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卫生队英雄小姊弟

当知青,讲知青,纪念知青。让我们一起倾听知青的故事,感悟历史中的人、人的历史…...

【作者鲁安先生简介】1949年出生在济南剪子巷,小学中学居南新街。一九七零年赴内蒙古生產建設兵團一師六團,任文書,參加一師醫訓班后任病房護士長,後調一師防疫隊任醫助,一九七七年西南石油大學地勘系畢業後留校任助教。

卫生队英雄小姊弟

文:鲁安 图:莲君

在六团卫生队的基建过程中, 我敬佩的还有卫生队最早由知青战士晋升为医生助理的蒙古族姑娘吴云霞, 记得第一批先后由知青战士晋升为医生助理的还有卫生队首任卫生班长华瑞珍, 从石家庄军医学校毕业的吴群伟, 北京知青卫生班长张俊静,集宁知青张景平和浙江知青卓运培等战友。

知青往事:卫生队英雄小姊弟

六团卫生队英雄小姊弟吴云霞和吴世英

吴云霞, 蒙古族姑娘, 由于文革初期, 吴云霞父母遭受到“内人党”的牵连, 她自己也吃了不少苦头, 后来吴云霞和弟弟吴世英同时来到卫生队, 干活都是一把好手。

吴云霞, 典型的蒙古族姑娘, 红扑扑的脸庞, 身着一身草绿色军装, 眼睛明亮有神. 记得她在基建脱坯工作中, 平均每天1100块土坯, 最高的纪录是1296块, 差4块就是1300块了, 听到这个纪录, 我都傻眼了。

有一次在深夜出诊, 成功地抢救了一位当地牧民妻子难产的婴儿, 在最危机的关键时刻。吴云霞医助对窒息的婴儿实行了口对口呼吸,使母子平安, 在当地传为“军民鱼水情”的佳话, 被师团评为模范共青团员,正如前文所述, 六团指导员白常柱和夫人刘新华老师的儿子, 蒙古族的年轻一代额尔敦楚鲁, 1971年就是吴医助在六团接生的。吴医助在内蒙古医学院毕业后, 在从医过程中走上仕途, 在内蒙古老干部厅厅长的位置上退休。吴云霞的两个儿子,也继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 在一场发生在呼和浩特大街上的汽车燃烧爆炸案中, 奋不顾身, 抢救被大火围困的司机, 被冠以“共和国见义勇为”的模范, 受到表彰, 不愧为“将门虎子”; 正是吴云霞夫妇教育孩子有方, 吴云霞在内蒙古第二届草原节上, 被授予"草原母亲”的光荣称号。

知青往事:卫生队英雄小姊弟

六团卫生队知青战士最早晋升医助人员,首任卫生班长华瑞珍医助,妇产科医助吴云霞(由华瑞珍医生提供,谢谢)

2007年秋季在呼和浩特庆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的日子里, 我们在内蒙古金秋重逢, 当时她已经身居内蒙古老干部局局长的高位, 但面对我们六团的兵团战友南东, 曹宪和我, 吴医助仍然是那样质朴纯真, 兵团战友的深厚情谊没有丝毫的改变。

吴云霞的弟弟吴世英, 刚到卫生队的时候, 记得也就15-16岁, 按照现在的说法, “还是个孩子” , 但他几乎成了我们卫生队毛驴车的专门赶车人。虽然军医张连富, 王尚文, 王吉林和司药他们在卫生队的东侧水渠边挖了一口水井, 但那是苦水, 盐碱太重, 无法饮用。在团部机井没有打好之前, 我们都要用毛驴车去拉水, 这个任务大部分都落在这个小老弟世英身上. 赶车人除了白天工作, 晚上还要给牲畜加水加料, “马无夜草不肥”, 每天夜里, 凌晨时刻, 世英都要从热热乎乎的被窝里起来, 披上大衣, 手提马灯, 到马厩为毛驴添加草料, 要知道沙漠里冬天的夜晚温度, 那个冷, 真是无法形容。

可能有人会问, 你怎么会知道这些事情?

