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铁有:怀念老丹中

2021年9月1日,新建落成的丹凤中学正式开学,迎来首批高中生。原来坐落在冠山脚下的老丹中。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已经换成了“丹凤县初级中学”的牌子。

我虽然没有在丹中念过书,但却与丹中有过一段难以忘怀的情缘。


1978年9月,我刚在师范学校上了一个学期之后,作为当年的“语文尖子”,我与另外一名“数学尖子”王三春,被抽调到丹凤中学担任助教。我跟随的是高二级语文老师岳崇光,三春同学则跟随数学老师彭世雄。

那时候的丹中,就如同一张黑白照片。校园内一排排3间大小的教室,白墙瓦顶,错落有致。在当时,最有气魄的建筑,当属70年代初建起的丹中大礼堂。在大礼堂,最多的享受时光是看县剧团演戏:《祝福》、《红灯记》、《八一风暴》、《智取威虎山》、《洪湖赤卫队》等大型现代移植秦腔剧没有少看。看完,已是半夜,还要骑着自行车赶回二十多里的老家瓮窑沟… ...

陈铁有:怀念老丹中

由于“文革”期间,位于长坪公路(后来改称北新街)旁边的校大门被炸,有好长时间丹中是没有大门的。正儿八经的大门,是在操场后面的院墙西边,几棵古柏树前有个黑色铁大门,进大门的西侧是教师小灶房和学生大灶,往东边便是校园学区。

当时,我和三春同学被安排住在校大门东侧的小圆门里的小院子靠南边那一排房子里。记得我的东邻是彭文远老师,西邻是白书哲老师,一进圆门的东北角是教地理课的邓道春老师,紧挨着郑老师旁边的,是教物理的贾永丰老师。

陈铁有:怀念老丹中

那个圆门内的小院,简直就是文教乐园。正常上课之时,有授课任务的老师去教室讲课;没有授课的老师,便静心在小房间备课或批改作业。饭后、放学后或傍晚,老师们便聚集在圆门内的小院子里交流教学方法与经验,有时也聊些生活趣事,互开玩笑、打浑。那时,教师的业余生活很是匮乏。有象棋爱好者,便在院子里的小水泥桌上摊开纸质的棋盘,两人对弈,数人观战。有时观棋者急了,便伸手去拿棋子帮自己支持的一方去下,院子里常常响起爽朗的笑声…...


离开师范在丹中担任助教的我,相比在校的同学们,算是享清福了:除了听指导老师讲课外,就是帮着老师批改学生作文,偶尔在作文课间,给学生讲评作文;不用天天上课,不用天天做作业,不用学除了语文课以外的数、理、化等学科;很轻松,很自由,有事了,给指导老师说一声就是了,指导老师管理很宽松。吃饭与老师们一同上教师灶,反正师范生当时每月国家给发24元生活补贴,每月花不完还有节余…

从1978年9月至1979年8月,我在丹中整整呆了一年。因最后一学期要毕业了,我们二人又被召回师范学校。


陈铁有:怀念老丹中

时光荏苒,转眼四十多年过去了。数十年间,丹凤中学,除大体方位没有变,校园从里到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要是没有老照片存档,现在的年轻学子,根本想象不出四十年前的老丹中是个什么样子。

现今,随着县城“南移、北改、东扩、西延”,丹凤中学迁至丹江南岸,这是时势的需要、历史的必然。老丹中,换上了“丹凤县初初级中学”的牌子。北新街36号,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丹凤中学了。

但是,在我心里,一直怀念着那个“老丹中”… ...


陈铁有:怀念老丹中

陈铁有,男,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56年生。1977年冬考入陕西省商洛师范(丹凤分校)。先后从事教师、播音员、记者、编辑等工作。后调至政府公务员。2016年7月退休。从小酷爱文学,有文字在《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及《商洛山》发表。现为《大文坊》签约作者、《华山诗会》会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商洛   丹凤   小圆   大灶   丹凤县   初级中学   尖子   师范学校   助教   陕西   美文   牌子   大门   老师   教师   中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