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得诗词还有几分原汁原味——说说古典诗词意境与环境变迁

诗言志。

中国古典诗词却不太直抒胸臆。大都情景交融,言传似乎破坏了这种意境之美。但就意会而言,每个的感受有不一样。最高级的品味大约是跟作者当时的所处环境、心境遥相呼应,产生超越时空的共振共鸣,冥冥之中仿佛遇到一个知音。

中国的诗词如中国的山水画,离不开山水草木,这是中国古典文人的情趣所在。从诗经开始,山水草木就跟人的情感交融在一起。用现在话来说,也就是跟环境融合在一起。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的朴素的哲学,人与自然融合的。人的情感与自然也是交织在一起的。

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山水景物承载了人的情感,人的情感融合在山水景物之中。读者无需用一长串的文字解释便能意会到这种感情。这种情感突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我们来看看诗中的景物、河、水草、沿河的小径、露水、霜。这些普通的景致很常见,某些人面对这些景致,极有可能就触发了诗歌中的情绪。话又说回来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也随之变化,诗歌的味道可能就品不出来了。随着由上而下的工业化、城镇化的过度用力,环境成为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比如你也可以随处见到一条河,水草丰茂,小径曲折。远处瞄上一眼,似乎颇有诗意,走进来,一阵阵恶臭扑面而来,河水绝不清且浅,黑且浊,河岸边垃圾小山一个连接一个,逐臭的苍蝇、蚊子狂魔乱舞。面对这种景致,任何人脑子里不会有诗歌意境,一定的掩鼻而逃,骂娘的话简直脱口而出了。

又如过去写雾的诗词, 韦应物的凌雾行:秋城海雾重,职事凌晨出;苏味道的咏雾:氤氲起洞壑,遥裔匝平畴。乍似含龙剑,还疑映蜃楼。李益的水亭夜坐赋得晓雾:月落寒雾起,沈思浩通川。宿禽啭木散,山泽一苍然。漠漠沙上路,沄沄洲外田。犹当依远树,断续欲穷天。让人有许多浪漫的遐想;但面对如今的黄色的雾霾,同样是朦朦胧胧的意境,但谁也不会有什么诗意的遐想,调侃的自讽的段子到时整个微信圈里飞,除了哀怨、惆帐、彷徨、愤怒还能有什么。在这种环境之下,任何优美的诗词都让人品出美好的滋味来。

假如在书斋里(这是一个奢侈的描述)有闲情逸致,吟哦这些优美的诗词,脑中联想那些污浊不堪臭气冲天的河流,昏昏沉沉的雾霾,这份精致的情趣大约瞬间就会没有了。倘若有些人从小便置身这些污浊的环境中,眼睛难以看到自然本来的清澈,这些诗词放到他们面前是什么一种味道?童话里,人才能诗意的栖居?当然,我们这个社会不乏高雅之士,大可以避开这些,世界这么大,可以到别处去养眼养心,可以在书斋里做精致的文章,可以在风景优美的地方过精致的生活。

古人缺乏了现在的科技文明和工业文明,对自然有一种近乎虔诚的敬畏;不会像今人这样总想着去改造自然。尤其是位高权重的伟大人物,总有着一股人定胜天的伟大气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敢叫日月换新天。近代以来,伟大人物总有这样那样的豪情去改造自然,到头来: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所以有不少人上书苦谏不要再去改造自然了。可是改造自然依旧如火如荼的进行。因为大人物都可以到那些鱼鳖够不到的地方去嘛。

翻回头来说 ,因为古人对自然心存的那份虔诚的敬畏,因而在大山大川大江大河面前大约不敢以为人就是宇宙外物的主宰。更多的是由自然界、宇宙万物联想到人世间,联想到人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日月运行,昼夜更始,往一日即去一日,俯察地理,花开木落,四时变迁,往一年即去一年。天地如此,人,亦不例外。

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生动描述,赞咏了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和邈远的人生感悟。当然,广陵潮已经消失了,我们去寻访诗人当年的足迹,体味去其当时的情感世界已不可能了。这样优美到极致的诗篇大约只能有心去意会一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年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地下。白居易诗《长相思》中有“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苍凉也好 ,哀婉也罢,皆是如此。千百年来,这些诗篇的自然环境或由于置自身因素或因为人类的伟大的改造而变迁了,我们通过诗词中景致去映照感情亦不可得了。且古今人们生活的方式大不相同,对自然景致的感觉大约也不尽相同。古人人口的密度比较小,生活节奏应该也不会这么快,览风阅景,大可安步当车,大可沉迷其间,与环境融合一起。现在则不同,节假旅游,人山人海,枪着看几处山扎、几洼水、几座建筑、几棵树、几朵花,还要抢着买本票,抢着打车、抢着下馆子。从一个人堆里抢到另一个人堆里。花钱买了一肚子的气。怎么可能会有诗意呢?

有人说: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现在化城市当然是现在文明的结晶。中国尤其明显,清一色高楼大厦,那个城市‘现在性’的风格都差不多。整体性的古代文明的结晶大约没有剩下的,古村古镇倒是有一些完成保留下来了。城市里古代留下的建筑没在破四旧运动时被拆掉,大约就在城市化运动中被拆掉,因此难以窥探历史上哪个朝代文明的结晶的全貌。比如故宫还留着,学者们就可以详细考据帝王生活。排出考究的宫廷戏来,宫廷生活便历历在目。张择端的巨画清明上河图北宋市井生活扑面而来。通读历史我们知道,中国的城市受战乱的毁坏严重,那些掌握刀把子的似乎都以为捣毁前朝建筑就能彻底埋葬前朝。烧、烧、烧,烧完再建,建完又是烧。城市当然也是很多诗人词人的生活环境,因此写作诗词不可能脱离这个环境。例如李白的《金陵酒肆》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唐宋送别的诗词很多,大致都有酒楼、柳树、长亭之类的。这样的古风大约不容易找到吧。晏殊的《蝶恋花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现在很难,因为高楼林立,即便你站到高处往,收到眼底的还是层层叠叠的建筑物。触不同的景生不同的情嘛。记得前一阵有首《卷珠帘》歌曲很火,歌词颇有古诗词的意境。但是歌词中的千家文、珠帘、高轩这些物与景都不是现在人熟悉,这样的歌词总体来说只是仿古,并不是由心触发的。不少仿古诗词的歌词大约也是如此炮制出来的。可以说这种美是臆想之美、演绎之美。

时间久远,古今环境变迁了,古典诗词意境便日益模糊了,遗留下来的美感大约只有汉语本身的美感,一种没有依托的虚幻的美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意境   诗词   金陵   环境   原汁原味   景致   景物   美文   诗意   结晶   美感   中国   山水   优美   自然   情感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