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为毛主席挚友,母亲为毛主席操办婚礼,受主席教诲,成为院士

讲好中国文化,离不开中国故事。故事是文化王国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年95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文新,现居北京。

如今,谈起20世纪50年代在武汉大学读书时,两次去毛主席家做客的往事,虽然时光已经过去了一个多甲子,但她仍然激动如初,对伟人的人格魅力仍然记忆犹新。

父亲为毛主席挚友,母亲为毛主席操办婚礼,受主席教诲,成为院士

母亲为毛主席与杨开慧操办婚礼

陈文新的父亲陈昌,与毛主席、蔡和森同为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 他们志趣相投,以救国救民为己任,是《新青年》的忠实读者,共同发起了新民学会。

1915 年暑期之后,毛主席发出了著名的以“二十八画生”署名的征友启事,而征友活动的联系人即为陈昌。

在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毛主席、陈昌共同任教于一师附小,毛泽东任附小主任,陈昌任教员。

当时,毛主席、陈昌一家、蔡和森及另外一位教师一起同住在青山祠一个院落里。

毛主席提议成立大家庭,四家人同吃一锅饭,由陈昌的妻子毛秉琴主持大家庭的伙食,请一位工友买菜做饭。在毛秉琴的操持下,虽然是粗茶淡饭,但这个大家庭过得其乐融融。

毛主席与陈昌一家关系十分融洽。 由于同是一个姓, 毛秉琴又大他半岁,毛主席就认毛秉琴做了姐姐,毛秉琴4岁大的女儿呼毛主席为舅舅。

父亲为毛主席挚友,母亲为毛主席操办婚礼,受主席教诲,成为院士

毛秉琴和陈昌夫妇

那一时期, 毛主席在周末经常去开展农村调查,无论多晚回来,毛秉琴总是把热菜热饭端到他手上,这让毛主席心里充满了家的温暖。

由于毛主席单身,毛秉琴还时不时地帮毛主席洗衣晒被,让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这个时期也正值毛主席与杨开慧热恋,陈昌、毛秉琴夫妇知道后十分高兴。

1920 年冬季的一天, 毛主席告诉毛秉琴:“开慧要和我结婚了。”毛秉琴听后大喜,激动地说到:“大好事!”

可毛主席喜中有愁:“一无所有,好什么?”毛秉琴说:“好办,我来张罗。”

一向乐于助人的毛秉琴对毛主席的婚事十分上心。她与陈昌商量后,把自己的结婚礼物拿来为毛主席布置新房,还从微薄的薪水中拿出一部分,为毛主席置办了必要的家庭生活用品。毛秉琴还备下两桌酒席,邀请蔡和森等的朋友来共同庆贺。这个婚礼虽然简朴,但毛主席一直心存感激。

后来,在毛主席的影响下,陈昌先后参加了北伐南昌起义,为我们党早期军事斗争做出了积极贡献。

1930年2月, 陈昌被叛徒出卖,与杨开慧之兄杨开明一起牺牲于长沙浏阳门外。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陈昌为革命烈士。

父亲为毛主席挚友,母亲为毛主席操办婚礼,受主席教诲,成为院士

杨开慧烈士和毛主席

主席回信,激起武大“千层浪”

父亲陈昌牺牲时,陈文新仅仅3岁半。年幼的陈文新跟随母亲毛秉琴回到浏阳的农村老家,从小尝尽了人间疾苦。

毛秉琴虽然是一个农村妇女,但她深受陈昌、毛主席影响,思想很进步,她牢记陈昌牺牲前的嘱托,无论多艰难,也要坚持把女儿送进学校读书。

在母亲和大姐的支持下,陈文新顺利读完小学、中学,并于1948年秋天考入武汉大学农学院。那一年,陈文新22岁。

进入武大的陈文新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农业科技知识。1951 年武大放春假,陈文新回到浏阳老家,与阔别3年的母亲、大姐、二姐团聚。

在这次团聚中,母亲告诉她们一家与毛主席的交往,嘱咐陈文新,回武大后给毛主席写封信,告诉其一家老小的近况。

在珞珈山女生宿舍,陈文新怀着崇敬而又兴奋的心情给毛主席写了两封信。一封是代母亲毛秉琴写的,讲述了家里的近况,转达了母亲对毛泽东的问候;另一封是陈文新自己写给毛主席的,主要是汇报她在武大的学习情况。

