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炊事班的小事

当知青,讲知青,纪念知青。让我们一起倾听知青的故事,感悟历史中的人、人的历史…...

作者简历 于凤琴,女,1969年8月23日由北京第11中学到内蒙兵团15团7连,同年调到9连。先后在大田班、菜班、食堂工作。1972年9月调到团部食堂,后调到司令部管理股担任文书、打字员,1977年底返京。

我是1969年8月到15团7连的,后又调整到9连。先在大田班干,后调到炊事班去做饭。大家极其羡慕地说:你终于逃离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的日子!殊不知到炊事班,我又开始了三更灯火五更鸡,起早贪黑忙四季的生活。我既是炊事兵,就从炊事班的小事说起吧。

一、虐心的眼神

连队的一切行动都是军事化管理,就连吃饭也如此。每天司号员吹起了吃饭号,各排战士就集合在食堂前,先嗨歌,然后各排之间相互拉歌。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回荡在连队的上空,大家越唱越带劲,越唱越激昂(那时我们戏称这叫“饱吹饿唱”)。

一开饭,各班围成一圈席地而坐,3菜1汤,主食馒头、窝头、糜子米饭随便吃。后来由于劳动强度增大,大锅饭的油水也越来越少,战士们的饭量又急剧增加,由原来随便吃到不够吃,甚至发展到抢着吃。盛主食的大笸箩一抬出来,大家蜂拥而上,立马抢光,强壮的人抢得多,瘦弱的人抢得少,甚至有些人抢不上。为了让大家都能吃上饭,从此改成了每顿饭按量平均分配。

平均分配似乎合理,其实不然,对体力壮、饭量大的男生来说根本吃不饱。我亲眼目睹了许多战士因吃不饱忍饥挨饿的样子。餐后吃不饱的战友(大多数是男战友)拿着饭盆到食堂窗口羞羞答答地小声说:给加点吧,给加点吧!若有富余时哪个炊事员都会给他们加点,但赶上没有富余时,他们先是甜言蜜语央求,后是死磨硬泡不肯走,有时眼睛里还闪烁着晶莹的泪花。那种祈求的凝视,无奈可怜的眼光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记忆里,虽然已时隔几十年,但仍然让我挥之不去,抹之不掉。

知青往事:炊事班的小事

本文作者当年的留影

二、奇特的交响曲

司务长张兆堂经常对我们说:炊事班的工作能顶连队的半个指导员。战士们对咱们饭菜满意了,吃饱、吃好了,就不想家了,也就能踏踏实实地工作了,就如同替连里做了一半的思想政治工作,所以炊事员的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看到战友们吃不饱的样子,炊事班人人都着急、揪心。粮食定量,油水又少,供给贫乏,怎样才能让大家吃好、吃饱呢?在铁娘子班长李玉茹的领导下,大家开动脑筋,除了常规的用白菜、萝卜做馅蒸包子、蒸懒龙、蒸菜窝头外,我们尝试了用土豆做馅蒸包子,这种做法很成功,深受大家欢迎,土豆馅包子吃起来也觉得有股独特的味道。

再有就是粗粮细作——白面和玉米面混合做成金银卷等,总之,想方设法花样翻新,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增加供给数量。尽管如此,大肚量的战友有时还是吃不饱,怎么办?大家绞尽脑汁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菜班送来的西葫芦按老、嫩分别挑出来,嫩的做包子馅或炒菜,老的一切两半放在笼屉上蒸熟,老西葫芦蒸熟了吃起来很面,既美味,又能充饥。开饭前,先抬出几屉蒸西葫芦,不限量,随便吃,然后再吃正餐,这样战友们就可以填饱肚子了。这一招还真灵!从此好长一段时间没人站在门口要求加饭了。

然而餐后的地面上,西葫芦壳狼藉一片,无形中增加了炊事员打扫、清理的难度,可是大家也没有怨言,反而当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西葫芦壳因老、嫩程度不一样,每扫一下,都发出了不同的撞击声,这种奇特的声音仿佛形成了一首首奇异的乐曲,每天感染着、宽慰着我们炊事班所有人员,我们竟乐此不疲。

