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包工制

当知青,讲知青,纪念知青。让我们一起倾听知青的故事,感悟历史中的人、人的历史…...

忆当年山西插队时的几件往事

作者:尚言

来自老知青家园

四学大寨

包工制是个调动劳动积极性的好办法,但偷奸耍滑的现象也出来了......

我插队的村子叫辛庄,当地人叫熬盐辛庄,由于地势低洼、盐碱严重,历史上当地老百姓世世代代挖盐土、熬土盐和芒硝(可用于熟皮子)为生。民风强悍而土地虽广却是高低不平的盐碱地,粮食产量极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农业学大寨,而辛庄学大寨的主要任务就是冬天平田整地,夏天则引入浮沱河水淤地和排盐碱。每年秋收后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大干冬三月,改善农业基本条件。

1973年时,我已担任村里的副主任(现在叫副村长),年轻力壮又骁勇善战,所以分工担任全大队的农田建设总指挥。在大寨精神感召下,那时真是干疯了。

当时叫“一出勤三送饭”,也就是不管天有多冷风有多大,天没亮全村大部分劳动力就集中到平田整地的工地开始干活了。地头建起伙房,早午晚三顿饭都在地头吃,什么时候天黑得看不见了,才能收工回家睡觉。

干活的内容就是把上百亩的一块地高的地方削掉,把土运到低的地方,用两三年的时间把全村的田地变成易于灌溉的水浇地。由于三四百人集中在一块劳动场面的确壮观。天寒地冻,要求人们下地干活确有强迫的成份(前些年到河南红旗渠旅游,和我在农村大同小异),但为了防止“干红火不唱戏”,党支部就订了两条,一是地里的伙房白吃不限量,但许吃不许拿。二是由于都是土方活便于计量,所以实行包工制,谁干得多工分就挣得多。

政策对头之后,人们抡镐挥锹,人拉肩挑真是干疯了。有的好后生一天能挣两个工,并且谁也不服谁。好后生的标准成了谁能挣最多的工分,所以经常有到收工后还有人摸着黑玩命干不肯回家。回想起来中国的农民真是不容易,只要能见到实际的利益再苦再累也不在话下。

包工制是个调动劳动积极性的好办法,但偷奸耍滑的现象也出来了,由于是挖土方算工分,不少人没有把挖出来的土用独轮车运到指定的低洼处,而是看人不注意就倒在半路。地里如果看不住半天就出来一片坟头,还得安排劳力再清运。我是总指挥,看此现象真是气得半死又无奈。

年轻时就是天真,当时讲学习解放军的“一帮一、一对红”,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我也人模狗样地找那些小伙子谈心,但无一成功,不是嘻皮笑脸地和你打哈哈,就是装傻充楞的耍骨头,苦恼之极之后我豁然明白,中国传统讲驭人之道是王道、霸道杂之,而重要的首先要先“霸道”,有威、有规则,而后“王道”,才能服众。所以本人一改学生腔,只要抓住把土倒在半路而没有马上清走的立刻罚5个工,同时马上安排别人清走并奖励一个工,并叫过计工员老金旺立即开条子并盖上我那时的小图章马上兑现。

求饶、叫骂、哭泣、后悔全然无用,铁石心肠加铁的手腕立见成效,工地秩序立即好转。而之后再与人们交心聊天,谈平田整地造福后代子孙,其情切切,善莫大焉,而被罚之人见我公道,逮着罚谁而不徇私情莫不心服,此为王道。

前几日看书,有人总结过去中国历史上的枭雄成功经验有三:一叫求贤若渴,二叫挥金如土,三为杀人如麻。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应该是“只要意会、不可明传”,说开了也麻烦。

学大寨在我们辛庄大队取得了成效,全村1400多口人,1968年全村产粮不过96万斤,一个工(10分)才三毛多钱,1975年我离开辛庄时产粮364万斤,一个工是1.36元。当时辛庄村里的农民比进城当工人和干部挣得还多。我虽凶恶,但自认为全村老百姓谋求了实际利益,并且造福后代子孙,我也就心安了。

尚言,1950年出生,北京五中初中67届学生。1968年11月山西忻县高城公社辛庄大队插队,1975年山西原平钢铁厂工作任原料车间主任。1988年返京工作。

知青往事:包工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包工   知青   红旗渠   偷奸耍滑   伙房   低洼   盐碱   大寨   工分   地头   总指挥   山西   全村   王道   美文   大队   往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