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朝:回忆生产队的岁月


李发朝:回忆生产队的岁月

1963年我从商县第七中学回到了药王坪公社,白庙子大沟口生产队。那年我18岁,刚过了吃食堂时代。全国大范围自然灾害,农业欠收,到处闹粮荒,当时口号是半年糠菜半年粮,实际是年过就没粮了。从树叶萌发开始,男女老少就弄能吃的树芽,草根,用石灰和包谷芯,包谷壳做淀粉,谷糠和一种叫面叶、枸树叶做的炒面,这些都成为人们养命的食物。18岁,应该是朝气蓬勃,血气方刚青年人,从学校步入社会,未经社会锻炼,一进入社会就面临缺粮的考验。常吃树叶、野菜,一筷子捞过,只剩半黑老碗黑汤。刚吃过饭就觉得又饿了。晚上常饿得难以入睡,缺温饱造成面黄肌瘦,骨瘦如柴,个头矮小。那时候生产队实行工分制,一个男劳一天10分工,女劳8分工,多劳户的工分除分粮外还能分钱,一个工日可分1角1分到1角2分钱,每天还要看干活情况评工计分。

1964年,刚过了年,天还飘着雪花,生产队开始安排给农田送粪,生产队共养6圈牛,每圈大小4到5头,分布全小队,用牛犁地,那时牛粪是上地的最好肥料。10分劳一担粪土,八十斤左右,青年6分劳五、六十斤,我因初次干农活就40斤。一天下来肩肿,腰酸腿疼,浑身无力,没吃饭就早早上炕睡了,第二天坚持上工,下午评工时,别的青年记6分工,给我评了5分工,5分工对我而言已经算很照顾了,明显是老辈人厚道,大有照顺之意。后来回忆其原因有三:一是体质矮小,弱不禁风,;其二是从学校回来,学生娃,才开始上工没经过锻炼;第三是家里老人年事已高,不能参加劳动,属缺劳动力。那时生产队长是殷定坤,我想可能是对我的照顾,叫我给队上记工,每月几张油光纸和一斤煤油是给晚上记账用的。每晌快放工时,别人都在干活,我可以坐下来清点人数拉名单记工分。直到到1966年冬,我招工去了西安华山机械厂,离开了生产队。

李发朝:回忆生产队的岁月

在生产队这段时间,我学会了农村生存的能力:春种秋收,麦田半夜防霜,用青草沤绿肥,打秧草栽秧,种荞麦等农活。适应了乡村生活,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地头休息都成了我的课堂,聆听人们天南地北,东长西短,苦中寻乐。你一言我一语,许多笑话,引得哈哈大笑,欢声笑语乐遍漫山遍野,山岭沟壑,劳作之苦,满脸大汗在哈哈大笑中一扫而光。

劳动中创造出浑厚的地域文化,民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日出东山西边落,满山都有野鸡窝。西边下雨东山晴,拾得鸡蛋两窝窝。金山银山我不住,我爱住在茅草坡。山上野羊能吃肉,河里有鱼熬汤喝。南山岭上南山坡,南山坡上唱山歌,唱的桃花朵朵开,唱的幸福落满坡……

有一年春天,在庙洼口栽秧发生的一件事,至今记忆犹新。队里在药王坪公社开了证明,从黑山供销社买回5斤散白酒,这酒放在地头,大家看有了酒,干活就来了劲,边看边商量,说好吃了饭下午再喝,但有了酒,经不住馋嘴酒鬼诱惑。这个人叫李印贤,过去给杨化龙当过兵。这时年青人跟风吆喝,在庙洼口稻地埝上用酒壶盖,一人一盖轮流猛喝,干了一上午活,腹中无食,霎时醉倒一片,颇有酒量的李印贤也在醉酒之列,因醉酒下午栽秧停工。喝酒时我想,这酒人人有份,有我的份,我又不出钱,不喝白不喝,不喝太吃亏了。于是我就喝了,这是我有生以来首次喝酒,也是醉得最重的,吐得最凶的,丢人最大的一次,同时也是我一生中不再喝酒的原因,竟成了最后一次。早上上工,家里没有做饭,我从樱桃树上摘了一把半红的樱桃,吐的红水吓坏了聚集地头的男女老少。年青气盛,呈能的这一段往事,给我一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李发朝:回忆生产队的岁月

土改后分到地的农户从单干到变工队、堂将班子、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变工队和堂将班子是一个地方相互换工做庄稼互助形式的俗称。生产队由前面六个名称演变,现在生产队也变成了村民小组。若干年后生产队一词也会鲜为人知。历史在不断演变,各个时代的烙印只能从资料中查找。不寻常的年月已随时代脚步远去,但这年月的点点滴滴犹如昨天。讲述这些只为启示后人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为奋进新时代贡献青春和力量。

学生时代我学到了文化知识。生产队时期我学会人生,了解到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历史。

至今不忘我人生的四个时期:

1.儿童时代,上学时期丰富文化知识是1963年以前。

2.生产队,农村生活,学会了了解家乡文化,风土人情及当时社会。

3.生在毛泽东时代,那个时代的条条框框,思想觉悟,学习生活,成为一生的准则,无论时代如何改变,这个准则永不会变。

4.我一生35年在工厂生活,时间最长,经历最多,都是工作方面的,忙碌我所承担工作上的事情,比较单一。

重新回归社会是我退休后,在各地打工中人事交往,朋友聚会重新学习社会,人文地理,从商洛文史资料中,了解了商洛这块神奇的地方,从文史资料受到启发,我学写了我一生的经历和自传。

过去这里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经40多年变迁,如今已是旧貌换新颜,动力电已通全村,家家用上自来水,又有了电话,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交通状况大为改观,通村水泥路已经修好,班车通到村口。走进新时代,青年人都进城打工,当年的闹景不会重现,人们丰衣足食,处处欢歌笑语,人人称颂改革开放带来的山乡巨变。



作者简介

李发朝:回忆生产队的岁月


李发朝,商州区黑山镇白庙子人,工人,现已退休,热爱家乡,喜好搜集乡村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生产队   商洛   东山   工分   药王   农活   工时   地头   男女老少   美文   南山   树叶   家乡   岁月   社会   时代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