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负气成今日

一生负气成今日


豫章的天像浸满水的毛巾一样密云不雨,空气湿腻腻的有些湿热的难受。“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浮”的意境想来是如此的令人神往,当自己真的“孤身万里浮”的时候,却有不尽的落寞,有些《登幽州台歌》的悲怆。


一生负气成今日


坐在喧嚣的都市里望着窗外的霓虹灯火,独自舔舔千疮百孔的伤口无奈无不奈的等待着溃烂的创伤慢慢愈合,以至于消散忘却。夜幕逐渐低垂包裹了整个城市,虽说还有星火点点但毕竟要尘埃落定般的消停一息,但雨似乎不会下起来了,这个夜还会有些闷热。


一生负气成今日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反复咀嚼着陈演恪先生的这句诗词权当作最好的创伤药,我一生懦弱胆小怕事遇事恨不得退避三舍逃之夭夭,读到陈寅恪先生的文字般若似乎是有了力量,好借用先生的“壮阳药”重塑自己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不屈精神。


一生负气成今日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是陈寅恪先生的在《忆故居》序中所写的一首诗,整篇文章是这样的:“寒家有先人之敝庐二:一曰靖庐,在南昌之西门,门悬先祖所撰联,曰‘天恩与松菊,人境托蓬瀛’;一曰松门别墅,在庐山之牯岭,前有巨石,先君题‘虎守松门’四大字。今卧病成都,慨然东望,暮景苍茫,回忆平生故居,赋此一诗,庶亲朋好友之者,得知予此时情绪也。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破碎山河迎胜利,残馀岁月送凄凉。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整篇文字所表达出的一身傲骨、一腔正气、一生不愿随波逐流之气以及先生一生所践行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不屈精神,令人震颤。我尤其欣赏先生的“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诗言志”纵观先生全诗并结合其跌宕人生,陈寅恪先生并不后悔“一生负气”,而是自始至终以凛然不畏的大勇诠释“一生负气”,在风雨飘摇的历史岁月中,恪守文人的清高和骨气而不移,不曾负过自己名字中的“恪”字。


一生负气成今日


陈寅恪先生的祖父是曾任湖南巡抚的陈宝箴,在风雨飘摇的晚清他极力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主张,戊戌变法失败后受牵连被朝廷革职。陈寅恪先生的父亲陈三立同样遭遇革职永不叙用的惩罚,名誉受污等精神打击之外,家庭生计也日渐困顿,甚至一度陷入难以为继的极端困境。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抗议日军直逼平津而义愤绝食、溘然长逝。开明的家世、祖父辈的垂范深深影响着陈寅恪。陈寅恪先生少时即博闻强记,后留学日、德、法、美、诸国,能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文字,尤以梵文和巴利文最精。留学海外23年只为求知却不拿半个文凭,在他眼里那仅是一张废纸而已。陈寅恪也没有考博,他后来说:“考博士并不难,但想到要在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而没时间学其他知识,就觉不值。”


一生负气成今日


  “伟大的人物几乎都有不凡的开端。”1925年,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研究院聘请了四大导师,分别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这三位早已名扬天下大名鼎鼎,众望所归。唯独第四位陈寅恪先生,在当时并不为世人所知。提名陈寅恪的梁启超,为此他还与清华校长曹云祥有过一番唇枪舌战。校长曹云祥说:“陈寅恪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国学研究院的导师,怎么能连这些都没有呢?”梁启超慨然说:“没有学衔,没有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吗?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正因为梁启超的这番话,此刻正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刚满36岁。在清华任教期间陈寅恪先生人称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陈演恪先生在清华大学开设满蒙语文和历史、佛教研究等课程。他讲课时、或引用多种语言,佐任历史;或引诗举史,从《连宫洞》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令人叹服!名教授如吴宓、朱自清等也常来听课。陈演恪先生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

一生负气成今日

  