告诉你答案。在卫生队建立初期, 除了安营扎寨的基本建设之外, 最重要的是战备值班。我们每个人, 包括军医, 都有夜里值班的军事任务。考虑到女性知识青年的特殊原因, 她们一般值班上半夜, 到凌晨12点, 她们的值班任务结束了, 军医带我们值下半夜。当然除了值夜班, 还有随时接听师部, 团部和各个连队的摇把电话的任务。

知青往事:卫生队英雄小姊弟

早期卫生队医生助张景平(集宁知青,后调外交部工作)和浙江知青李永平医助,(谢谢卢夏鸣战友提供)

下半夜值班, 夜里不好过啊。

值班人员, 每人一件军大衣, 一个手电筒。轮到我值夜班的时候, 我都央求张连富军医把他的红灯牌的半导体收音机留给我, 但到了凌晨三, 四点的时候, 收音机的声音也没有了。那时候, 可真是难熬, 尤其是值夜班, 一般都不会在前一天放假休息, 都是在值班后的第二天休息, 加上年轻, 正是“吃壮饭,睡不醒” 的阶段, 那种熬夜的滋味, 如果没有经历过, 绝对体会不到那种 “熬” 的难过滋味。正是在这种熬的时间, 我看到了世英提着摇摇晃晃的马灯, 在冬天漆黑的深夜, 走向毛驴棚的画面。

吴世英的毛驴车, 几乎成了我们卫生队建队初期的主要“交通工具,”除了拉水, 还要打柴拉柴, 到团部粮站拉粮食, 到后勤拉给养, 还有到其他连队送药等等。不仅如此, 在1971年的春季, 宋队长在卫生队宿舍后面到粮站之间, 开辟了一块菜地, 尽量自己种菜, 减少采购。这块地, 严重盐碱化, 为了改良土壤, 要“掺沙子”, 加进大量的沙土, 拉沙土的任务, 又一次落到毛驴车和世英身上。

改良土壤的任务, 不仅仅使得毛驴辛苦, 我们知青战士更苦. 我们要翻地, 加沙, 规整, 下种和浇水, 记得我们当年种下的土豆, 茄子和玉米, 都获得了较好的收成, 而花生却一般般, 可惜的是一袋袋大米的种子。当时想把塞北变成江南, 江南吗, 自然是“鱼米之乡”了, 海子内, 水渠里, 鱼是不少, 不过大米, 我们实验过, 却始终没有成功。

2007年我们重返六团卫生队, 宝音医生和章梅医生和我们一行同往。宝医生在兵团改制归地方后, 是巴盟巴彦毛道中心医院(六团卫生队的全体人员改制单位) 的首任领导, 旧地重游, 六团一片片的向日块, 已经到了开花结种的季节, 大地一片草绿上的金黄, 如同一幅油画, 那个美, 真是美不胜收。

现役军人和兵团战士同吃一锅饭,共饮一井水,大家不分彼此,相互关心照顾。

与宝医生的交谈中, 我们又回忆起六团卫生队的初期生活, 正如郭智仁司务长所讲, 当时我们兵团战士和军医, 喝得同井水,吃的一个灶, 不分彼此。老司务长郭智仁回忆往事表示:“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张连富医生在卫生队宰杀一只骆驼为大家改善伙食。当时由于副食品供应紧缺, 我带大卡车去阿拉善左旗土克牧供销社采购,当时粮油凭本子供应,现役军人标准高予地方,细粮相对多些。在卫生队, 现役军人和地方人员一样对待,宋队长为了照顾知青战士, 没有区分。六团距阿拉善左旗土克牧供销社,路途远不说, 道路沿山而建,来去需两天颠簸。回想起来真的非常艰难。”不过,看到卫生队成员,无论军医还是知青,大家围在桌子旁,乐呵呵地吃饭聊天,一切困难就烟消云散了!

由此, 我又想到了卫生队的毛驴车, 赶毛驴车的小弟吴世英和他的姊姊吴云霞医助。这对六团卫生队的英雄小姊弟。

关于卫生队的这头毛驴, 其实也是很有故事的, 详见六团卫生队浙江知青战士赵环的美文《六团卫生队的故事》。

基建任务完场之后, 兵团一师卫生现场会议在六团卫生队召开, 并开始了正式的医疗门诊,详情且听下回分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卫生队   阿拉善左旗   知青   集宁   沙土   蒙古族   团部   蒙古   首任   毛驴   军医   兵团   美文   战友   战士   往事   医生   英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