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9个子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英才”,他是如何培养的

“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思成你已经熬过三年了,这一年正该用火炖的功夫。”

又说:

“你如果做成一个人,知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

———梁启超给子女的信

梁启超9个子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英才”,他是如何培养的

梁启超先生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教育家。共育九个子女,每一个均取得巨大的成就,被誉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这背后离不开梁启超作为父亲的敦敦教导。通过透视他对子女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我们会有很多收获。对因材施教、乐学好学、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等教育理念会有更深、更直接的体会。

梁启超9个子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英才”,他是如何培养的

梁启超先生书法

爱国为根本立足点

生逢乱世,梁启超一生都在寻找救国救民之路。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内心悲痛,不是因为自己的政治受挫,而是对悲痛于中国的前途,他于1900年写下人人皆知的《少年中国说》,激励年轻人自立自强,为国家努力奋斗,体现了他深深的爱国之心。

天地苍苍,乾坤茫茫,中华少年,顶天立地当自强。

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后来梁启超给自己取的笔名就叫“少年中国之少年”。

梁启超9个子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英才”,他是如何培养的

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

反袁:《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当袁世凯企图称帝时,梁启超反戈一击,写下《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痛批袁世凯“倒行逆施”。当袁世凯威逼利诱时,梁启超不为所动,仍将此文发表,并参加了护国运动。

梁启超9个子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英才”,他是如何培养的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梁启超师从康有为,与他一起参与了变法维新。当康有为拥护张勋复辟时,他怒斥恩师“大言不惭之书生”。当有人批评他不念师情时,梁启超说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梁启超9个子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英才”,他是如何培养的

康有为与梁启超

“薪火相传”

同样的,梁启超将自己的爱国之情传给了他的子女们。如他给子女们讲述南宋忠臣陆秀夫的故事,陆秀夫为保护幼主和元军奋战,最后就在梁启超的家乡新会县投海就义。

子女长大后, 他常以家书的形式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有人曾经问过梁思礼先生:

“你从父亲那儿继承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

他回答:

爱国。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 这一句话,支撑了我一生的追求。


梁启超9个子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英才”,他是如何培养的

梁思礼先生

梁启超的九个孩子,有七个留学海外,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完全可以留在西方,享受美好的生活条件。但他们没有一人留在国外,均学成回国,报效国家。虽遇到各种困难,都一一克服,为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拒绝美日邀请

抗战期间,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和夫人林徽音在四川考察中国古建筑。他们疾病缠身,生活清苦,却乐此不疲,沉浸在中国古建筑的世界里。美国想聘请他们,许诺诱人条件。他们都拒绝了。为何?

梁思成说:

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哪怕仅仅是暂时的。

日本为了营造所谓“大东亚共荣圈”,曾邀请当时担任法式部主任的梁思成出席会议,并承诺提供高额经费。林徽因常年卧病在床,自己又身患脊椎软组织硬化症。为了民族大义,梁思成坚决拒绝,多次搬家以示爱国之心。

为保护文化遗迹,梁思成呕心沥血绘制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使北平(北京)的古建筑免于炮火。

梁启超9个子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英才”,他是如何培养的

林徽因女士与梁思成先生

从军报国

梁思忠是从清华毕业后到了美国西点军校深造,毕业后参加国民革命军,当上炮兵上校,在淞沪会战中表现英勇,后患病去世,年仅25岁。

梁思宁早年就读于南开大学,后来参加了新四军,在新四军123支队司令部,从事宣传工作。

梁启超9个子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英才”,他是如何培养的

梁思宁女士

善举

新中国成立后,梁启超夫人及后人将梁启超的全部手稿捐赠给了北京图书馆,并把北戴河一座别墅无偿献给了国家。

1978年,梁思庄代表全家将梁启超坐落在北京卧佛寺的陵园和几百株树木献给了国家。

1981 年,梁思庄组织在京的弟妹集体自费回广东新会探望乡亲父老,他们将梁启超的亲笔字卷和战国编钟,赠送给广州和新会博物馆。

终其一世,梁氏家族都把一生、一切奉献给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梁启超9个子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英才”,他是如何培养的

爱国

因趣导学

梁启超的兴趣之说:

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了新生命,如朝日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又云:

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 “责任心”,二是“趣味”,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

梁启超认为要注重挖掘和培养好的趣味,即终身受用的趣味,如艺术、学问等,做到工作与乐趣融为一体。他认为教育的根本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趣味,如果不考虑兴趣,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只会令学生厌学。

梁启超主张因材施教,对自己的孩子,强调因趣导学、重视其专业兴趣和发展。

梁启超9个子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英才”,他是如何培养的

兴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梁思庄留学海外,就上哪所大学征求父亲的意见。梁启超希望她在加拿大上大学,梁思庄未辜负父亲的期望,顺利考上了加拿大麦基尔大学。

梁思庄挑选专业的时候,再次征求父亲意见。梁启超考虑到现代生物学在当时的中国还是空白,有很大的发展前途,于1927年8月29日写信给她,推荐了现代生物学:

你今年还是普科大学生,明年便要选定专门了,你现在打算选择没有?我想你们弟兄姐妹,到今还没有一个学自然科学,很是我们家里的憾事。不知道你性情到底近这方面不?我很想你以生物学为料,因为这是现代最进步的自然科学,而且为哲学社会学之主要基础,极有趣而不须粗重的工作、于女子极为合宜,学回来后本国的生物随时可以采集试验,容易有新发明。截到今日止,中国女子还没有人学这门(男子也很少,你来做个‘先登者’不好吗?还有一样,因为这门学问与一切人文科学有密切关系,你学成回来可以做爹爹一个大帮手,我将来许多著作,还要请你做顾问哩!好吗?你自己若觉得性情还近,那么就选取它,还选一两样和它有密切联络的学科以为辅。你们学校若有这门的教授,便留校,否则在美国选取一个最好的学校转去,姐姐哥哥们当然会替你调查妥善,你自己想想定主意吧。


梁启超9个子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英才”,他是如何培养的

梁启超先生与子女

出于尊重父亲,梁思庄选择了生物学。

但因麦基尔大学的生物学教授课讲得不好,难以引起梁思庄的兴趣。梁启超得知后,后悔不已,于1927年8月5日写信给她:

庄庄: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对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离开我很久,你的思想感情近来发展方向我不知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意,你应核自己体察作主,用姐姐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的治学真路,所以赶紧寄这封信。

梁思庄后来改学图书馆学,考入美国哥伦比亚文学图书馆学院,成为了一名图书馆专家。

梁启超9个子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英才”,他是如何培养的

梁思庄

梁思成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爱好广泛。除了是“学霸”,他还是学校铜管乐队的队长,以及体育健将,曾在全校运动会上获得跳高第一名。

梁启超曾打趣地说过:

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仅有个0了。

趣味有多种多样,因此,梁启超认为有必要加以引导。

一是向上引,人在幼年青年时期,趣味最浓,应趁此时方向未明之时,给他们一种可以终身受用的趣味。若不引,他们就会流入下等趣味。


二是向深引,趣味的性质是越引越深,因此应将时间和精力集中起来,让兴趣不断精深,不断丰富发展。


梁启超9个子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英才”,他是如何培养的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正因如此,孔子能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重国学教育

对于国学,梁启超曾言:

人生一世的习惯,出了学校门限,已经铁铸成了,所以在学校中,不读课外书,以养成自己自动的读书习惯,这个人,简直是自己剥夺自己终身的幸福。


读书自然不限于读中国书,但中国人对于中国书,至少也可和外国书作平等待遇。你这样待遇他,给回你的愉快报酬,最少也和读外国书所得的有同等分量。

梁启超除了引导和支持子女学校近代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外,同样重视对子女的国学教育。目的是让子女形成健全的人格,既有突出能力,又有高尚的品德与爱国之心,成为学贯中西的人

梁启超9个子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英才”,他是如何培养的

《老子》

言传身教

子女年轻时,梁启超在家中开设国学训练班,指导子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梁启超的外孙女吴荔明在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为了提高、充实孩子们的国学、史学基本知识,请了他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谢国祯先生来做家庭教师,在家里办起了补课学习组.. ... 课室就设在老房子一原来梁启超所用的楼下的饮冰室书斋里。”

据五舅(梁思达)回忆,补课的国学课程为:

史学:从《论语)、《左传》开始,至《古文观止》。从古代到清末,由老师重点讲解学习;


文学:名家的名作和唐诗,由老师选定重点诵读,有的还要背诵。每周或半月,写一篇短文。有时老师出题,有时可以自选题目。作文要用毛笔抄正交卷。


书法:每天要临摹隶书碑帖拓片,写大楷二三张。


每周有半天休假,无所谓考试。作业由老师批阅、审定。


梁启超9个子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英才”,他是如何培养的

国学文化

1923年5月7日梁思成因车祸受伤住院,不能前往美国留学,非常焦急。梁启超却认为,可以借此机会夯实国学的功底。他在给梁思成的信中说:

吾欲汝以在院两月中取《论语》、《孟子》,温习谙诵,务能略举其辞,尤于其中有益修身之文句,细加玩味,次则将《左传》、《战国策》全部浏览一遍,可益神智,且助文采也。更有余日读《荀子》则益善。

梁启超在1 9 27年8月给梁思成的信中再次提到:

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多用点功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

子女们在国外留学的时候,梁启超常给他们寄古代经史典籍和各种古代小说。1912 年梁启超刚回到北京,就为远在加拿大的梁思顺购买《东坡集》、《韩柳合集》。

翻开梁启超的家书,内容有许多是关于购书的。

梁启超9个子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英才”,他是如何培养的

国学

中西结合

梁思成毕业于美国的建筑系,但最后成了中国的古建筑学家,梁思永毕业于美国的现代考古教育,但成了中国的考古学家,这些都是梁氏中西教育结合的典范,都离不开他们早早打下的国学功底。

梁启超9个子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英才”,他是如何培养的

国学

爱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终极追求。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充满深深的爱。

