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搞副业种白木耳

当知青,讲知青,纪念知青。让我们一起倾听知青的故事,感悟历史中的人、人的历史…...

1969年11月5日上百辆汽车从漳州马道底体育场浩浩荡荡出发,将大家送往长泰县最边远贫穷的小山村,告别城市,远离文明,从此失去了受教育和就业的机会,去接受另类的“再教育”。超限的农活,缺油少菜的三餐(值得欣慰粮食够吃),咬咬牙还能挺得过去,最苦闷的是前途未卜,劳改还有刑期,下乡却不知有无尽头,只能听天由命。还好总算没在农村扎根一辈子,耽搁了六年宝贵青春终于离开了。整整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段经历一直没法忘记,回顾当年的艰苦岁月中,也练就了一些生存的本领。

搞副业种白木耳

插队的坂里公社高层大队仑仔尾生产队,位于闽南长泰、安溪、华安三县交界,是山区对外交通的必经之地。几年前因地质灾害,村子全部搬迁山下建了新村,我们曾在此流了不少汗水的古村落从此消失了。相比周边的田地,仑仔尾的土壤很特别,当地人叫“油土”,沙质很少,雨天泥泞走路挑担容易滑倒,但天晴后并不会板结,具有良好团粒结构的土质,适合农作物根系生长,尤其种番薯,不下肥也有好收成。村民都是从安溪迁来的,勤劳耐苦,以前一直都能过着温饱日子。集体化后,失去了天然的生产积极性,反而变穷了。当年学大寨实行“自报公议”工分制,一般男劳力每天10工分,妇女7分,而知青刚下乡往往被评7分以下。

生产队只有粮食征购一项收入,扣除无偿地缴公粮和化肥农药支出,年底结算,农民每天辛苦劳作只有约5角钱工钱,扣除口粮款,每年可分到几十元的分红,做为买日用品的开支。如果家里小孩多,扣除的口粮款多,或知青工分低出工少,就可能分黑,即欠账。

农民只能靠养猪养鸡解决生活费用。知青的刚需支出有牙膏牙刷邮票信封车票电池煤油拖鞋等等,甚至还要包括劳动用的斗笠锄头镰刀等小农具,每月总要支出五到十元,大部分知青只好靠家人接济。所以想方设法搞点副业挣点钱成为当务之急。当时有些地方正兴起种植白木耳草菇等食用菌,我也想试试。专程去了一趟泉州,向人拜师,学会了培育白木耳菌种,回生产队后土法做了一个接种箱,备好广口瓶,装入锯木屑掺和米糠的培养基,蒸笼高温消毒后,在接种箱内无菌操作接种。几天后菌丝长出,培育菌种成功。

山上森林茂密,植被很好。杂树林里的角棱树适合种植白木耳,先砍来角棱锯成段木,用类似给皮带打孔、但孔径较大的铁戳给段木遍体打洞,再夹取菌种少许,接种到段木孔洞内,置放在阴凉潮湿屋内,每天洒水。过几天终于长出洁白的小银耳,可惜后来长势并不好,没有达到预期产量和效益,只能算一次探索吧。再后来,改从安溪山区代买银耳,用包裹寄往广东,从中略能赚点价差。也明白一个道理,有时流通比生产更重要

砍柴割草

砍柴割草是到农村要过一道关。农村煮饭煮猪料用大锅大灶,能效低,每天都要烧掉不少的柴火。下乡后不久,照城里老家灶的式样,给农民改造节柴灶,灶腔上下两层,中间炉条隔开,缩小炉腔,加砌回旋烟道,增强烟囱对流作用,让柴火充分燃烧,节省柴草效果明显,让农民刮目相看,城里人农活不行,却能耐不少。

出工经常要到离村子好几公里远的耕山队,还得带上烧饭的铝锅,一到中午歇午,就要捡柴升火野炊。饭后,大家放弃坐着打盹的午休享受,马上进山砍柴。开始耕山队草寮边上就有杂木可砍,后来越砍越远,不久山林就让大家砍光了。

生态大道理就不去管它了。大家公然挑好那种容易劈且好烧的成材楠木下手,几刀下来就将树砍倒,去掉尾梢,只剩树干,傍晚收工后,肩扛树干,腰插砍刀,赤脚疾步,涉溪过河,汗水可换来了几天的烧火柴,自感得意。有时也在林间空地,将树砍成段木,劈成木瓣,用野藤做成箝圈,木块放进圈内,逐渐塞紧插实,两头一担,削根木棍当扁担,收工挑担回家。有时不偷懒,会有了不少烧柴积累,就挑到小学卖给小学食堂,挣点零花钱。

知青往事:搞副业种白木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白木耳   副业   长泰县   知青   割草   安溪   长出   菌种   生产队   工分   口粮   柴火   农活   美文   支出   往事   农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