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却成都来十载

忘却成都来十载

在大长安没能与“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便匆匆吃了盆杨凌蘸水面就南下南下,追随诗仙李太白的足迹一咏三叹地到了“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成都”。


忘却成都来十载


近两年由于“稻粱谋”的缘由没少往来于天府之国的成都,来的次数多了,便有了情感,眷恋这里的风土人情眷恋这里的一花一木。成都,一个淹没在南方都市繁华与喧嚣之下的城市,有大街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也有小巷的世俗烟火耳鬓厮磨,有金戈铁马的过往也有着一杯清茶一段传说的怡然自得。绵绵细雨似乎是这里天气的常态,风声雨声里轻启轩窗,夏风徐徐而来,窗外的三角梅、栀子花的丝丝幽香入脾,深深呼吸沉醉在成都不眠的夜里,有些惬意。


忘却成都来十载


在成都,礼拜过康熙帝御赐“空林”匾额的文殊院,祈佑天下苍生生大智慧;凭吊过鞠躬尽瘁的武侯祠,体味“读《出师表》而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老臣心;掬一口都江堰奔腾的江水,依旧能听到李冰父子开山修堰的豪歌;深秋夜里和杜甫一起写《茅屋被秋风所破歌》,悲仰“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旷世情怀;春日里也欢歌于“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百媚千态的浣花溪,流连忘返……成都,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忘却成都来十载


“师傅,快到苏坡立交了吧?”车上我问司机师傅。

“快到了,前面就到,苏东坡可是个大名人噻,在宋朝时候,大诗人苏东坡曾经来过我们这儿苏坡桥,在这儿,他看到百姓们困难,当时,清水河那里没有桥,百姓们过河很麻烦,看到这情景,他就自己筹钱为百姓修了一座桥,老百姓为了纪念他,给桥取名叫‘苏坡桥’,后来这里修了立交桥,就叫‘苏坡立交桥’。苏东坡是我们四川人噻,老家眉州,二十多岁来到成都。据说法国具有国际影响的《世界报》,评选自十世纪到二十世纪的‘千年英雄’,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全能和生活的全能,无人超过苏东坡。而今天的眉山堪称成都的的卫星城市,苏东坡也是成都的骄傲。”司机师傅倒是挺能说,也挺有意思的。


忘却成都来十载


是啊,提起苏东坡国人有说不尽的话题,苏东坡也被国人誉为“五千年来活得最精彩的人”,他与这“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有极深的渊源。


忘却成都来十载


苏东坡,眉州眉山现今四川眉山市人,一生毁誉等身,积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哲学家、思想家、佛学家,有坡仙、诗神、词圣于一身。苏东坡少年时期就开始向往着千年不变名字的成都,由于当时交通十分不便,直到二十岁才和父亲苏洵、家弟苏辙一起走进了梦幻般的成都,武侯祠凭吊诸葛亮,浣花溪追寻杜甫的遗迹,摩诃池故址勾画蜀主风流,塔子山访宝月大禅师,望江楼眺望想象中的唐朝名妓薛涛……


忘却成都来十载


苏氏父子当时来到成都是时任成都知州的张方平的极力荐拔,据《宋史•列传第七十七》记载:“守蜀日,得眉山苏洵与其二子轼、辙,深器异之。尝荐轼为谏官。轼下制狱,又抗章为请,故轼终身敬事之。”知州张方平是好官,好官不刮地皮,一味发掘人才。三苏父子到成都,“待以国士”。看三苏的文章,听三苏的谈吐,张方平兴奋得连酒都忘了喝,拍案叫绝,手都拍痛了。尤其苏轼,简直是一代奇才!苏辙也不错,虽然年仅十七岁,但张方平同样以国士之礼待他。


忘却成都来十载


张方平看书过目不忘,喝酒百杯不醉。张方平遇事坦然临危不乱……宋仁宗至和元年,西蜀盛传骚扰两广数年的壮族豪强侬智高将率部攻入四川。当时的益州太守慌了神,又是筑城墙又是调兵遣将成都如临大敌,百姓乱作一团,抢购粮食,埋藏金银……城外的人蜂拥而入,四面八方密密麻麻。当时的成都号称十万户,二十多万人,而大量难民涌进来,米价翻了几十倍。关于侬智高的传言一波又一波,全城“谈侬色变”,小儿不敢夜啼。

这时候张方平临危受命上任成都,他从陕西入蜀,沿途把朝廷派往成都的军队打发回去。进成都,立即下令停止筑城,遣散弓箭手,取消宵禁令,城门大开。张方平这么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料定两千里外的侬智高部寇蜀的可能性极小,当时宋廷名将狄青还在围剿流寇呢。不久便是元宵节,张方平带头观灯赏月,条条街道布置花灯,城门通宵不闭。成都人惊魂方定吃了定心丸,渐渐回复了往日的承平景象。满城自乱几十天,让张方平给稳定下来。他又奏请朝廷免了成都的大宗赋税。


忘却成都来十载

张方平忙完了维稳这件大事,立刻着手寻找治世人才。蜀地向来是藏龙卧虎,但“蜀人不好出仕”,必须把人才发掘出来。张方平早听说眉山有个处士叫苏洵,苏洵还有两个天才儿子。张知州初见二子,即视为奇才,待三苏以国士,并向翰林学士欧阳修举荐。张方平与欧阳修有宿怨,不相往来十几年了。为了为国荐贤,也顾不得个人恩怨了。踌躇再三之后,张方平还是提笔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推荐信,他相信欧阳修是一位胸怀宽广的大人物。


忘却成都来十载


张方平平蜀乱、荐三苏都是“方平慷慨有气节”胸怀之使然。于是,三苏父子的宦海人生从成都启程了。次年,三苏果然“名震京师”。欧阳修读他的考试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出了一身汗, “不觉汗出,惊为异人。”他到处宣传苏轼,完全没有朝廷高官和文坛领袖的架子,甚至断言苏轼将来比他强,“三十年后,无人道着老夫矣!”欧阳修的双目高度近视,可他看人才的眼力多好!一切正如如他所料:此后天下读书人,没有不读苏东坡的。眉山苏东坡是在眉山和成都“起飞”的,这一飞,宛如鲲鹏展翅,跨越时空与历史光照千年……


忘却成都来十载

苏东坡多年环海沉浮“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却始终不忘张方平、欧阳修两位恩师的教诲勤政爱民。历史仿佛是个圆,巧的是他六十五岁从海南北归,最后一个官衔是“提举成都玉局观”。当时,苏东坡的朋友们已经称他“苏玉局”了。可惜伟大的、有趣的、精彩的苏东坡,走到江苏常州溘然长逝,魂绕成都……


忘却成都来十载

过了几百年,苏东坡的“超级粉丝”乾隆皇帝下江南,在常州追忆苏东坡,为东坡未能走到成都而扼腕长叹,挥笔写下四个大字:“玉局风流”。


忘却成都来十载

林语堂先生如是评价苏东坡“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林语堂先生的评语可以说中肯、中的,也意犹未尽。


忘却成都来十载


“先生儿,到地了,来成都了要耍一耍,吃哈成都的火锅串串奥、看哈成都的美女……”奥,到住的地方了,又一程成都之旅。


忘却成都来十载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殇。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苏东坡这首《临江仙》,写尽了苏东坡对成都的深切眷恋,吾亦如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成都   宋史   眉山   国士   知州   长安   立交桥   朝廷   美文   父子   诗人   师傅   千年   百姓   人才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