两封信写好后,陈文新将其放在一个信封里,通过学校邮局寄到中南海。

父亲为毛主席挚友,母亲为毛主席操办婚礼,受主席教诲,成为院士

烈士陈昌的雕塑

信寄出后,陈文新内心一直忐忑不安。31年过去了,毛主席还记不记得母亲毛秉琴这个乡下农妇呢?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务繁忙,毛主席有没有时间看她这个武大女学生的信呢?然而,这一切担心都是多余的。

5 月初,毛主席回信了,从同学手上拿到毛主席的回信,陈文新急迫地打开印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字样的信纸,毛主席洒脱的手迹跃然于眼前:“文新同志,你的信和你母亲的信都收到了,很高兴。希望你们姊妹们努力学习或工作,继承你父亲的遗志,为人民国家的建设服务。问候你的母亲。祝进步!毛泽东。”读完毛主席的回信,陈文新的眼里闪烁着泪花,毛主席没有忘记她的母亲毛秉琴,没有忘记她这个烈士的后代!

毛主席给陈文新的回信在武大激起了巨大反响。青年学子们争相阅读毛主席的回信,从中汲取巨大力量。

武大还将信封上“武汉大学”几个毛体字作为校徽使用至今。受此影响,武汉地区高校也普遍将毛体字作为校徽用字。

父亲为毛主席挚友,母亲为毛主席操办婚礼,受主席教诲,成为院士

武汉大学校徽

两次进“海”,倍感温暖和鼓舞

1951年夏天,陈文新到北京华北农科研究所实习了一个月。离开武汉前,陈文新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提出在北京实习期间想见一见毛主席。到北京后,陈文新投入到紧张的实习中。

7月14日上午,田家英受毛主席委托到农研所看望陈文新。显然,毛主席收到了陈文新的来信。她激动地告诉田家英:“我母亲希望我能代表她去看望毛主席。”

一个星期之后的下午,田家英把陈文新带到中南海一个宽敞的会议室。毛主席用浓重的湖南乡音问陈文新:“你就是陈昌的伢子啊?你大姐小时候还喊我舅舅呢!”见到毛主席的陈文新,心潮澎湃,用双手紧握着毛主席的大手,抬头仰望着毛主席,一时竟什么都说不出来。

见陈文新有些紧张,毛主席便拉她到沙发上坐下,并坐在她的身边,和蔼可亲地问:“你母身体好吗?家里过得怎么样啊?”在得到陈文新肯定的回答后,接着说:“1930 年打长沙的时候,我从你家附近经过,你母亲还来驻地见我了,是她告诉我你父亲牺牲的消息,我也很悲伤。你的父亲是一个好同志,他为人民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们要学习他这种精神。”

毛主席又同陈文新聊了一会儿老家的事,大约6点钟的时候,毛主席请陈文新与他一家人一起吃晚饭。陈文新印象最深的是苦瓜炒辣椒,因为毛主席指着这碗菜说:“辛苦,辛苦。”因为辣椒是“辛”,苦瓜是“苦”,所以叫“辛苦”。

父亲为毛主席挚友,母亲为毛主席操办婚礼,受主席教诲,成为院士

毛主席的回信

饭后,毛主席亲手削了一个桃子给陈文新吃,让她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 陈文新拿出日记本请毛主席题字,他接过笔和本子,写了“努力学习——毛泽东”七个字。陈文新说:“我一定会努力学习的,将来一定好好为建设祖国服务。”听到陈文新的表态,毛主席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1953年,陈文新大学毕业,在华中农学院做了一名助教。由于表现突出,学校选派陈文新赴苏联留学。她把这件事写信告诉了毛主席。毛主席很高兴,派秘书叶子龙到北京外国语学院来看望在此进修俄语的陈文新。

在陈文新结束俄语学习即将赴苏留学的时候,毛主席又派保健医生王鹤滨接她到家中做客。7月3日下午,王鹤滨把陈文新带到中南海菊香书屋。毛主席的两个儿李敏、李讷和叶子龙接待了陈文新。

不一会儿,毛主席进来了,陈文新赶紧迎上去握手。毛主席对两个女儿说:“你们认识她吗?她1951年来过的,在武汉大学学农。你们长大了也要学农啊。”

大约下午5点左右,王鹤滨、陈文新随毛主席一家坐车到郊外一处小桃园。园内的水池中 ,几株荷花正在绽放。王鹤滨、陈文新陪毛主席在园内散步,毛主席说:“来来,我们照一个相吧。”工作人员连忙端起相机,给他们三人照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父亲为毛主席挚友,母亲为毛主席操办婚礼,受主席教诲,成为院士

