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达都要独善其身:孔子知天命,范蠡泛西湖,不大明白的就很惨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是孟子的名言。

两千多年过去了,至今还成为人们的座右铭。

翻译成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困顿的时候,自己要坚守好善道;发达的时候,要治理好天下。

这句话和修齐治平是一脉相通的,是“君子”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积极进取的根本。

穷达都要独善其身:孔子知天命,范蠡泛西湖,不大明白的就很惨

其实,从深层次来看,孟子名言更完善的意思是,穷达都要独善其身,发达更要兼济天下。

因为这句话还有一个潜在的含义,就是“兼”的含义。“兼”有同时、一起、共同的意识。这句话最好翻译成为:困顿的情形下,自己照顾好自己(坚守善道);发达的情形下,同时要治理好天下。

也就是说:穷则独善其身,达亦独善其身。

无论穷达,都要独善其身。

懂得独善其身,才能更好地兼济天下。

穷达都要独善其身:孔子知天命,范蠡泛西湖,不大明白的就很惨

我们先来看看“独善其身”。

独善其身,就是要照顾好自己,坚守好善道。

一个层面是指身体、生命,一个层面是指精神道德;

意思之一是善待好、爱护好、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至于损害了自己的身体乃至生命;意思之二是善待好自己的道德精神,坚守道德底线,坚守精神境界。

积极进取,争取“达则兼济天下”,这其实是儒释道的共同精神。只是儒家入世,更侧重从出仕的角度实现“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

虽说儒家积极入世,但有时即使是面对延请,一些士大夫还未必愿意出仕。有的甚至挂冠而去,比如陶渊明。这是因为儒家有底线,要坚守儒家的思想境界,就不能失去自己的道德底线。否则,如果不能坚守道德底线,就不能独善其身,就无法做到“兼济天下”。反过来说,要想兼济天下,首先要做到独善其身。这来自是修齐治平的统一性意义。

因为,对于真正的儒家而言,无论穷达,都要独善其身。

穷达都要独善其身:孔子知天命,范蠡泛西湖,不大明白的就很惨

结合历史的经验,我们举两个正面的例子。

一个是孔子

孔子一生大多数时间在争取出仕,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始终不能得志,在陈、蔡之地,甚至还面对生命之虞、饥饿之困、学生之疑,几乎如丧家之犬。

偶尔,做官的机会也会出现在孔子面前,但孔子深知“道不同,不足为谋”,不合道的官坚决不做!孔子五十岁而知天命,最终把心志精力放在教育和编撰上面,从而最终教导出72贤人,整理编撰了包括群经之首易经在内的六经。孔子可谓是独善其身的榜样。

穷达都要独善其身:孔子知天命,范蠡泛西湖,不大明白的就很惨

另一个是范蠡

范蠡帮助卧薪尝胆的勾践灭了吴国。但他明白“鸟兽尽,良弓藏”的道理,而且深知勾践能共苦、却不能同甘的性格,最后急流勇退,毅然而去,隐世埋名,与西施泛舟西湖……

穷达都要独善其身,功成不居的范蠡做到了。

穷达都要独善其身:孔子知天命,范蠡泛西湖,不大明白的就很惨

范蠡的好友文种可以说是一个与之相反的典型了。文种和范蠡同是勾践的功臣,当范蠡劝他功成身退时,但文种陶醉在功成名就的幻想中,并未听从劝告,终究为勾践所杀。

在逆境中,文种和范蠡一样做到了独善其身,但发达时不知进退,不仅荣华富贵成为一场春梦,反而丢掉了身家性命。

穷达都要独善其身:孔子知天命,范蠡泛西湖,不大明白的就很惨

这一类例子也很多。再比如韩信是智勇双全的大军事家,胯下之辱、萧何月下追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半渡而击、垓下之围、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成语都是拜他所“造”,都来自他的杰出和传世的事迹。穷则独善其身,韩信做到了,甚至能忍受胯下之辱、拾鞋之耻,但发达时,韩信却离独善其身越来越远。

蒯通建议他拥兵自立,与刘、项三分天下,并坐山观虎斗,韩信不听;张良等劝他功成身退,远离是非之地,远离政治险境,韩信不纳。而且韩信要王号,杀降将,忌恨项王不用,鼓动他人造反,实不明王道,不知仁义,首施两端,进退失据,最终走向了为吕后所杀的悲惨结局。

军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可悲可叹!

但终究是不懂得独善其身,不懂得正道而行!

生命本悟,快乐本心。

天人本一,智慧本光。

——经行天下光未央原创作品

欢迎交流,欢迎订阅——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孔子   独善其身   勾践   孟子   修齐治平   儒家   西湖   功成身退   困顿   美文   底线   道德   身体   政治   精神   生命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