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槲叶飘香时

又到槲叶飘香时

槲叶

农家的日子总是普普通通,似曾相识而又忙忙碌碌。转眼间端午节就要到了。不用说,人们又要包粽子。一想到包粽子,自然就想到打槲叶,想到打槲叶,自然就想起了我的家乡——青石碥。

想起起绵软清香的槲叶,唐朝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不禁就从脑海中浮现出来: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是作者于大中末年离开长安,途经商州南去时在商县板桥附近有感而作,虽然经过的是商县不是青石碥,但鸡声、茅店、月光,人迹、板桥、早霜这些初冬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仿佛写的就是青石碥。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槲叶落山路”的槲叶。

槲叶是指槲树的叶子,就陕西而言,只有我们商洛才有,就商洛而言,只有我们洛南最多,就洛南而言,只有我们家乡青石碥的最多、最大,最香。

又到槲叶飘香时

采槲叶

青石碥,是方圆几十里出了名的穷山村,村子不大,只有四十多户人家,却零零星星地分布在三里多的地域。这里,“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年年灾穷多”。由于贫穷落后的“名声在外”,村里的男孩子很难娶到媳妇,一旦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实在找不到媳妇,只好早点动手,到外地去做上门女婿。渐渐地,繁盛热闹的村子越来人丁越少,甚至成了一个空壳了。因此,在人们的记忆深处:青石碥就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但是到了每年端午节前二十天左右,人们好像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了一样,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槲叶,想起了我那长相凶恶,满目青石的青石碥。

又到槲叶飘香时

采槲叶

在青石碥,无论那条沟,无论那面坡,到处都生长着飘香的槲叶树,有的地方孤零零的仅有一两棵,有的地方稀稀疏疏的分布着几片,有的地方却与栎树混长在一起,到处都有。但最多的要算牛圈沟和三道沟了。

青石碥的牛圈沟与武家院干沟交界处的大梁上,山坡平缓,形似丘陵,地面覆盖着厚厚的黄土层,不管是阳坡还是阴坡,无论是脊梁还是低洼,到处都生长着枝叶茂盛的槲叶树。高的竟有几丈,矮的不足一米,枝干曲曲弯弯,皮肤粗糙不堪,几乎不成栋梁,平时无人顾屑。

又到槲叶飘香时

槲叶树

寂寞的青石碥只有在槐花飘香的时候一下子会热闹起来。上至任家滩村,下到鱼龙村,远至永丰镇,男男女女,带着蛇皮口袋和干粮饮料,或驾着私家小车,或骑着摩托车、电动车或自行车,有的干脆步行而至我们青石碥,将车子停放在沟沟岔岔的人家门口,三三两两,络绎不绝的去山上打槲叶。门口的地方总是容纳不了前来采槲叶的客人的车辆的,那不要紧,公路上有的是地方,淳朴热情的山民们会像照看自己的宝贝一样照看着的,绝对不容许别人的破坏。

来的来了,去得去了;你来我去,你去我来;从早到晚,山上你呼我应,山下鸟语花香;晴天阴天,路上络绎不绝。从山上下来,一定是又累又乏,饥渴难耐,不用客气,山里的村民早已经为你泡好了淡淡的香茶,你完全没必要拘谨,尽情地喝吧!大方一点的,也早为你熬好了稀粥,不凉不热,就着山里人特制的野菜和大大方方的馒头,吃他个圆圆鼓鼓,然后打着饱嗝上路。你放心,山里的人家不会收你的钱,他们一年四季,日日与石头和山坡对话,天天与土地和山鸟交流,寂寞的岁月里难得遇到这样的热闹,他们打心里高兴啊!

打了一天又一天,来了一趟又一趟,人们将打来的槲叶除留够自己家用外,分成小把,用细绳扎住,运到集上,一把2至5元不等销售,有的人,不几天的功夫,仅凭打槲叶就能赚到上千元!

又到槲叶飘香时

端午节在忙忙碌碌里迫近了。端午节的前两天,妇女们将打来的槲叶逐片用刷子刷个干净,然后放到大锅里面,倒上凉水,将锅里的槲叶全部浸泡好为止,点火烧开,约略十多分钟,等到碧绿的槲叶完全变成赭黄色,便趁机捞出,放到干净的笼子里,提到河里,三三两两的妇女聚在一起,挽起袖子,蹲在河边的石头上,将一片一片的叶子平铺到光滑平整的石面上,仔仔细细地再用刷子进行清洗。

接着就是包粽子。包粽子是一项细致的活儿,前一天晚上就要将糯米包好,第二天早上,村子里的妇女们自相组合,三五一伙,挨家挨户合着包。三四片槲叶在妇女们灵巧的双手拨弄下,一会就包好了,留下一方敞开着,灌满米水,最后才封口,用早已漂洗的野黄花菜苗不紧不松地缠住,绑牢,有长方形的,有正方形的,更有灵巧的高手,也会给你包成鼓鼓的三角形,小巧玲珑,仿佛江南的粽子。

又到槲叶飘香时

煮粽子是很有窍门的,先在大锅里将提前准备好的剩余的槲叶铺上两三层,要铺遍,不能有遗漏的地方,然后一层一层放上包好的粽子,再沿着铁锅的边缘轻轻倒入凉水,凉水的多少以能淹埋粽子为好,然后盖上锅盖,在盖子上压上不大不小的石头,就可以大火煮了,等到煮开的时候,火候减小,不宜过猛,常常持续四个多小时,就可以出锅了。

这时,最好的是不要急于捞出,将煮熟的粽子依然放在锅里,闷上一夜,第二天早上起来,全部捞出,然后再给锅里倒上水,搭上蒸笼,将煮好的粽子全部放进蒸笼里再蒸它一个小时,然后再吃,既香又黏,存放三五天也不会变味。

不仅仅如此,槲叶还是家乡人蒸馒头的最好蒸单。如果没有蒸单,你完全可以清洗几片槲叶放在蒸笼的篦子上,既不沾馍,又格外清香。

后来在一篇文章中我才知道,槲叶还具有止血、止渴的功效。到底是否有此功效,谁也不曾做过验证,但有一点是公认的: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越发青睐,它在食品包装中的优势则越来越受到重视,用它包成的粽子不仅健康无污染而且香味浓郁,在我们当地深受人们喜爱。

又到槲叶飘香时

家乡的粽香总是与晚开的槐花的清香一起向我们走来,诱人的香气飘荡开来,将家乡人五月的日子一下子烹调得有滋有味,香气四溢,永远萦怀。

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系列散文《家乡的名片》之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洛南   商洛   板桥   家乡人   槐花   人迹   蒸笼   青石   凉水   粽子   端午节   美文   清香   石头   妇女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