三、激战群鼠

内蒙古地区人稀鼠多,自从连队有了食堂,老鼠们便从四面八方闻讯而来安营扎寨。在那个粮食紧缺,人都不够吃的年代,岂能容忍老鼠再来从我们口中夺粮!灭鼠便成了我们炊事班的一项重要任务。

灭鼠战斗每次都是司务长张兆堂带队,男同胞们争先恐后参战。勇敢的炊事大兵灭鼠可有一套了,先是关起门来打鼠:被惊动了的老鼠四处逃窜,灭鼠战士们就像神枪手对准逃窜的老鼠一锹拍死一个,弹不虚发;然后是挖地道,顺藤摸瓜:捣毁老巢,让老鼠无藏身之地;第三个办法是水漫金山:往洞口里灌水,让老鼠游着泳出来自投罗网。灭鼠战斗场面相当激烈,战友们勇猛顽强,吼声震天,惊吓的老鼠们仓皇逃窜,垂死哀鸣。一场激烈的人鼠大战下来,个个都累得面红耳赤、汗流浃背,但是收获是大大的,少则一箩筐,多则两箩筐。

灭鼠在炊事班未曾有穷期,经常有战事。人进鼠退,后来老鼠越来越少。每当我们看到用心血和力量保卫下来的粮食,心里充满了喜悦。

四、温馨的病号饭

这些从小生长在城市里的知识青年,面对劳动强度大的农业活,对体力确实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再加上伙食清淡,营养跟不上,也难免有生病的时候。为了安慰有病的战友,使他们早日康复安心工作,连队建立了病号饭制度。那时的病号饭顶多就是做碗面条汤。司务长设法在五原县城淘换点鸡蛋,这些鸡蛋基本都留着给病号吃。面条汤里能卧个鸡蛋就是顶呱呱的上等美餐了。

说起病号饭,在那时是所有战友们羡慕和渴望的。战友拿到卫生室大夫开出的一张病号饭条时,如获至宝,顿时心里美滋滋的。一盆面条汤有时全班都能跟着沾光喝点汤,可想而知那时的病号饭是多么诱人呀!

病号饭由班长指定心灵手巧的石兰英负责制作。石兰英中等个子,白净净的脸,爱说爱笑,有耐心,干活细。经她手做出的面条:丝细如发、柔软而韧、入汤不糊。那鸡蛋卧得也技术,纯洁无瑕的蛋白紧紧地围绕金黄色的蛋黄,鸡蛋漂在银丝上,就像清晨刚刚升起的一轮红日。洒上几个翠绿的葱花,再滴上几滴香油,那真是色、香、味俱全了,看一眼就垂涎欲滴,病号吃上一碗后,那病保证从精神上就好了一半。

我们没受过专门的培训,从开始不会做饭,到后来学会一双手同时揉两个馒头,每天要为二三百人做三到四顿饭,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这项工作看似寻常,其实也尝尽了人间的五味。清晨战友还在酣睡时,炊事员们就得开始操练,寒冷的冬天揉着冰凉刺骨的馒头,两只手冻得发青直至全部麻木。切菜的战友面对冻得硬梆梆的大白菜轮圆了胳膊一刀剁下去,就像现在的砸金蛋般冰花四溅砸在脸上,他们的手上布满了刀伤、划伤、冻伤,手指头肿得像胡萝卜,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老茧。

腱鞘炎、关节炎成了炊事员的职业病。烧水的同志为了让大家饮用上开水,站在冰冻三尺的井口,冒着凛冽的寒风,一桶又一桶从三四米深的井里将水打出来,当他们要离开井口的时候往往发现鞋已经深深地嵌在了冰里不能自拔。烧火的战友永远在幕后,但他们深深地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心要实,火心要虚,脸可以黑,但火要烧得红红的,做出的饭菜才香。

一个锅里吃饭,一个炕上睡觉,工作上摸爬滚打,生活中互帮互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就是我们人生的第一征途。7、8年的兵团经历让我们结下深深的友谊。那年的事、战友的情,时常在我脑海里翻滚,刻骨铭心的记忆就像奔腾的黄河水,虽弯多水混,却长流不息,总也淘不尽、舀不完。

2017年11月28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炊事班   知青   病号饭   司务长   炊事员   奇特   西葫芦   连队   面条   美文   战友   包子   食堂   小事   老鼠   鸡蛋   往事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