在一封家书里他写到:

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亮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

对于孩子在外学业或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梁启超常通过家书的形式给予关心和指导。

梁思庄有一次考试,在班上只得了第十六名。梁启超立刻写信安慰和鼓励她:

"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因为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按级递升的洋孩子们竞争,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第十六,真亏你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需用相当努力便好了。"

梁启超9个子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英才”,他是如何培养的

后来梁思庄经过努力成绩迅速提升,梁启超为她感到高兴,特意写信给她,并嘱咐到:

小宝宝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着急……你们弟兄姐妹个个都能勤学向上,我对于你们功课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

到了晚年,因5个子女求学海外,梁启超异常想念他们,时常写信给他们,信中都是称呼他们“大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那两个不甚宝贝的好乖乖”“对岸一大群孩子们”“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们”等。

这样一个慈父的形象映入我们眼帘。

梁启超9个子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英才”,他是如何培养的

父爱

因爱生“怨”

有时,子女们因为学业繁忙,忽略了父亲的思念之情,梁启超便写信“提醒”、“责怪”他们:

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感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晚年,梁启超的病越来越重,甚至很难提起笔,但他时时想着孩子们,还是撑起身体写道:

你们这些孩子真是养得娇,三个礼拜不接到我的信就撅嘴了,想外面留学生两三个月不接家信不算奇怪。

我进医院有三个礼拜了,再不写信,你们又不知道怎样抱怨了,所以乘今天过年时,和你们谈谈。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风烛残年、孤独而又思念孩子的老人形象。

梁启超9个子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英才”,他是如何培养的

吃苦教育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梁启超虽然疼爱子女,但从不溺爱他们。他们后来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离不开父亲的宠爱,亦离不开父亲的挫折教育。

生活太安逸、易消磨意志

当梁启超得知梁思顺抱怨加拿大生活艰苦时,他写道:

“你是寒士家风出生,总不要破坏自己家门本色。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出快乐,才真会打算盘哩!你看爹爹困苦日子也过过多少,舒服月子也经过多少,老是那样子,到底意志消磨了没有? 我感觉我要拿自己做青年人的模范,至少不愧做你们姐妹兄弟的模范。”

梁启超9个子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英才”,他是如何培养的

坚毅

梁思成毕业后想进清华大学,因为那里条件好、待遇高。梁启超却告诉他:

“生活太安逸、易消磨意志”。

梁思成遂去了条件很艰苦的东北大学。梁思成在那里极大地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和秉性。为他后来走遍全国各地从事古建筑研究,以及战乱时能够艰苦耐劳而不接受没日“邀请”奠定了基础。

苦其心志,必有大成

梁思永,曾在哈佛大学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1930 年学成回国后,正值战乱。他克服各种艰难,从事考古工作,主持了山东章丘龙山镇和河南安阳后冈、西北冈等地的发掘工作,并最早确定了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

梁启超9个子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英才”,他是如何培养的

苦其心志

梁思宁,在南开大学就读,1937年7月底,日机轰炸天津,包括南开大学,梁思宁因此失学。为了抗战,她参加了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

梁思礼5岁时,梁启超就去世了。他17岁赴美求学,勤工俭学,当过洗碗工,在游泳池当过救生员等各种体力工作,最终终于获得了博士。回国后,专心从事火箭研究工作,成为我国著名的火箭专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并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梁启超9个子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英才”,他是如何培养的

春暖花开

启示

梁启超不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思想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真正地践行了中国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创造了令世人羡慕和敬佩的良好家风。

他强调用寒门家风,磨砺子女们的意志,勿侍父自傲。以朴实学风强调知行合一,勿空话求实学。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子女勇敢面对生活的荣辱。以兴趣为出发点,因材施教,因趣导学等。

这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有益的启示。

梁启超9个子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英才”,他是如何培养的

父爱如山

(附)

梁氏家庭简介:

梁启超一生共有五子四女,共九人,分别为:梁思顺、梁思成、梁思永、梁思忠、梁思庄、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梁思礼。梁思顺、梁思成、梁思庄是梁启超与原配夫人李蕙仙所生;梁思永、梁思忠、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梁思礼是与二夫人王桂荃所生。

子女情况:

长子梁思成是著名建筑学家、中科院院士;

次子梁思永是著名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五子梁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科院院士;

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曾任中央文史馆馆长;

次女梁思庄是著名图书馆学家;

三子梁思忠清华、西点军校毕业,参加淞沪抗战;

三女梁思懿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

四子梁思达是著名经济学家;

四女梁思宁,就读南开大学,失学后参加新四军。

所谓“一门三院士,九子皆英才”!

参考资料:

张品兴《梁启超家书》

夏晓虹《梁启超文选(上、下)》

夏晓虹《追忆梁启超》

吴荔明《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

毕诚《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崔志海《梁启超自述》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西点军校   院士   南开大学   子女   爱国   爹爹   史学   家书   生物学   国学   美文   中国   趣味   父亲   兴趣   英才   少年   梁启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