患,身患重病,到奋起反击,愈挫愈强, 任正非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期间,展现了超乎常人想象的精神力量。

华商韬略在梳理任正非的历次讲话文件时,看到一段话:“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 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高级将领的作用是什么? 就是要在看不清的茫茫黑暗中,让自己发出微光,带着你的队伍前进。 就像希腊神话中的丹科一样把心拿出来燃烧,照亮后人前进的道路。”


任正非曾经是一个在深夜里痛哭的男人,他是怎么熬过来的?

从上文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任正非在人生至暗时刻的心态。任正非和我们常人一样,在重重的打击之下,也会感到非常痛苦,也会“梦醒时常常痛哭”。他此时的处境可以说是内外交困,身心疲惫,危机重重。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假如自己面临这个处境,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会不会出现精神崩溃?任正非和我们常人不一样的是,他在巨大的困难面前,有着顽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他在“第二天白天依旧充满斗志”,他相信自己能够“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 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我们想想自己,能否像他那样,在夜里哭完,“第二天白天依旧充满斗志”,也许第二天还能去上班就不错了,“充满斗志”绝对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任正非的顽强斗志,来自于他以往在农村和部队的磨练;任正非的信念,来自于他对经典著作的学习,他善于从经典著作中不断地吸收养分,增强自己的精神力量。“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 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来自于克劳塞维茨所写的的经典著作《战争论》,这句话成为他的一种信念。正是靠着这种顽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任正非从内忧外患,身患重病,到奋起反击,愈挫愈强,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


任正非曾经是一个在深夜里痛哭的男人,他是怎么熬过来的?

稻盛和夫在《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这本书中也谈到自己职场人生中的至暗时刻。因为医疗界迫切需要,京瓷在没有许可证的情况下,制造和提供了医疗用的人工膝关节,被媒体报道并激烈批判。稻盛对这件事反复道歉谢罪,身心疲惫,因而前往法师处请求指点。法师倾听了他的倾诉后对他说,“很好啊,灾难降临之际,也就是过去造的业消失之时,遭受这么一点批判就能消业,所以必须庆祝一番啊。”稻盛一开始觉得法师的话“未免冷漠无情”,仔细咀嚼后却深感慰藉。他领悟到,活着从来不遭灾难的人不存在,灾难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袭来。这种时候,不能意气消沉,不能堕入绝望的深渊。“这么一点事就能消掉过去的业”,要为此高兴,并予以感谢,然后跨出新的一步。可以说,这是度过人生这一严酷旅程的“秘诀中的秘诀”。


任正非曾经是一个在深夜里痛哭的男人,他是怎么熬过来的?

我们可以从任正非和稻盛和夫的人生经历中得到启示,当面对至暗时刻,可以有常人的情感的流露,可以因痛苦而痛哭,但要有顽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这样才不至于被巨大的困难所压倒。而顽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源于在以往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在事上磨练”,源于学习经典著作。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像稻盛和夫一样,请名师指点,从名师的指点中去领悟人生的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经典著作   内忧外患   微光   美文   斗志   常人   顽强   法师   灾难   信念   白天   队伍   走向   时刻   时间   男人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