1938年日本史学权威白鸟库吉研究中亚史遇到疑难问题,向德、奥知名学者求助,未能解决,柏林大学推荐陈寅恪先生。他向陈寅恪先生请教后,得到满意解答。苏联考古学家发掘一突厥文碑石,无人能辨识,请教陈寅恪先生,终于得到准确破译。


一生负气成今日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香港,日本当局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陈寅恪先生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一次拒命。当时,面对民族危亡,桂林一些御用文人,竟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予以讽刺。


一生负气成今日


  抗战胜利后,陈寅恪再次应聘去牛津大学任教,并顺便到伦敦治疗眼睛,经英医诊治开刀,不仅无效,目疾反而加剧,最后下了双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诊断书。寅恪怀着失望的心情,辞去聘约,于是1949年返回祖国,任教于清华园,继续从事学术研究。


一生负气成今日


《柳如是别传》是陈寅恪先生留给世人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平生写作时间最长,酝酿时间最久,篇幅最大的一部作品,整本书有八十二万字,写作之时陈寅恪已经垂垂老矣,腿也断了,眼睛也瞎了,但是他依旧不惮辛苦,艰苦写作十年,成就了这本皇皇巨著。如此艰苦绝卓感天动地的寒窗奋笔,陈寅恪先生写出的竟然是一个烟花女子的传记。世人不解,陈寅恪先生决然的认为柳如是一个明朝遗民有民族独立之精神,作为一个个人,她有她志操高洁,身处风尘乱世,却始终保持本色。


一生负气成今日

清军南下攻城略地的时候,柳如是不愿意屈辱降清,劝其丈夫钱谦益和她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表现得很犹豫,最后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而柳如是却“奋身欲沉池水中”,被软骨头钱谦益拉住了。真的是“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陈寅恪先生写弱女子真丈夫的柳如是看扁了我们多少道貌岸然苟且之辈!!!


一生负气成今日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负气”二字,影响了陈寅恪先生的一生。陈寅恪颠沛流离之间生活拮据,胡适想赠他一笔钱,但陈寅恪先生拒不接受,他决意用卖掉藏书的办法来取得胡适的美元。于是胡适就派自己的汽车到陈家装了一车关于佛教和中亚古代语言的极为珍贵的西文书,陈寅恪先生收了2000美元。这个数目在当时虽不算小,然同书比起来,却微不足道——其中仅一部《圣彼得堡梵德大词典》的市价就远远超过这个数目。


一生负气成今日


日军占领香港时,恰好陈寅恪先生在港。就有日本学者给军部写信:“不可为难陈寅恪,务必照顾陈家。”当时的物资极为匮乏,日本司令部便派人给陈家送去好多袋面粉,但陈寅恪先生坚决不吃日军面粉。

蒋介石对陈寅恪也颇为看重,当年蒋介石自比唐太宗,曾托人以重金请生活正艰辛的陈寅恪写太宗传,但被其拒绝。


一生负气成今日


史学家卞僧慧这样评价陈寅恪先生:“世人每称先生为一代宗师,诚当之无愧。正当中国之大变局、世界之大变局,政历四代,游学东西洋十余年,博文卓识,终生献身学术。性极敏感,思富联想,而又痌瘝在抱,常怀千岁之忧。诚旷世之大师,不世出之人杰。直可谓千种矛盾、万种情思,胥可于先生一身见之。先生如精琢多面体之金刚石,一有光源即灿烂夺目。从先生可以见世界万象,从世界万象亦可以见先生。先生人虽没,但其思想、学说之影响却从未停止。”

 

一生负气成今日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品着陈寅恪先生这句诗,钩沉着自己在人世间的沉浮,虽不“负气”但却过得十分没有人格骨气,为“稻粱谋”时常折腰,时至今日塑造了一个不是自己努力塑造的自己……写到这里,想起《柳如是别传》在我书桌上静静已躺了许久,因自己学识难以追比陈寅恪先生勉强一字一句读了上卷一部分,现在书籍早已蒙尘,仿佛先生一样世人知晓无几了,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胡适   中亚   万象   今日   清华   日本   日军   蒋介石   国学   美文   研究院   世人   夕阳   教授   文字   精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