毛主席和陈文新

桃园中摆了几张藤椅。拍完照后,毛主席、王鹤滨、陈文新三人坐下来谈话。毛主席详细询问了陈文新所学的专业,如全国有多少人是学土壤的,土壤中的矿物成分、结构、肥力、植物怎么吸收营养等等。陈文新尽其所能回答。毛主席又提了一个问题:“小时候在韶山乡下种苦瓜,为什么把半块盐包放在苦瓜根旁的土壤里,就能使苦瓜长得特别好?”

所谓盐包,是湖南乡下买盐时包盐的一种苇叶包装袋,用后还残留少许盐分。陈文新虽然从小在农村长大,大学学的是土壤专业,但对毛主席的这个提问还真回答不上来。毛主席感慨地说:“农业要增产,不研究土壤怎么行呢?”

接着,毛主席又问如何在中南地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陈文新在武大学习并讲授过苏联的“农业原理”,便向毛主席推荐苏联草田轮作的原理与方法,即一季种田,另一季种草。

毛主席摇了摇头,说:“咱们中国农民有几亩地?拿去种草,吃什么啊?”又说:“我们又没有畜牧业,种那么多草干什么哟?”毛主席这么一说,陈文新恍然大悟,草田轮作不符合中国当时的实际,理论必须联系实际,不能照抄照搬!

毛主席没有责怪陈文新的想法,他们继续交谈。毛主席提到豆科植物可以培肥地力,说到苜蓿,也说到根瘤菌,说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并说:“其实我们在工业、 农业上都应当充分利用空气。”毛主席这一重要观点是非常具有远见的,陈文新几十年后也正是在根瘤菌固氮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父亲为毛主席挚友,母亲为毛主席操办婚礼,受主席教诲,成为院士

毛主席题字

矢志不移,毕生致力于农业科研

毛泽东一次回信、一次题字、两次邀请到家里做客,让陈文新的大学时代充满了温暖的阳光。除了强烈感受到领袖对烈士后代的关爱外,陈文新最大的收获是毛主席对农业、对农民的高度关注。毛主席如此重视农业科学,让陈文新赴苏联学习土壤专业充满了信心。

1957年11月17日,陈文新接到通知,正在苏联访问的毛主席要接见所有在莫斯科的留苏学生。这一天,陈文新早早来到莫斯科大学礼堂等候。不一会,在许多中央领导人的簇拥下,毛主席健步走上讲台,挥手向大家致意。在异国见到伟大领袖,同学们感到幸福无比,热烈欢呼,莫斯科大学礼堂成了欢乐的海洋。

受到同学们的热情感染,毛主席兴奋地说:“两个卫星上天,64个国家开会,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是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话。”毛主席借用林黛玉的话巧妙地表达了对当时国际形势的看法。

接着,毛主席发表了让几代中国青年人无法忘怀的著名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对毛主席的讲话,全体留苏学生报以雷鸣般的掌声。陈文新激动地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父亲为毛主席挚友,母亲为毛主席操办婚礼,受主席教诲,成为院士

1957年毛主席访苏,在莫斯科大学礼堂接见留苏学生

1959年初,陈文新从苏联学成回国,被分配到北京农业大学工作。受毛主席的影响,她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战在农业科研第一线,矢志不移。

2001 年,陈文新光荣当选为中科院院士。陈文新的科研成就主要体现在和毛主席谈话中的根瘤菌方面:

•完成了全国根瘤菌资源调查,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根瘤菌资源库;

•率先在中国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细菌分子分类实验室;

•确定了根瘤菌和宿主“ 共生多样性”的新概念,修正了国际上流行100多年的“共生专一性”的旧概念等。

如今,年迈的陈文新,仍然对毛主席充满了敬仰和感激之情。

父亲为毛主席挚友,母亲为毛主席操办婚礼,受主席教诲,成为院士

陈文新院士说,这不仅仅是因为毛主席给了她和家人极大的关怀,更重要的是毛主席重视农业、农民和农业科学,希望农民过上好日子。这也是她一辈子从事农业科技的精神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中南海   根瘤菌   浏阳   苏联   父亲   母亲   校徽   湖南   挚友   苦瓜   院士   烈士   回信   美文   北京   中国   土壤   武汉大学   婚礼   主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